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中的"落霞",有其他解釋,據(jù)一些資料上說,"落霞"并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飛蛾"。要了解王勃這句話的意思,必須先了解他撰寫《滕王閣序》時當?shù)氐娘L物。宋代有人在《能改齋漫錄·辨霞鶩》中說,"落霞"不是云霞的霞,而是南昌秋天的一種飛蛾,就像今天的麥蛾。每當七八月間,飛蛾紛紛掉到江中,江里的魚都來吃,當?shù)厝朔Q之為"霞",所以王勃用這個詞來配合后句里的"鶩"。宋代的俞元德也在其《瑩雪叢說下》中說,王勃的《滕王閣序》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中的"落霞"就是飛蛾,當?shù)厝朔Q之為"霞蛾",而不是"云霞"。鶩就是野鴨,野鴨飛著追逐蛾蟲想要吃掉它,所以是"齊飛"。另外,落霞的"落"也不是"飄落"之意,其在句中與"孤"相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落"的意思。零散的飛蛾被孤單的野鴨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千古佳句。部分學者認為,此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俗話說'詩無達詁',對詩的解釋本來就可以多樣,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只要講得通就可以。具體"落霞"在此作何解,有待讀者細細品味。但需要提出的是,考試仍應(yīng)以教材為準,即作"晚霞"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