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二十二講李白《大觀樓長聯(lián)》 歡迎大家賞聽。 語音已經編輯成完整的MP3文件 放在群中,以備大家反復收聽 文字稿是講話內容的精編 不包含所有語音內容 如覺不錯,歡迎大家廣為傳播 寫在前面的話 對聯(lián)是對仗文學,在千年的傳承中不斷發(fā)展變化,從依附于詩詞逐漸走向獨立,雖然形制短小,但是對聯(lián)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聯(lián)也是一種文字游戲,一幅好對聯(lián)深藏若虛。利用漢字漢語的特點,把漢字漢語作為工具進行娛樂游戲活動,同時達到了寓教于樂、陶冶性情的目的。在這種文字游戲中,我們很容易得到身心的愉悅和滿足,得到生命的快樂和價值。 對聯(lián)很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它可以精縮,成為一首“兩行詩”、“詩中詩”、“袖珍詩”;也可以延展,變成一篇氣勢恢宏的長賦。它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經史文詩詞曲甚至戲曲、蓮花落等種種文學形式;它也是一張利口,古人往往以此表達嬉笑怒罵,傳遞悲歡離合,是能夠打動上自君王士大夫下到平頭百姓的精彩文化。就是這古代哲學、傳統(tǒng)文學、傳統(tǒng)民俗等多元化的強大力量,一起推動著對聯(lián)的發(fā)展,將這種世界文學之林獨一無二的對稱文學推向極致。 大觀樓建成以后,從此成為云南省城第一名勝。布衣寒士孫髯翁,一掃俗唱,揮就驚世駭俗的180字長聯(lián)。上聯(lián)寫登大觀樓騁懷,所見到“五百里滇池”的四圍風光,下聯(lián)抒發(fā)對云南“數(shù)千年往事”的無限感慨,情景交融,對仗工整,氣魄宏大。長聯(lián)問世以來,被譽為“海內外第一聯(lián)”,“海內長聯(lián)第一佳者”。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楹聯(lián)專家趙希賓老師,以中國最早的長聯(lián)——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為例,展現(xiàn)這種對稱均衡的漢文化之美。 大家晚上好: 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觀樓長聯(lián)的賞析,并對大家的信任以及周鵬飛先生的盛情邀請表示感謝。我先做個自我介紹-----趙希賓,網(wǎng)名書劍不言。很高興認識大家, 我們今天的題目是《讀透大觀樓長聯(lián),了解中國對聯(lián)藝術之美》好,讓我們先完整的看一遍這幅長聯(lián): 上聯(lián):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lián):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幅聯(lián)的作者孫髯,字髯翁,號頤庵,因喜愛梅花,又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生于1685年,也就是清圣祖康熙24年。卒于1774年,也就是乾隆39年。云南昆明人,祖籍山西三原。主要著作有:《永言堂詩文集》、《國朝詩采》、《滇詩》、《金沙詩草》等,但大多都已軼失。 關于孫髯翁,留下的史料很有限。我們無法跳出裁縫說剪裁,就像要讀懂一個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境界一樣。而思想境界又和他的經歷密不可分,讓我們窺斑見豹,分析一下孫髯翁的生平: 第一,家境優(yōu)渥,少年桀驁。他的父親是一個武官,具體官職不詳,來到云南做官。1681年,清政府的“削藩”已經結束,但因為云南是“三藩之亂”的源頭,為肅清余患,朝廷的高壓政策在云南延續(xù)了很多年,主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云南的中高級武職官員都由朝廷從內陸派遣,而不用本省的官員。 可以推斷孫髯翁的父親就是這個時期朝廷向云南派出的武官之一。今天昆明五華山北坡有大梅園巷,原來是一個梅園,相傳就是孫髯翁家的園子。他多大來到了云南,已無稽可考。但身為官宦子弟,顯而易見,家境應該算得上優(yōu)渥。 他曾經參加過科舉,因為考場要搜身,使他對這種“以盜賊待士”的舉措難以接受,繼而拂袖而去,發(fā)誓永不赴秋闈之試。從此絕意仕途。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簡單的總結為-----文藝憤青官二代。 第二,哀民多艱,報國無門。在考場拂袖而去的是一個飽讀詩書文人的尊嚴,從走出考場的那一刻的毅然決然,就決定了他不會再回頭多看一眼,偏偏胸中涌動的是“憂國憂民,佐治天下”的理想。 這極大的反差使他幻想另辟蹊徑,他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濟滇”的設想,又考察盤龍江,寫成《盤龍江水利圖說》。這個時期大約在中年,以30歲算起,大約在1715年前后,也就是康熙五十四年前后,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康熙六十一年時國庫存銀僅為八百萬兩白銀。 可以想見,這樣的政治經濟背景,即便是“報國有門”,也一樣是“治水無錢”。這一階段,我們可以把他概括為-----生不逢時的準水利專家。 第三,膝下無子,晚年落魄。他中年喪妻,僅生一女,其女長大后嫁到了廣西州彌勒,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寄居于昆明圓通寺咒蛟臺,過著以石洞為棲身之所,以卜筮為求生之道的清貧生活。 他曾在詩中寫道:“白眼無今古,黃金有是非。”后來為人執(zhí)鞭西席,暮年于彌勒婿家終老。在《續(xù)修昆明縣志·人物志》中這樣描述孫髯 :“博學多識,詩古文辭皆豪宕不羈,一時名士相與酬唱……”他的晚年,我們總結為------顛沛流離的滇中名士。 少年桀傲,中年憂悶,晚年清苦是孫髯翁思想境界的軌跡。大觀樓這幅聯(lián)大約寫成于1765年左右,這時他已經八十歲了。正如聯(lián)中結句: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看似是借景詠史,其實,嘆的更是自己這一生的境遇。 關于作者的生平分析,我們就說到這里。分析完了作者,我們有必要對作品相關的事物做些了解。來看幾個注釋: 大觀樓-----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濱,在今昆明大觀樓公園內。園林初辟于明代。大觀樓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樓前懸掛孫髯長聯(lián)為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刊刻,至清咸豐七年(1857)毀于兵燹。 現(xiàn)存三層樓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長聯(lián)是光緒十四年(1888)由云南劍川人趙藩重書。昆明東面有金馬山,西邊有碧雞山,北面有蛇山,西南有白鶴山。 漢習樓船:西漢時期,為了打敗匈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聯(lián)合大月氏等共同夾擊匈奴。公元前122年,張騫歷盡艱險回到首都長安,向漢武帝報告西域情況時,他在大夏國(今天的阿富汗)時見到過蜀布和邛杖,經過了解是從身毒(今天的印度)販運去的。 他極力進言:大夏國在漢朝的南方,很羨慕中國,卻憂慮匈奴隔絕他們抵達中國的通道,如果從蜀郡通身毒,道路近便,有利無害。 根據(jù)張騫的建議,漢武帝派遣王使臣王然于、柏始昌、呂越等人到西南夷尋求通身毒之路。 到了滇國(云南),滇王嘗羌派了十幾批人為他們尋求通身毒之路,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在大理洱海附近,道路被昆明族所阻,最終未能通身毒。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因派遣到云南的使者被洱海附近的昆明族所阻一事,征調人力在首都長安開挖了一個人工湖,命名為“昆明湖“,訓練‘樓船”(水軍),準備征討大理洱海地區(qū)的昆明族。這就是聯(lián)中“漢習樓船”典故的由來。 唐標鐵柱:公元7世紀中葉,我國西部吐蕃奴隸主政權統(tǒng)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與唐王朝爭奪安西四鎮(zhèn),在南方與唐爭奪四川邊境和洱海地區(qū),嚴重威脅到唐朝在西南地區(qū)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為討擊使,擊毀吐蕃城堡,拆除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鐵索橋,切斷了吐蕃與大理洱海地區(qū)的交通,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唐九征就立鐵柱記功,這就是聯(lián)中“唐標鐵柱”典故的出處。史載此鐵柱立于蒼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宋揮玉斧——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965年平定后蜀。此時他對是否攻取云南的問題看的十分透徹。從戰(zhàn)術上看,“土風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傷,饋餉之所乏”,軍人出身的趙匡胤十分敏銳的看出這是兵家所謂的“死地”、“絕地”,全盛時期的唐朝以20萬人尚且不能征服,何況才創(chuàng)建5年,只有區(qū)區(qū)6萬人可以調動的北宋?(不是北宋全國的軍隊,而是在四川一帶的)。 玉斧為文房古玩,作鎮(zhèn)紙用?!独m(xù)資治通鑒·宋紀》: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云南,以圖獻。帝鑒唐天寶之禍,起于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從戰(zhàn)略上看,如果趙匡胤當時一時頭腦發(fā)熱,乘勝進軍云南。當時蜀地雖然平定,但后蜀尚有十幾萬人馬并未“解除武裝”,極有可能出現(xiàn)動亂,事實證明此后后蜀確實出現(xiàn)叛亂,而且持續(xù)數(shù)年之久。此外進軍云南是一步險棋,僥幸勝了,也必然會損失慘重,大傷元氣;如若敗了,威脅到的則是趙匡胤剛剛憑借武力奪取的皇位,以及還顯得十分稚嫩的北宋政權。 所以是否攻取云南不僅是個戰(zhàn)術問題,更是關乎全局的戰(zhàn)略問題。此時的北宋王朝的勢力范圍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而云南地區(qū)偏居西南一隅,距離中原地區(qū)路途遙遠。攻取云南完全符合并不趙匡胤 “先南后北,先易后難”與“遠交近攻”的相結合的統(tǒng)一策略。 元跨革囊——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直指云南。中路由忽必列親自率領,南下過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麗江東部,再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烈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用做渡江之用(地點在現(xiàn)在的長江第一灣),渡江后入麗江,大敗大理守軍。這就是聯(lián)中'元跨革囊'典故的出處。 岸幘----推起頭巾,露出前額,形容態(tài)度灑脫不拘束。幘,古代的一種頭巾。 翥------飛舉。 如果個別同學對本聯(lián)涉及到的詞,字有疑義的話,課后我們另行探討。 了解完了這一些,相信大家再讀這幅長聯(lián),會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上聯(lián)以寫景為主,首句開門見山----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登樓憑闌,五百里滇池一望而收,勝景當前,不由人敞開衣襟,推起了頭巾,愉悅的看著這無邊的空闊,身為之清,氣為之爽。 游目四顧:東邊的金馬山作勢欲奔;西邊的碧雞山乘風若飛;北邊的蛇山逶迤曲折;西南的白鶴山象飄起的縞素。文人墨客有什么理由不來登樓賞景呢?趁著蟹螺一樣的島嶼和沙洲,風煙云霧中,柳絲輕裊,似乎在梳妝一樣變換著髻發(fā)的款式。更有那連天的水草和蘆葦,禽鳥五彩的羽毛和水中云霞的倒影交相輝映。不要辜負了這里的美景啊。 四周隨風波動的稻浪,萬頃晴日照耀的沙灘,九夏的搖曳的荷花,三春的婀娜楊柳。上聯(lián)以“賞”字觀,視角由遠及近,畫軸一幅幅打開,先寫其高—樓,再寫其遠—---山,繼而寫其近—--水,四季風物穿插其中,景象萬千,一氣呵成,令人目不暇接。為詩為詞為聯(lián)者,忌寫景繁雜,其多成累贅。但此上聯(lián)畫面不事雕琢,諸多元素宛然天成。較之以詩品,得司空圖所謂“纖秾”之境。 我們來看下句:如斯美景,勝賞不足。筆鋒一轉,畫軸戛然收起,說來突兀,其實自然,由賞入思。 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酹酒遙問:時移代異,風云變化,就如這滾滾的波濤,那叱咤天地的英雄豪杰們又在哪里呢? 睥睨千古的漢武帝為了打通西南通道,曾在長安鑿昆明池讓水軍訓練戰(zhàn)船,何等威武?萬國來儀的大唐天子,也曾冊封南詔,立鐵柱勒名標功,何等輝煌?宋太祖玉斧一揮,劃疆立界,何等氣魄?元世祖走甘肅經四川,占云南滅大理,革囊渡江,逐鹿中原,何等彪悍?宏圖霸業(yè),豐功偉績,費盡了移山的心力,然而卻抵擋不了興亡更替的運數(shù),就象用所有畫棟的珠簾,也卷不盡匆匆的朝云匆匆的暮雨。 即便剩下的殘碑斷碣,也漸漸湮沒在落日的煙靄里。留下來的只有:寺院不疾不徐的幾杵鐘聲,幾船忽明忽暗的漁火,天上兩行斷斷續(xù)續(xù)的雁陣,還有那不眠的枕上瑟瑟的霜聲。下聯(lián)起于戛然,收于戛然,結句仿佛聽到作者一聲深深的嘆息:唉……余音久久不絕。 楊慎嘆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楊慎之嘆和孫髯翁之嘆何其相似?由史而比興,娓娓道來,樁樁件件,如在眼前。較之上聯(lián),風調一變,由明快轉入沉郁,對比之下,更覺寓意深遠。文心見人心,史事如人事,只不知作者的這聲嘆息里有幾分是給自己的呢? 縱覽通篇,格律工穩(wěn)嚴整不見其拙,氣勢磅礴恢弘不隱其微。我們來看一下聯(lián)中各小段的平仄安排。 第一小段: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句腳安排為:池,底,幘,邊。依次為:平仄仄平。 第二小段: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句腳安排為:駿,儀,蜒,素,依次為:仄平平仄。 第三小段: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shù)?,點綴些翠羽丹霞。句腳安排為:洲,鬢,地,霞。依次為:平仄仄平。 第四小段: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句腳安排為:負,稻,沙,蓉,柳。依次為:仄仄平平仄。 每個小段句腳平仄互換,殊為得當。下句與此相對,各個分句之間也聲律和諧,180字無一字破律。自古長聯(lián)難工,大多求其意,難和其律。 此聯(lián)可為長聯(lián)守律之圭臬,真才人手筆。用詞古雅,氣勢磅礴中一花一鳥猶在,黃鐘大呂不欺絲竹,比興恰切,郭沫若評此聯(lián):“長聯(lián)猶在壁,巨筆信如椽”,信哉斯言。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西窗記&豆棚閑話”每周詩文講解活動,目前擴展到九個群,轉播費用周積月累,一年下來所費不少,大家有心的話,請大家打賞少許費用,幫我分擔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