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 趙榮輝 摘要:大學之謂大學,貴在獨特的使命。大學使命乃大學之根本,凝練著大學文化,蘊含著大學精神,展現(xiàn)著大學生命。大學必須擔當契合大學品性的使命,回歸大學的真實狀態(tài),彰顯大學的特殊品性。本文基于“堅守學術之道、追求永恒真理、弘揚理性精神、面向現(xiàn)實社會”四個維度,力求探尋大學應有的使命,進而追溯大學的歷史,反觀大學的現(xiàn)實,明晰大學未來的發(fā)展路向。 關鍵詞:大學;使命;學術;真理;理性;社會 大學究竟應擔當何種使命,這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恒的議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化的更替,信息的變換,現(xiàn)代大學使命歷久彌新,煥發(fā)著生機與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輕視學術,漠視真理,缺乏理性,脫離社會”等問題,這不符合大學的身份,阻礙著大學的發(fā)展,影響著大學的聲譽。大學要想成為真正的大學必須肩負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大學只有肩負合乎大學本性的使命,才能獲得不竭的發(fā)展動力,才能彰顯內(nèi)在的精神特質(zhì),才能成為一流的大學。 一、堅守學術之道(一)大學是學術生活的殿堂 學術生活是以知識探究,追求真理為目的;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情懷;以求同存異,張揚個性為宗旨;以理論探究,智慧生成為志業(yè)。學術生活是大學值得過的生活樣態(tài),是大學的根本生活方式,統(tǒng)領著大學其他的生活方式,是大學幸福之所在。學術生活是大學要回歸的本真生活狀態(tài),是大學的價值與意義的呈現(xiàn)。學術生活要成為大學的根本生活方式,每一個大學成員要堅守自我的學術生活,以學術生活為志業(yè),追問學術生活的本質(zhì),探尋學術生活的真諦。只有這樣,才能突顯大學的真正使命,擺脫繁雜的影響,回歸大學的本原。 大學是思想的搖籃,心靈的家園,真理的樂土,但由于外在的干擾,內(nèi)在的躁動,致使大學不再寧靜,思想日趨匱乏,學術走向衰弱。學術生活不再是大學的根本生活方式,而被其他絢麗多彩的生活所擠壓,日趨沒落。大學的根本在于其多彩的學術生活,思想貧瘠的大學是可怕的,怎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大學應不被現(xiàn)實的紛亂事務所干擾,堅守自我的生活方式,潛心于學術生活,以學術為生命。“一種遠離現(xiàn)實事務舞臺的生活之所以是富有意義的,只是因為這種生活被一種好學深思的激情所支撐。這是一種內(nèi)化的行動;是行動在自我約束基礎上的一連串凱旋。”[1]學術生活要排除世間的煩擾,脫離世俗的牽絆。學術生活要生成意義,創(chuàng)造新知,蘊含激情。學術生活需要寧靜,需要堅守,需要執(zhí)著。大學就是要堅守這樣的生活,豐富這樣的生活,享受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就是要調(diào)動每一個大學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就是要將大學成員帶入這樣的生活氛圍,使學術研究成為大學成員樂于從事的活動。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大學成員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不是將學術研究作為一種功利化的手段,作為職稱晉級、職務提升、科研獎勵等的手段,只有這樣,大學才會重拾學術的快樂,重新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獲得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二)大學是學術自治的場域 學術自治是大學的一種古老理念。學術自治指大學可以自由地,充滿想象地開展學術研究,發(fā)表學術觀點和交流學術思想。大學應當堅持學術自治,堅守學術立場,維護自身的學術權利。大學只有充分享有學術自治,才能突顯大學學術的純粹性,維護大學學術的聲譽。 學術自治受著內(nèi)外部因素的制約,經(jīng)受著各種沖擊,日益變得沒那么自主,無法實現(xiàn)價值的中立,逐步轉向?qū)嵱弥髁x,而高深學問則日益匱乏,沒有體現(xiàn)學術自治的精神,影響著大學學術的品質(zhì)。學術自治不是虛無的,而是大學實際的需要。學術自治就是要擺脫地域時空的限制,不被外物所累。學術自治要成為大學行為的準則。學者要確立學術自治的信念,承擔學術自治的責任,高揚學術自治的精神。大學要積極建構促進學術自治的制度體系,為學術自治提供制度保障,將學術自治落到實處。學術自治是大學本然狀態(tài)的顯現(xiàn),是大學價值的體現(xiàn),是大學與外在環(huán)境關系的呈現(xiàn)。學術自治不僅是大學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更是大學的一種現(xiàn)實行為。學術自治是大學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線。學術自治需要大學建構與外在世界的多種關系。在處理多種關系過程中,塑造大學自身的形象。學術自治不是價值層面,而是大學的具體操作層面,需要大學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體現(xiàn)大學的使命。大學內(nèi)在的價值取向只有轉化為外在的自治行為,才能真正體現(xiàn)大學的根本使命。學術自治需要呈現(xiàn)后果方面的特性。學術自治需要大學承擔相應的義務。大學的學術自治要以追尋至善為旨歸,要改變大學的風尚,要引領大學的方向??傊?,大學只有堅守學術底線,不趨炎附勢,不放棄學術準則,學術自治的傳統(tǒng)才能在大學得以延續(xù),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學術自治,才能彰顯大學獨有的學術品格。 (三)大學是學術共同體的棲居之所 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系和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共同體的歸屬感、認同感。同時也將其作為一種研究的路徑、一種理想模型。為了更好地履行大學的使命,體現(xiàn)大學的價值追求,彰顯大學的使命,我們將大學視作一個秉持共同的教育價值取向,承擔共同的教育倫理責任,具有一致的教育理想信念,道德的、人性的、和諧的教育共同體。從理想狀態(tài)講,教育共同體能夠?qū)⒋髮W成員團結在一起,實現(xiàn)大學內(nèi)部成員間的默認一致。大學是一個由擁有共同志向的學術研究者與心懷理想的學生共同構成的,致力于探索未知,追尋真理之事業(yè)的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是由以學術為生活、為樂趣、為志向的同道者,在遵循一定的規(guī)范的前提下,構成的具有內(nèi)在精神的群體。學術共同體以學術研究,思想交融為取向;以傳播思想、追問真理為己任;以社會擔當,弘揚正義為使命。學術共同體是開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是跨民族的,超文化的,越國界的。學術共同體是大學內(nèi)部的精神貴族的集合體,影響著大學的前途,關系著大學的命運,承載著大學的未來。 大學本身就是一個意涵豐富的教育共同體。學術組織、行政機構、班集體等是大學中最基本的教育共同體形式。它們不是偶然的隨意結合,而是同樣具有先在的道德性、教育性、精神性的教育實體,是一個道德的、友愛的、和諧的教育共同體,這是大學內(nèi)在特性的顯現(xiàn)。教育共同體能夠體現(xiàn)大學的使命,引導大學成員確立共同的目標、樹立共同的愿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認可,進而塑造大學成員間平等交往、自由言說以及理智行動的方式。學術研究者與學生構成了學術共同體的主體,為了共同的學術目標而攜手前行。反觀現(xiàn)實,由于世俗的侵擾,利益的紛爭,心靈的離析,學術共同體在大學的角色扮演日趨淡化。學術研究者各自為政,缺乏合作,閉門造車的現(xiàn)象依然存在。但學術的生命在于交流,在于協(xié)作,在于爭鳴,只有這樣,才能彼此砥礪,實現(xiàn)超越,否則,只能是各行其是,門派林立,無法實現(xiàn)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學術繁榮。因此,大學要積極轉換思維,通過克服本位主義、鼓勵學術協(xié)作、倡導學術融合,著力構建具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共同規(guī)范的學術共同體,以重塑學術共同體的精神,實現(xiàn)大學學術的生活化與常態(tài)化。 二、追求永恒真理(一)大學以真理為伴 真理是永恒知識、系統(tǒng)觀念與普世價值的象征。大學是真理的家園。大學與真理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按髮W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結果’的壓力牽制的情況下,為追求真理提供一個天堂”。[2]真理不是遙不可及、不可觸碰的,真理是大學的原點而非終點,大學應與真理共存亡。大學應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以發(fā)現(xiàn)真理為志向,以探明真理為旨歸。大學追尋真理的過程,就是對真理負責的過程,為真理而斗爭,且審慎地追求真理。 大學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去獲得真理,因此,通過科學研究去發(fā)現(xiàn)真理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大學要摒棄懷疑真理、漠視真理、遠離真理的偏見,以探尋真理為感知世界與人生的一種體驗。大學探尋真理是一個漫長的道路,而非短暫的旅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默默地堅守。大學是有志者快樂地探索真理、感知真理的地方,也是一個人們可以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藐視所有想剝奪這種權利的人的地方。大學應激勵學者和學生在接受已知世界的價值與生活的意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與思考,激發(fā)他們?nèi)?chuàng)新、去建設、去發(fā)現(xiàn)真理。大學應通過營造自由思考,主動反思,協(xié)作對話的學術氛圍,脫離約定俗成,摒棄固化刻板,遠離浮躁浮夸,進而全身心地致力于追尋真理的事業(yè)。大學要肩負探尋真理的重任,在溝通合作中,追問真理的真諦,引導大學成員感悟真理,為真理而執(zhí)著奮斗。大學要真誠地面對一切。大學不能偽造現(xiàn)實,扭曲事實。大學要勇于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并依據(jù)理性的判斷來揭示現(xiàn)實。大學要拒絕偽裝,以真實的面目呈現(xiàn)本真的自我。偽裝對大學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無法掩蓋真實的一切,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事實,更不可能改變本真的事實。因此,大學必須理智地、真誠地對待現(xiàn)實,在了解現(xiàn)實,把握現(xiàn)實,尊重現(xiàn)實的基礎上,以符合理性的行為去實踐。大學的實踐要合乎大學的初衷,契合大學的本意,否則,都是徒勞無功的。大學要懷著理智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去詰問、去反思、去批判,在反思中,找出自身的不足,揭示自身存在的弊病,進而推動自身有效地變革。只有這樣,大學才能無限接近真理,才能與真理相依相伴。 (二)大學以傳播真理為職責 真理不只是抽象的,而且也是具體的;不是高不可及的,而且也是可以感知的;不是精神貴族的特權,而且也是平凡人的盛宴。真理需要傳播,需要落地生根,這樣的真理才是實在的,為人所樂于向往的。大學作為真理的守護者,理應肩負傳播真理的重任,讓真理之光普照大地,進而轉變?nèi)藗兊乃季S,塑造人們的心智,凈化人們的靈魂。 傳播真理是大學義不容辭的道德責任。大學要注重內(nèi)在德性的養(yǎng)成。內(nèi)在的心性修養(yǎng)推廣于現(xiàn)實,以實現(xiàn)真理的延伸。大學的真理的傳播,道德生命的完善,要依賴內(nèi)在品格的養(yǎng)育。將大學人格融入真理的演進,促進真理的傳播與完善。大學應該有這樣的道德理想,這才是大學應該有的作為。大學應履行好這一神圣的職責,堅持不懈地追尋、揭示與傳播永恒的真理。大學可以橫眉冷對內(nèi)外一切試圖剝奪這項權利的人?!按髮W就是一個將以獻身科學真理的探索和傳播為志業(yè)的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機構?!?span>[3]傳播真理是大學必須承擔的時代重任,是大學的獨特表征。大學應通過傳播真理,主動探求世界與人生的奧秘,消除社會與人生的迷霧,破解世間各類難題。傳播真理要求大學能夠超越既定的模式,打破已有的慣習,釋放自身的活力,拓展內(nèi)在的張力。大學要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通過傳播真理引領社會的發(fā)展與人生的轉變。大學之地應體現(xiàn)這樣的職能,履行這樣的義務,這是大學存在的應有之意。 (三)大學以捍衛(wèi)真理為使命 大學是探究真理的場所,所有的研究都為真理服務。捍衛(wèi)真理是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大學的神圣使命,是大學一項永恒的事業(yè)。大學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以無畏的心理、虔敬的態(tài)度及堅定的信念,去守護真理,這是大學內(nèi)在的要求,也是大學應有的作為。 大學應懷揣理智的真誠,秉持懷疑的精神,以開放的胸襟,不計條件地捍衛(wèi)真理?!罢胬肀瓤茖W更為重要,真理囊括了人類存在的要義——我們稱之為精神、存在、理性——所以大學的理想是崇高的:各種學術研究和教學都是真理的展現(xiàn),都是幫助生命成長。”[4]真理蘊含著世間的奧秘與人類的未知,表明著人類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大學應擺脫一切羈絆,履行捍衛(wèi)真理的義務。大學要堅決反對迷信,遠離蒙昧,要通過智力斗爭與思想的交鋒,辯明世間真?zhèn)?,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文明。在捍衛(wèi)真理的歷程中,隨時會與謬誤產(chǎn)生沖突,但是大學的責任在于追隨真理,不管會遇到多大的困難。捍衛(wèi)真理的道德使命是大學所不可放棄的,是大學必須承載的時代重任。大學要建立一種契約關系即制度的契約,外顯的;內(nèi)在的契約,道德的心理契約。兩種契約構成了大學的內(nèi)在關系,契約的良好遵守與踐行,有助于大學捍衛(wèi)真理的尊嚴,規(guī)范大學及大學成員的行為,營造大學良好的范圍,使大學遵從規(guī)則,恪守原則,執(zhí)著于捍衛(wèi)永恒的真理。 三、弘揚理性精神(一)大學是理性的堡壘 理性是一種寬廣的視野,睿智的眼光與堅定的信仰。理性是大學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展現(xiàn)。 大學要真誠地面對一切。大學不能偽造現(xiàn)實,扭曲事實。大學要勇于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并依據(jù)理性的判斷來揭示現(xiàn)實。大學要拒絕偽裝,以真實的面目呈現(xiàn)本真的自我。偽裝對大學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無法掩蓋真實的一切,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另一個事實,更不可能改變本真的事實。因此,大學必須理智地、真誠地對待現(xiàn)實,在了解現(xiàn)實,把握現(xiàn)實,尊重現(xiàn)實的基礎上,以符合理性的行為去實踐。大學的實踐要合乎大學的初衷,契合大學的本意,否則,都是徒勞無功的。大學不能自我掩飾、自我蒙蔽、自我欺騙。大學要懷著理智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去詰問、去反思、去批判,在反思中,找出自身的不足,揭示自身存在的弊病,進而推動自身有效地變革。大學應是理性的,應有自我的價值選擇,自我的判斷標準,自我的道德底線。大學與理性是統(tǒng)一的,大學要代表理性,維護理性,弘揚理性。理性在大學的血脈中流淌,賦予大學存在的理由與希望。在大學里要有思想的活動、精神的活動、理性的活動。而“假如大學里缺少這種人際間精神活動的背景”,“不談哲學”,“沒有理論概括”,“精神貧困”,“那么,這樣的大學必定是個貧瘠的大學”。[5]大學的這種精神活動是一種脫離俗套的牽絆,掙脫利益的藩籬,展現(xiàn)自身品性的渴望。沒有這種活動,大學只能留于表面,安于現(xiàn)實,無法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因此,大學要有理性的追求,以理性的方式存在;要高揚理性旗幟,倡導理性精神,這才是大學的本真顯現(xiàn)。 (二)理性是大學的一種思維品質(zhì) 理性是一種沉靜、包容、睿智而不乏張力的思維品質(zhì)。理性是大學擁有的思維品質(zhì),是大學智慧的凝結,氣度的體現(xiàn)與精神的象征。大學離不開理性的滋養(yǎng),需要理性的呵護。通過理性的思維,大學能夠認識自我的本質(zhì),明晰自我的身份,找回真正的自我。理性思維能夠改變大學內(nèi)在的精神品質(zhì),喚醒大學原初的自我,而大學的價值與意義正是源于這本真的自我。 大學要理性地去思考一切,大學要與人類的事業(yè)相一致,要與人類的理想一樣高遠。大學要居安思危?!吨芤住は缔o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大學要執(zhí)其兩端而用中,不過度享用目前的一切,以長遠的眼光審視未來。大學之思要打破藩籬,突破成規(guī),沖破圍墻,力求達到頂峰,追求永恒的真理。大學在理性的思考中能夠獲得自身發(fā)展的最大可能性,然而,“思考的真實在于,它是美好人性和理想社會的‘前顯現(xiàn)’。借‘思’來展現(xiàn)將成為現(xiàn)實的東西,而這東西又超過思考本身?!?span>[6]思是一種感悟,一種體驗,一種超越的狀態(tài)。思源于現(xiàn)實,且高于現(xiàn)實;思走在前列,且不停地回首;思承載著未來,且關照著現(xiàn)實,這是對人性的揭示,理想的呈現(xiàn)和理性的彰顯。大學之思則應當是自律下的一種理性顯現(xiàn),而不是一種感性的直覺。大學之思是一種信仰的表達,而絕非沖動之舉。大學之思要關注事物的本原,而非表層。大學之思要基于現(xiàn)實但不被現(xiàn)實所羈絆,以理性的眼光關乎現(xiàn)實,審視未來,開啟大學的精神之眼,逐步推動大學走向理性化。 (三)理性是大學的一種品格 大學的品格是大學自身精神特性的表征,展現(xiàn)著大學的內(nèi)在氣質(zhì)。理性是大學可貴的品格。理性的大學具有沉靜的、慎思的、明辨的、篤行的特質(zhì)。大學要堅守自身的理性品格,智慧而優(yōu)雅地審視世事與人生。理性是大學的表征,大學離不開理性的守護。理性是大學靈性的顯現(xiàn),象征著大學的神圣,彰顯著大學的高貴?!按髮W應該是‘時代之表征’,它應該反映一個時代之精神,但大學也應該是風向的定針,有所守,有所執(zhí)著,以燭照社會之方向?!?span>[7]大學不是風向標,對所有社會現(xiàn)象都有所反映,而是要理性地審視世間的一切。 大學不能迎合時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堅守自身的道德底線,要執(zhí)著追尋遠大的理想。大學要以理性的姿態(tài)去面對內(nèi)外部的挑戰(zhàn),擺脫被感性所遮蔽,被物欲所引誘,被功利化所驅(qū)使的困擾。大學要恪守自身的道德律令,堅守自身的思想陣地,守護自身的精神家園,以捍衛(wèi)大學的尊嚴,彰顯大學的榮耀,高揚大學的理性品格。大學要塑造理性的品格,將仁、智、勇有機統(tǒng)一于一身。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之?”“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不仁的人不可能長久地居于窮困之中,也不可能長久地居于安樂之中。仁德乃生命之根本,人之成為人的根本。丟掉仁德即是失去存在的根基,丟掉人的魂靈??鬃又v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的精神,是智慧的體現(xiàn),是理想人格的體現(xiàn)。大學要通過自覺加強道德建設,培育自身理想的人格,成為仁、智、勇的積極實踐者。大學要博施仁愛,兼濟天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大學要堅持自身的獨立人格,塑造頑強而有毅力的道德品格,心系國家的發(fā)展與民族的振興。大學要心系國家,憂國憂民,肩負歷史賦予的重任。大學要胸懷世界,要以寬廣的胸懷,面對繁雜的一切,始終懷揣大公的思想。老子曰:“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保ā独献印罚┕适ト嗽疲骸笆車?,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保ā独献印罚┐髮W要有天下為公的使命感、責任感與擔當感。大學要以世界眼光,全球視野審視時代問題,要超越世俗的藩籬,放眼寬廣的未來。大學要志存高遠,要有自我的人格尊嚴,不追逐權勢、金錢和虛名,不趨炎附勢。大學要展現(xiàn)內(nèi)在的道德力量、心靈力量以及精神力量;要贊美當前的快樂,否定自我的名望;要擁有一些對自我或他人有用的或令自我或他人感到愉悅的德性品質(zhì)。只有這樣,大學的使命才能獲得質(zhì)的提升,才能獲得提高,最終,實踐大學的精神,實現(xiàn)大學的初衷。 四、面向現(xiàn)實社會(一)大學是社會的心智良知 大學是時代發(fā)展的領航者,肩負著社會道德的責任,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變革。大學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引領者,要傳播積極向上的文化,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主動契合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逐步推動社會道德建設向縱深化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大學的立足點也要高于現(xiàn)實,在堅持理性的前提下,公正地審視社會問題,并提出合理性建議,但不能隨意地妥協(xié),違背思想的原則。大學的活動不同于政府或政治活動,有自身的思維方式,獨立的表達方式,自我的道德底線,不能隨意地打破,否則,大學就丟失了本色。只有這樣,大學的社會責任才能落地生根,大學與社會發(fā)展才能很好地交融,大學才會獲得存在的社會價值與意義。 大學孕育著大師,大師是社會之眼。大師們的思想關懷著現(xiàn)實,折射著社會,啟蒙著大眾,化育著心靈。大師們的思想將在社會發(fā)展歷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博克指出:“以千百年的眼光看,能給我們的文明留下最永久性印記的,畢竟不是將軍和總統(tǒng),也不是為他們出謀劃策的專家們,而是社會批判家、哲學家和最純粹的科學家?!?span>[8]社會批判家、哲學家和最純粹的科學家屬于大師級人物。大師們的思想揭示著社會問題,推動著知識探索,引導著社會評論,反觀著社會現(xiàn)實。大學要通過傳播大師們先進的思想,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深刻反思社會生活,全面透視社會生活,有效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在這一過程中,面對社會的變革,大學不能改變初衷,不能成為社會的附庸,要堅守學術傳統(tǒng),高揚理性精神,弘揚高貴思想,成為堅定的社會批判者、監(jiān)控者與守護者。 (二)大學是社會理解自身的媒介 偉大的社會想要且應當理解自身,大學則是社會理解自身的良好途徑?!按髮W必須保護和培養(yǎng)思想家、實驗家、發(fā)明家、教師和學生,讓他們在不承擔行動的責任的情況下,對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進行探究從而努力理解這些現(xiàn)象?!?span>[9]大學是心懷國家,關注社會生活的智者的搖籃。智者的研究與思考是一種探險,針對社會有機體的心靈探險,目的在于揭示社會的內(nèi)在理路、生存方式及價值取向,力求探明社會內(nèi)在的問題,辯明問題背后的緣由,構建支撐社會發(fā)展的理論,進而使社會能夠清晰地理解自身。 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浪潮中,各種因素干擾著大學,影響著大學,控制著大學,使大學成為不同利益的代言人。大學要遠離這種紛爭,要保有自身的獨立性,要勇于面對社會的挑戰(zhàn),這樣的大學才能幫助社會正確地理解自身。大學要基于獨特的視角來審視社會的全貌,并運用知識與理論有效地分析社會。大學要針對社會發(fā)出真實的聲音,給予社會一個真實的判斷,幫助社會把握自身的命脈,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迎合時尚。大學要重視自身精神家園的建設,關懷精神的養(yǎng)育,成為道德的大學,成為具有崇高理想人格的大學,確立自我的精神支柱。因此,大學必須認真審視自身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重塑自身的精神世界,建構快樂的精神家園。只有這樣,大學才能獲得社會的信賴,進而轉向社會的背后,揭示社會的全貌,從而幫助社會更好地理解自身,促進社會的良性發(fā)展。 (三)大學以服務社會為指向 大學不是封閉的象牙塔,大學要沖破圍墻的限制,要與社會、與大眾有機融合。大學要將自身的影響撒播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大學要將自身的智力資源與優(yōu)勢運用于解決公共問題,也就是大學要服務社會。大學作為智囊團和資源庫理應面向社會、關注社會、服務社會。大學必須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著力于發(fā)展知識,革新技術,塑造人文。大學必須面向大眾,面向地方經(jīng)濟,實現(xiàn)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協(xié)同化,這樣才能產(chǎn)生大學與社會的雙向互動效應,精準地服務社會,彰顯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 大學要能夠引領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促進社會道德建設的變革。大學作為社會道德建設的引領者,要傳播積極向上的文化,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主動契合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逐步推動社會道德建設向縱深化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大學的立足點也要高于現(xiàn)實,在堅持正義的前提下,全面地審視社會問題,并提出合理性建議,但不能背離內(nèi)在的良知。大學要面對現(xiàn)實,勇于變革,凝視底層,在內(nèi)外兼修中,履行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按髮W自然是服務于實際目的的機構,但它實現(xiàn)這些目的是靠著一種特殊精神的努力,這種精神一開始的時候是超越這些實際目的的,它這樣做只是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靜的態(tài)度返回到這些目的中?!?span>[10]大學不是脫離開社會,不是虛無縹緲,而是要有精神追求,在精神的感召下,引領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但不是沉淪、拘泥于社會世俗之中,而是要超越現(xiàn)實社會。超越是為了更好地反觀現(xiàn)實的社會。社會進步的主要標志不是科學技術的發(fā)達,物質(zhì)財富的充裕,而是人類精神的進步和道德的完善,是人的情感、精神、道德和智慧的顯現(xiàn)。而大學對于塑造人的情感,養(yǎng)育人的精神,開啟人的智慧,提升人類的精神品質(zhì)和道德水平,則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大學理應承擔這一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才是大學合理的存在方式,才能真正突顯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能。 參考文獻: [1][3][10][德]雅斯貝爾斯.大學之理念[M].邱立波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74,22,20-21. [2][美]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 [4][5][6][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149,151-152,11. [7]金耀基.大學的理念[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22-23. [8]Derek Bok.Universitie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8-9. [9][美]弗萊克斯納.現(xiàn)代大學論——英美德大學研究[M].徐輝,陳曉菲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 (責任編輯:曾慶偉)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現(xiàn)代大學治理結構中的紀律建設、德治禮序和權力配置協(xié)調(diào)機制研究”(15JZD044)研究成果之一。 張建鋒/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與理論趙榮輝/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后研究人員,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與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