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來自網(wǎng)絡(luò)):
過龍井山再走幾里路,一股清涼澄澈的溪流映入眼簾,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發(fā)源于楊梅塢。我沿這條溪流上行,是從龍井開始的。
溪流是流經(jīng)萬山叢中而來的。這些山并不陡峭卻很多溝壑,山腳相互交叉,樹木叢生,茂盛蒼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徑。沿著溪流找山路,看見東邊又看不見西邊;前面像是路阻斷了,走上去卻發(fā)現(xiàn)有路。凡是水沒有流進(jìn)溪的都叫做澗,一共有十八條澗,是九的兩倍。
我往上走,遇到澗就停下細(xì)看。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中間。流水和石塊撞激,使水面的水草來往舞動。溪流寬有四五尺,水淺的地方是淺灘,水從草叢中流過去;稍深一點的地方,雖然水積得深,但還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樹多,楓樹多,松樹多。走過了小石橋,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巖石更加怪異。春筍開始脫殼,在巖頂上隨風(fēng)擺動,像是老人稀稀的頭發(fā)。怪石重重疊疊,在山腰隱現(xiàn),像櫥,像桌子,又像一函書的形狀。向樹林頂上望去,淡淡地罩著云氣。杜鵑花正盛開,點綴著山路。太陽一時被巖石遮住一時又露面。我們走出山坳,已經(jīng)是中午了。
這次游覽是在光緒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達(dá)縣人吳小村,長樂人高鳳岐、錢塘人邵伯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