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襄公十二年》:“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廟?!?/blockquote>“宗”、“祖”、“族”到底有多大的差別,與之對應(yīng)的“宗功祖德”、“祖宗”、“宗族”、“大小宗”又是何意? 
且由圭海君,班門弄斧,探個究竟,如果侃的還行,還請加個關(guān)注,謝謝。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fā)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從而開啟了中國白話文普遍化應(yīng)用的序幕,從那日起,中國人文化普及率呈井噴式發(fā)展,而與之形成相反效果的卻是國人的文化水平逐步降低。 以至于,今日的我們在談及“姓氏”、“祖宗”等詞語時,于字面上根本無法還原其真實意義,這也便是白話文與文言文在實際應(yīng)用中最切實的效果。 “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禰廟”,此句之意大致如下:諸侯國君主過世,異性之人在屋外吊唁,同姓在宗廟,同宗在祖廟,同族在父廟。 如此觀之,同族<同宗<同姓,而理所當然父廟<祖廟<宗廟,如此或許已經(jīng)明了,族最小,祖和宗有些混淆。 祖與宗的關(guān)系按甲骨文中拆字組合,祖=示+且,“且”在甲骨文字形為祖廟狀,由“土”形轉(zhuǎn)化而來,象征著祖先崇拜,“祖”字面意思為又又,及示的二重進階關(guān)系;宗=大+示,代表大示。 以甲骨文中代表五代關(guān)系則是以示為基準:太祖 (示之曾祖);祖 (示之祖父,祖=示且,又名太宗);宗 (示之父親,宗=大示);示 (示,表示當世);小示 (示之子,下一代)。
甲骨文果然是象形文字,文義直觀明了。 由上可知,祖>宗>族。 祖、宗和族的確切意義顯然,單純知道祖、宗和族的排序并不能滿足我們對它們的求知欲,何況甲骨文時代的意義在數(shù)千年的演變過程,這些字面意思早已失去了實際應(yīng)用的意義 《禮記·祭法》云,“有虞氏禘黃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追f達疏,“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按此意思,“祖”代表法理上的第一世,誠如“祖先”之一,祖為最先出現(xiàn)的第一人;而“宗”為“祖”以后,有功勛、名望或成就之人,故而后世有“大宗”、“小宗”和“宗族”之說。 《左傳·襄公十二年》杜預(yù)針對“禰廟”注曰“父廟也。同族謂高祖以下?!庇纱酥?,族的定義為高祖以下五代人關(guān)系。 之于衍生的“大宗”與“小宗”,《儀禮·喪服》云,“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統(tǒng)也?!薄抖Y記·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唐孔穎達疏:“百世不遷之宗者,謂大宗也,云有五世則遷之宗者,謂小宗也?!币曛磷诜ㄉ鐣瑒t以嫡系長房為“大宗”,馀子為“小宗”。
唐宗宋祖,做個總結(jié)胡亂個引經(jīng)據(jù)典,祖、宗和族的關(guān)系整理如下: 祖>宗>族;往大的說,就是姓>祖>宗>族>家。 祖為一世祖或排序靠前的先人,宗為有德行、成就的祖先,族為五代之內(nèi)。 以北宋為例,趙匡胤為立國者,稱宋太祖,趙光義統(tǒng)一全國,后裔均為北宋皇帝,故其稱宋太宗,同理唐高祖和唐太宗。 南方村落多是單一姓氏聚落,村中一般有家廟,稱“祖廟”或“宗祠”,族群大了之后會在細分支派,稱“大宗”、“小宗”,一般以“小宗”數(shù)量最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