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名句,流傳于世。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更是流傳千古,傳誦不衰。它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是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對于句中的“落霞”一詞,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目前有三種說法: 其一指晚霞。舉例即是王勃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其二指琴名。舉例為唐人陸龜蒙的《夜問會答》詩:“落霞琴,寥寥山水揚(yáng)清音”; 其三指飛蛾,“落霞”是指“零散的飛蛾”。 顯然,前兩種都不是。宋代吳曾說:“落霞非云霞之霞,蓋南昌秋間有一種飛蛾,若今所在麥蛾是也。當(dāng)七八月間,皆紛紛墮于江中,不究自所來,江魚每食之,土人謂之霞,故勃取以配鶩耳。” 俞元德也在其《瑩雪叢說下》中說:“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世率以為警聯(lián)。然落霞者,飛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為霞蛾。至若鶩者,野鴨也。野鴨飛逐蛾蟲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齊飛?!?/p> 另外,“落霞”之“落”也不是“飄落”的意思,“落”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當(dāng)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義。零散的飛蛾被孤單的野鴨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千古絕唱。 根據(jù)很多學(xué)者后面考究,認(rèn)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是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之句,描寫的是當(dāng)?shù)氐囊环N自然景觀。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霞蛾飛舞,自上而下;孤鶩爭啄搶食,自下而上;兩物相交,好似齊飛。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尤為讓人稱嘆的是,這一句對仗極為工整:“落霞”、“孤鶩”與“秋水”、“長天”相對,精巧絕妙,而且上句寫“動”,下句寫“靜”,動靜結(jié)合,合成畫面,既美麗又壯觀。 珣玗琪再次呼吁,希望大家能有自己的看法。想知道更多文化、風(fēng)俗、軼事、傳統(tǒng)經(jīng)典,請關(guān)注「珣玗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