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不停地尋找精神的食糧,也不停地尋找對自己身份的認同,小我因而誕生,并不斷地進行自我創(chuàng)造。 當你想到或談及自己的時候,當你說“我”的時候,你一般指的是“我和我的故事”,這個以你的喜好、恐懼和欲望為中心的“我”,是永遠不可能持久滿足的。這個“我”是一種大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于“我是誰”的感覺,受到了過去的制約,并企求在未來得到滿足。 你可曾看到這個“我”稍縱即逝?它就像水面的波紋一樣,是一種暫時的存在狀態(tài)。 究竟是誰看到了“我”稍縱即逝?是誰意識到肉體和精神存在形式的短暫性?是更深層次的“我”,這個“我”與過去或未來無關。 人生充滿困境,當所有的恐懼與欲望占據(jù)了你大部分的精力,請問我們還剩下什么呢?只剩下一個一兩英寸長的破折號,刻在你墓碑上的出生日期與死亡日期之間。 對小我之我來說,這種想法沉悶而壓抑,而對你來說,它卻是一種解脫。 若每一個念頭都能夠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那就意味著你認同了你頭腦中的那個聲音,于是這些思想將充滿自我感,這就是小我,一個由大腦造就的“我”。這種大腦構造的自我感殘缺不全、朝不保夕,因此恐懼與欲望才主導了它的情緒,成為了它的驅動力量。 當你發(fā)覺頭腦里有一個聲音總是假扮你,而且喋喋不休時,你便從對思考的無意識認同中蘇醒了過來。當你注意到那個聲音,你會發(fā)現(xiàn)所謂的你并不是那個聲音,也不是那個思考者,而是意識到它存在的人。 這種知曉你就是那隱于聲音背后的知覺,便是自由。 小我之我總是忙于尋找,尋找更多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填補自己,使自己更加完整,這便解釋了小我為什么總是不由自主地關注未來。 無論何時,只要你意識到自己在“為下一刻而活”,你便跨越了小我的思維模式,同時,將全部注意力投入當下的可能性也出現(xiàn)了。 當你把全部注意力投入于此時此刻,一種遠比小我思維更加偉大的智性便進入了你的生命。 只要你活在小我之中,你會不斷將當下的時刻貶低成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你只是在為未來而活,但當你達到目的后,你卻依然無法得到滿足,至少不會得到長久的滿足。 當你更多地關注行動的過程,而不是關注通過它可以達到怎樣的結果,你便打破了小我的制約模式。 于是,你的工作不僅會進行得更有效,而且還會帶給你極大的滿足與愉悅。 幾乎所有的小我都包含了一個我們稱之為“受害者身份”的因素。有的人心中的受害者形象異常清晰,甚至成為他們小我概念的核心內(nèi)容,怨恨和牢騷便成為他們自我感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使你的抱怨已經(jīng)完全“解除”,你已經(jīng)為自己構造了一種身份,這個身份更像一個由思維模式筑造的牢籠。看看你在對自己做什么啊,看看你的大腦在對你做什么啊。感受一下你對悲慘故事的情感依賴吧,體會一下你咀嚼、講述悲慘故事的沖動吧,猶如現(xiàn)場目擊證人般地察覺你的內(nèi)在狀態(tài)吧。你不需要有任何作為,因為有了知覺,轉變與自由便會隨之產(chǎn)生。 抱怨與反抗是小我最鐘愛的思維模式,通過它們,小我強化了自己。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對各種事物的抱怨和反抗構成了他們心理活動的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通過抱怨和反抗,來使別人或者某個情形變成“錯的”,而使自己變成“對的”。因為自己是“對的”,你產(chǎn)生一種優(yōu)越感,從而加強了你的自我感。當然,你能明白你頭腦中抱怨不斷的聲音究竟是什么嗎? 小我的自我感需要矛盾沖突,通過不斷的抗爭,通過展示哪個是“我”、哪個不是“我”,小我才得以強化自己的獨特身份。 部落、民族與信徒之間往往通過樹立敵人來鞏固自己的集體認同感。試問,如果沒有“異教徒”,又何來“教徒”? 與人相處時,你能否察覺到自己內(nèi)在一些細微的感受,一種在別人面前要么盛氣凌人要么自卑自貶的感受?這時你察覺到的正是小我,它借由比較而存活。 妒忌是小我的副產(chǎn)品,如果某人遇到某件好事,或者某人擁有的比你多,知道的比你多,小我便覺有失顏面。小我的身份期待被認可,渴求更多的對比。如果都比輸了,小我便將失敗歸咎于世事的不公、遺傳的缺陷,以此來加強虛假的自我感。 你的自我感來自什么樣的虛構情節(jié)、什么樣的故事呢? 小我有一種需求,它需要去反對、抗拒、排外,以此維持它賴以生存的分離感。所以,“我”是用來對抗“他人”的,“我們”是用來對抗“他們”的。 小我需要與某事或某人對立、沖突,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你總在尋求平和、愉悅與愛,但卻無法長時間容忍它們的存在。你說你想要幸福,卻對不幸情有獨鐘。 你的不幸并非源于你的生活境況,而是源于你的大腦機制。 你是否對于做過某件事或未做成的某件事而感到內(nèi)疚?可以肯定的是:你當時是依據(jù)你的意識或無意識行事的,如果當時你能夠更理智、更清醒,那么你就可能會另有所為。 內(nèi)疚是小我為了構造一個身份、一種自我感所做的另外一種嘗試。小我不在乎那個自我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你所成就的、未成就的其實就是一種無意識的表現(xiàn),是一種人類無意識的外在顯化。然而,小我將其擬人化了,說“是我做的?!庇谑悄銉?nèi)心就出現(xiàn)一個“糟糕的”自我形象。 縱觀歷史,人類彼此施加了無數(shù)殘忍的傷害行為,這個過程還在延續(xù)。這些行為都要受到譴責嗎?或者這些行為僅僅是無意識的表現(xiàn),是人類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你。 如果為了自身的自由、強勢,或為了加重自己在別人心里的分量,你設立下小我的目標,那么即使你達成了這些目標,也終究無法得到滿足。 你可以設定目標,但要知道,達成目標并不重要。萬物均源于臨在,當下的時刻并非一種達到目標的手段,這樣過程的每一刻都會讓我們感到滿足。只有小我才會把“當下”貶低為一種達成目標的手段。 “無我,無問題?!碑斢腥藛柤胺鸱ǜ顚拥暮x時,佛祖如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