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與冠心病有哪些關系? 冠心病的主要癥狀是由心肌暫時供血不足引起的發(fā)作性胸悶、胸痛,即心絞痛。嚴重的心肌缺血可造成急性心肌梗塞,使病人出現(xiàn)劇烈胸痛。惡心嘔吐;出汗、虛脫與呼吸困難等癥狀,少數人甚至突然出現(xiàn)心臟停搏。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fā)病率也不斷升高,應引起重視。對心絞痛的藥物治療有了新的進展。對部分患者還可以做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也有很大進步,使急性期4周以內的病死率從25~30%下降了一半多,對心室顫動引起的心臟停搏應用電除顫療法;對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以及心臟電起搏與電轉復也有很大進展;似重癥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應及早就近就醫(yī),并盡量避免途中勞累。 雖然冠心病的確切病因至今還不完全清楚,但已有充分證據認為,本病主要是在高血壓、糖尿病,血膽固醇過高、吸煙,缺少體力活動等因素的基礎上發(fā)生的。許多流行病學資料還說明,冠心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世界各國同齡組人群間的發(fā)病率相差好幾倍,日本人移居美國的發(fā)病率顯著増高。 從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冠心病死亡率明顯上升,而1968至1980年卻下降了約25%,可見冠心病并非年齡增長或生活富裕的必然產物,也并非是由種族所決定的。 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證實,高血壓是冠心病的一個獨立的、不依賴其他已知危險因素而起作用的發(fā)病因素,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均隨血壓水平升高而增加,血壓水平對冠心病發(fā)病的影響程度不僅可以定量,而且可以預報人群發(fā)病情況。 【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 研究表明,高血壓可損傷動脈內皮,進而引發(fā)動脈硬化,并加速動脈硬化的進程。高血壓患者患冠心病的是血壓正常者的4倍。 血壓升高所致動脈硬化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60%~70%有高血壓。通過臨床資料研究證實,收縮期血壓比舒張期血壓更能預測冠心病事件。140~149mmHg的收縮期血壓比90~94mmHg的舒張期血壓更能增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收縮壓160mmHg,舒張壓>95mmHg,冠心病的發(fā)病率是正常人的2~3倍。 同時,大量的臨床試驗也證實,如果有效地控制血壓,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可大幅度降低。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超過140mmHg),經過有效地降低血壓,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可降低25%,心衰的發(fā)病率可降低56%。對65~74歲的老年高血壓者的研究表明,有效地治療高血壓,使總的心腦血管病發(fā)病率下降70%。 【脈壓差與冠心病】 收縮壓和舒張壓之間的壓差值稱為脈壓差。比如收縮壓是140mmHg,舒張壓是80mmHg,脈壓差就是60mmHg。而許多人在測量血壓時,往往只注意血壓高不高,卻不關心脈壓差大不大。正常脈壓差,即高壓和低壓之間的差值為30~40mmHg。小于20mmHg為脈壓差過小,大于60mmHg為脈壓差過大。脈壓差過大或過小都提示有某些疾病存在。 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年輕人或年長者,脈壓差大于65mmHg以上的人,與那些脈壓差小于或等于45mmHg的人相比,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要高出3倍。因此認為,脈壓差的增大是心血管病死亡率特別是冠心病死亡率增長的先兆,也是獨立于其他危險因素及人的血壓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法國研究人員報告了有關脈壓差的研究成果,即脈壓差大可以列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對預測冠心病有重要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