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站11月13日報道,曹子烋(10歲)和楊子澄(1歲)兄弟倆,在外人看來,可能會以為他們是同母異父、或雙親離異的兄弟。事實上,他們是同父同母、家庭完整的親兄弟。媽媽楊楊(36歲)接受《聯(lián)合早報》訪問時說:“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當時生第二胎的時候,老公就認為,生孩子對母親來說挺辛苦的,就讓老二隨我姓吧,這樣對我公平點兒,我父母也會高興些?!薄蟮婪Q,依照華人傳統(tǒng),孩子都隨父姓。一些家庭為了延續(xù)香火可以多次生育,直到生下男丁為止。不過,一孩政策也正悄悄地顛覆中國人幾千年的取名文化。報道稱,從一孩政策到全面二孩,重新點燃女方家庭延續(xù)香火的希望。(11月14日 《參考消息》——外媒稱中國取名文化改變:兄弟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 ) 在取名這件事上,當下的世界,中國比一些西方國家多少還有些進步。在那些西方國家,不僅孩子要隨父親姓,就連一些女性在婚后也會選擇使用丈夫的姓氏,這包括美國民主黨前總統(tǒng)候選人希拉里、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和現(xiàn)任美國第一夫人梅拉尼婭等。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人在男女平等意識上,比西方國家更開放前衛(wèi)。當然,中國也有中國的傳統(tǒng),這就是“無論男孩女孩,都得隨父姓”;如今,漸漸地,在一些家庭“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的情況越來越“常態(tài)化”,這更是一種進步。 在這兒,我想說的是,中國取名文化改變,改變的不僅僅是文化。 首先,改變的是一些女孩子的處境。特別是在一些貧困的農(nóng)村地區(qū),有的人家為“女兒戶”,總是覺得“低人一等”,因為,動不動,鄰里之間吵起嘴來,對方總是罵上一句“你家絕八代!”,于是乎,即便是計劃生育時代,有的人家,一個女孩,兩個女孩,三個女孩,“不生男孩不罷休”;反觀之,在這些人家,“男孩是個寶,女孩是根草”,男孩上學多多,女孩可上可不上,反正女孩“是人家的”。如今“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一個孩子隨母姓,女方娘家的香火得以延續(xù),誰還再說“絕八代”?!換言之,“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男孩女孩,在家里,在社會上,姓名權(quán)是平等的,女孩不再遭遇歧視,這難道不是社會進步嗎?! 再者,改變的是“男女比例失調(diào)”。過去,正因為“男尊女卑”,正因為有“嫌棄女孩”,正因為有“養(yǎng)兒防老”,所以我國“男多女少”,前者比后者多出“上千萬”之多,這也帶來諸多社會問題;而如今,漸漸地“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男女比例失調(diào)”問題將會逐步得以緩解,這也有望“降低犯罪率”。 還有,改變的是“養(yǎng)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過去,特別是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還有一些“絕技”而“傳男不傳女”,父母享受“征地”等好處,只讓兒子享受,而沒有女兒的份,所以,在父母養(yǎng)老問題上,往往女兒也很少負責;如今,漸漸地“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利益上,男女均沾”,在贍養(yǎng)父母問題上,女兒就沒有理由“不聞不問”。 “兄弟(或兄妹)不同姓延續(xù)兩家姓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大前提應該是,男女同工同酬,是經(jīng)濟上、政治上、法律上“男女平等”;當然,在現(xiàn)階段,可能有些人還會“一時轉(zhuǎn)不過彎來”,但,在家庭,只要不再有“大男子主義”,只要想清楚“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孩子是生不出來的”,在兩個孩子的取名上,“一隨父姓,一隨母姓”,天經(jīng)地義!如果說,丈夫很愛自己的妻子,就不應該在“讓一個孩子隨母姓”上“斤斤計較”。 姓氏,只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一個“代號”而已,只要有愛,父子關(guān)系,母子關(guān)系,決不會因姓氏的不同而改變,在“取名”問題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會一代比一代開明,會一代比一代更加“男女平等”。 時評作者:張傳發(f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