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根,為百合科植物的須根。性平,主治風寒頭痛、喉瘡、凍傷?!秳e錄》稱此藥“主傷寒頭痛”,《孟洗方》稱此藥“可解煩熱,補虛勞,治傷寒頭痛,寒熱及冷痢腸痛,解肌發(fā)汗”。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我國著名中醫(yī)教育家,兒科臨床醫(yī)學家劉弼臣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蔥根在治療鼻炎、打鼾(腺樣體肥大)的重要作用,因而經(jīng)常與他藥配伍,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臨床效果。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劉老體會到,因小兒肺常不足,易感外邪,導致肺氣失宣,又“肺開竅于鼻”,咽喉為肺之門戶,故會出現(xiàn)鼻塞流涕,咽部不適,清陽不升,則會出現(xiàn)頭痛,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失和,宣降功能失常,則不聞食香,食納減少,甚則打鼾?,F(xiàn)代醫(yī)學認為是鼻部的淋巴組織—腺樣體肥大引起打熟,又稱之為“呼吸暫停綜合征”、“呼吸窘迫癥”等。劉老在臨床上常選用蔥根治療過敏性鼻炎、腺體樣肥大、打鼾及外感風寒頭痛等癥。 劉老在臨床中常用辛夷、蒼耳子宣肺通竅以暢氣機;細辛、木通、升麻、蔥根宣通陽氣,通利鼻竅,治療鼻炎、打鼾;黃芩、蘆根、竹葉、牛蒡子清瀉肺胃之熱,使熱有出路;焦三仙消食健胃以增食欲。諸藥合用,竅通病除。 1、蔥根配豆豉,用于外感頭痛之證 外感頭痛之證為小兒時常見之病證,主要是指小兒鼻塞流涕,頭痛發(fā)熱惡寒、倦怠無力等癥。蔥根配豆豉,出自《肘后方》蔥豉湯,用于治療感冒初起,頭痛鼻塞,邪輕病微者,又可治療溫病初起,而有惡寒者。二者合用,可代替麻黃之用,因麻黃過于發(fā)汗可有傷正之弊。清代張璐云“本方藥味雖輕,功效最著,凡虛人風熱,伏氣發(fā)溫及產后感冒,靡不隨手獲效”。二藥合用,通陽發(fā)汗而不傷陰,更無寒涼遏邪之慮。 病案舉例 患兒王某,男,6歲,3天來,身體無汗,鼻流清涕,頭痛形寒,倦怠乏力,曾在某醫(yī)院診為病毒性感冒,予病毒靈、阿斯匹林等藥,服藥汗出則熱漸降,須臾汗收則身熱又起。又加用速效感冒膠囊、紫雪丹等,熱仍不退,遂來就診??滔掳Y見身熱暮重,體溫37.8℃,熱前略有形寒,手足微涼,鼻仍流涕,面色蒼白,心煩,胸悶氣短,形體消瘦,倦怠無力,納差,口干,不欲飲,小便清,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無力。證屬素體虛弱,外邪遏表不得宣散。治療宜以益氣解表,和中達邪為法,方選參蘇飲加減。處方: 太子參10克,蘇葉10克 ,葛根10克,前胡10克,陳皮5克,枳殼5克,蔥根3個,淡豆豉10克,神曲10克,5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藥劑后,身熱趨降,晚間體溫37.2℃左右,形寒肢冷已解,心煩氣短亦除,面色略轉紅潤,胃口漸開,苔白脈緩,余邪尚未盡除,治系前方化裁。水煎3劑分服。服上藥劑后,體溫已正常,納食佳,諸癥均解,病告痊愈。 蔥根配細辛,用于鼻塞、打鼾之證 2、蔥根配細辛,用于鼻塞、打鼾之證劉老認為,因小兒肺常不足,易感外邪,導致肺氣失宣,“肺開竅于鼻”,咽喉又為肺之門戶,故患兒外感后會出現(xiàn)鼻塞流涕,咽部不適,清陽不升,則會出現(xiàn)頭痛,肺氣失和,則不聞食香,故納食欠佳,甚則出現(xiàn)打鼾現(xiàn)象。 病案舉例 患兒李某,男,7歲,患兒近個月來鼻塞流涕,經(jīng)常頭痛,打鼾斷,咽部不適,咽紅,食納較差,家長給予“鼻淵舒”等藥治療,癥狀沒有明顯的改善,遂找劉老診治?;純荷噘|紅,苔白,脈數(shù)。證屬肺氣失宣,治療以宣肺通竅,解毒利咽為法。處方:辛夷10克,蒼耳子10克,細辛3克,木通3克,升麻5克,黃岑10克,蘆根30克,竹葉10克,牛蒡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蔥梗3 個,綠茶1撮為引同煎。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服藥后,頭痛基本已解,鼻塞和咽部不適癥狀明顯改善,夜間打鼾現(xiàn)象明顯減少,納食轉佳,舌脈基本如前。既已見效,效不更方,上方加鵝不食草15克,再服半月,諸癥消失。
|
|
來自: 昵稱35877444 > 《家庭實用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