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6年,即諸葛亮死后第5年,劉禪下詔立祠。當時因“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故選祠址于定軍山下的武侯坪,祠靠近墓所。這是中國唯一由皇帝下詔并撥給銀兩修建的祠廟,因而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稱。 三國屬吳。孫權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廬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縣東北陂陽鄉(xiāng)白鹿營(今黃石鎮(zhèn)營底村)置陽都縣。此為寧都建縣之始。三國東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后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詔赴京,商議平叛之策。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劃,并諫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擔,保證軍事需要。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武都氐王符健請降于漢(蜀),其弟符雙不從,與強端將四百戶(一說六千人)降魏,符健則率四百戶降蜀,蜀后主將其徙于廣都(今成都市雙流東南)。強端等四百戶按照“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者,多處之塞內諸郡”以及十七年前曹操安置武都氐之先例,應該是被安置于扶風、天水界即今之寶雞地區(qū)。 晉武帝司馬炎(公元236年——公元290年)出生,他在位25年,最后滅掉吳國,統(tǒng)一中國。 波斯薩珊王朝以拜火教為國教,在中亞地區(qū)盛行一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