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脈第一講——洪脈
氣脈在脈診八綱中屬于氣分范疇,根據(jù)疾病呈現(xiàn)出的脈形來定病在氣分。雖然氣脈章中只提出洪脈與濡脈,但虛脈章中之虛、弱、微、散等氣虛脈,亦屬氣脈范疇,此處不再重復(fù)。
洪脈 【定義與形象】 洪脈,在指下感覺粗大,來勢充盛,去時緩弱濡軟,所以說它是“來盛去衰”。這種脈是陽熱的表現(xiàn),亢盛之勢是相火上炎,屬虛性脈象。早期可能有熱的表現(xiàn),但時間一長,一旦到洪而力差之時,則是虛的開始。 凡是正虛(氣不足)邪實(陽亢),常常出現(xiàn)洪脈。虛證本當(dāng)見虛脈,如虛證見到洪脈,是一種不祥之兆,說明正氣已虛,邪氣還實。在虛弱病人見洪脈,可謂之“大則病進”,屬于不好的脈象。因本虛而邪實,病勢仍在發(fā)展中,故不是向愈之脈。例如久泄的病人,或陰虛的病人,此時若見洪脈,預(yù)示正虛陽亢,病將惡化。
【近似脈鑒別】 實脈:實脈是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yīng)指愊愊然。 濡脈:濡脈是一種極柔軟而輕浮的脈象,似絲綿漂浮于水上一樣,但不一定只在浮位出現(xiàn)。 虛脈:虛脈是在大軟的基礎(chǔ)上,流動很慢,呈現(xiàn)出遲緩之象。若加力按之則全然無力。
【文獻選錄】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p>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p> 這都說明洪脈是正氣不足的脈象。早期是陽熱亢盛,因熱亢盛而消耗氣陰,所以后期則氣傷陽衰而出現(xiàn)洪脈之來盛去衰之象?!睹}經(jīng)》說:“指下極大。”《素問》記載:“來盛去衰?!?/p>
【洪脈主病】 洪脈是陽熱亢盛,氣分及陰液受傷,虛火上炎的一種脈象。由于早期熱盛,消耗正氣及津液,正氣大傷,氣分亦虛,粗看貌似火熱而實為正虛。所以脈形是來盛去衰,來大去長,指下極大,是正虛邪盛的表現(xiàn)。
【洪脈兼脈】 1.洪兼浮 (1)洪兼浮,按之滑實,沉取較有力者。浮洪之脈,虛熱之象。按之滑實而沉取較有力,說明痰火郁熱較重,可能是暑熱外迫,內(nèi)蘊痰火。可用清暑祛痰泄熱之法。 (2)洪兼浮,按之濡軟,沉取緩弱者。浮洪乃虛熱之象,按之濡軟為內(nèi)蘊濕邪,沉取緩弱又為氣弱中陽不足。當(dāng)從虛證考慮治法。 (3)洪兼浮,按之弦細(xì),沉取較有力者。洪兼浮多是虛熱。按之弦細(xì)而沉取有力,其實質(zhì)是陰虛血少,兼有余之邪熱。當(dāng)考慮折虛熱之法。 (4)洪兼浮,按之弦細(xì)略數(shù)者。浮洪相見為虛熱之象,弦細(xì)略數(shù)為陰虛血少、偏熱之象,當(dāng)用育陰泄熱之法。 2.洪兼滑 (1)洪兼滑,按之弦細(xì)略數(shù)者。洪滑乃痰熱蘊郁之象。按之弦細(xì)略數(shù),說明陰傷肝郁,且有虛熱。 (2)洪兼滑,按之濡軟,沉取略有力者。洪滑相兼為虛熱痰火之象,按之濡軟為濕郁,沉取略有力乃有實邪。當(dāng)以泄實熱為主。 (3)洪兼滑,按之虛弱無力者。洪滑并見,為熱郁痰火。按之虛弱無力,說明此為氣血不足。不能單以泄火論,必須考慮氣虛不足的一面。 (4)洪兼滑,沉取虛微若無者。洪滑之脈是痰熱之象,沉取虛微若無為正氣不足,陽氣大衰。貌似有熱,實虛火也。可用引火歸源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