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王安石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方孝孺說,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 呂坤說,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 培根說,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君子有所畏,所畏真諦也;君子有所不畏,不畏驚險也。 心存敬畏,才能無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不造惡因,才能無畏。心存敬畏,能辨善惡,行有所止。 敬畏于心,無畏于行。 看破紅塵,無畏生死;未破紅塵,畏懼生死。 人生有畏,擔當無畏。無畏源自擔當。 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無知者無畏,真正有知則有畏。 時刻懷有敬畏之心,心有無畏之勇,方能沖破黑暗,贏來光明。 以敬畏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以無畏的精神面對不公與壓迫。 膽大的人因為“敢”而成功或失敗,膽小的人因為“怕”而失敗 或成功。人生要無畏,也要有所畏。 無畏的翅膀可以給你們創(chuàng)造一個無限大的舞臺,而敬畏之心將教你如何做一個“規(guī)矩”的舞者。 有所畏,我們做事便會小心謹慎,精益求精。有所不畏,我們做事便會放下包袱,勇往直前。有所畏與無所畏間的取舍,需要我們把握好度。 信仰就是讓我們有所尊重、有所追求和有所敬畏,只有有所敬畏,才能做到真正的無畏。 有所敬畏是做人的原則,大無畏是做事的心態(tài),二者分別針對不同領域,分別適合不同場合,故相輔相成。 有所畏,人可獲得一種堅守和篤正;無所畏,人可獲得一種悠然和超脫。用有所畏,我們才能無所畏。然而當我們對一切都有所畏的時候,我們必然會無所畏。 有畏與無畏,看似一對矛盾,實則辯證統(tǒng)一。有畏是前提保證,無畏是動力源泉,兩者相輔相成,統(tǒng)一于成就事業(yè)之中,交融于思想境界之內。 畏,有時是一種策略,一種機智,一種胸懷;不畏,有時是一種氣概,一種膽識,一種尊嚴。 畏與不畏是辯證的,有所敬畏者同時又可能是真正的無私無畏者。 無畏并非真豪杰,有畏如何不勇士。 既畏既懼,無畏無懼,一路前行。 當無畏時無畏,當有畏處有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