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于PET和CT兩部分,其中,PET輻射的主要來源是PET/CT檢查所用的示蹤劑,目前臨床最常用的藥物是18F-FDG,18F發(fā)射正電子,產(chǎn)生高能γ射線, 對人體有一定輻射,但是18F-FDG的半衰期時間約120分鐘,而且會很快在體內(nèi)代謝減少并隨人體的尿液排出。因此在檢查后幾個小時內(nèi),而且檢查后醫(yī)生都會建議多喝水,這樣可以加快顯像劑的排出。 CT掃描則是另一部分輻射的主要來源,但是PET/CT所用的CT比常規(guī)CT劑量要低。輻射劑量不到常規(guī)CT掃描的輻射劑量的1/2。并且隨著PET/CT的更新?lián)Q代,CT的掃描時間也在不斷縮短,輻射劑量也將明顯減低。 針對輻射的劑量單位是mSv,就類似于長度計量單位是cm一個道理。體重大約80公斤的人,PET/CT掃描一次接收到的輻射量大約是10mSv左右[1]。一次PET/CT檢查的輻射劑量相當于一個人每天吸煙1.5包,吸了4個月的量。但是按照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要求,對于嬰幼兒及孕婦還是不建議做PET/CT檢查[2]。我國《輻射防護規(guī)定》(GB8703-88)中明確指出:實際上人體受天然本底照射的年平均有效劑量約為2.4 mSv,高本底地區(qū)、高海拔地區(qū)、經(jīng)常乘坐飛機的人群劑量更高。 一般情況下,全身PET-CT檢查的有效劑量在10mSv上下,最高可能達到30mSv,而其它的放射檢查(如胃腸道造影、DSA冠狀動脈造影、CT血管成像等)劑量在幾至十幾mSv之間[3]。現(xiàn)如今,隨著PET/CT設(shè)備的更新?lián)Q代,受檢者的輻射劑量最低可下降到約3.8mSv。 PET/CT所用的放射性藥物為生理代謝物的類似物,如通常所用的18F-FDG為葡萄糖的類似物,無致敏性,對人體不構(gòu)成危害。PET/CT檢查有一定輻射劑量,與其他醫(yī)療檢查和治療一樣,如吃藥,雖可治療疾病,但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使用時要權(quán)衡利弊。因此,任何醫(yī)療行為要以患者獲益,即在代價-獲益中找到最佳的節(jié)點,嚴格掌握PET/CT檢查的適應癥,采用正當化、最優(yōu)化原則使用PET/CT檢查,使受檢者得到的受益明顯大于風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