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從上幼兒園之后,一直是我們自己帶孩子。暑假期間,孩子放假,我們倆都上班,又不能請假,只好輪流帶孩子去公司。我?guī)マk公室,他在一邊玩,我上班干活。
我總認為孩子得自己帶。
我在農村長大,從小就聽很多大人說,孩子什么都不懂,誰帶都一樣,反正長大了他會養(yǎng)爹媽就是。 后來,流行年輕人出來打工,孩子給老人帶,村里慢慢多了很多留守兒童,爸媽在外打工,孩子一年才見一次父母。老人一般就是讓孩子有飯吃,有地方睡,凍不著就是,很少問孩子需要什么。
村里人中間流行這么一句話:孩子嘛,長大就好了。樹大自然直。
以前我也覺得沒什么,反正孩子,都是吃飯長大,懂事的自然會懂。等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謬論。孩子是可以自己長大,但有無父母陪伴的孩子,差別會很大。
我一個朋友,父母從小就沒怎么管他,奶奶把他帶大,現(xiàn)在他成家了,和父母關系很生疏。
他說,在我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帶我,有的時候,想回憶下和父母有過什么樣溫馨的場面,都很難回憶起來。 現(xiàn)在雖然同在一個城市,只有過年象征性的問一下要不要回家一起過年,父母當然希望他會去過年,但那種生疏感,后來怎么熱情也彌補不了。
02 為什么爺爺奶奶帶孩子,不能替代父母自己帶?
一位同事,最近還是決定把她婆婆送回老家,自己帶孩子。有老人幫忙是輕松很多,但她同樣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 譬如孩子看電視,奶奶只要求孩子聽話懂事能吃飯,每次從幼兒園接回家,就是開著電視給孩子看,那樣孩子不用到處走動,她也不用跟著跑,自然省事很多。
還有同事發(fā)現(xiàn)孩子突然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后來她了解到,每次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奶奶總是過度保護,看著孫子受一點點委屈就去罵其他孩子。
當然也有帶孩子很好的爺爺奶奶,只是一旦遇上這種問題,父母就不能掉以輕心。如果你不想讓孩子身上有太多你不可接受的缺點,那就得自己帶。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對于很多把孩子送回老家讓老人帶著,等孩子上學才接回來,或者干脆就讓孩子一直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父母,我很難理解。 我們總以為孩子是沒有記憶,也沒有辨別的能力,最麻煩的那幾年,讓他自然成長,等他長大了,懂事一點,好帶一點了,才帶到身邊來,好像那樣孩子就懂事了一樣。
就像你隨意種下一棵樹,平時不澆水也不施肥,過個幾年你就等著它能長成參天大樹,怎么會呢?
想想我們身邊多少人會是這樣的啊。每次回家看到那些留守兒童,都感覺那是一種童年的缺失,成長的缺失。很多東西可能一輩子都彌補不了的。 03 今天想推薦一本書——奧地利學家阿德勒寫的《兒童人格教育》。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阿德勒最有名的是那本《自卑與超越》,而這本專門談兒童心理的書籍,從很多角度解讀了,為什么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 我們總以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但阿德勒說:
我們總以為孩子沒有記憶,特別是2、3歲的時候,但阿德勒認為,孩子在這個時間已經有了完整的人格。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與其童年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經歷息息相關。要了解一個人為什么會形成現(xiàn)在的人格,可從他的童年經歷中窺知一二。 因此,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孩子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成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對人生的態(tài)度,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奠定。 但兒童自身卻沒有辦法主動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作為家長,需要這一時期引導孩子,解除他們的困惑,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健全的人格。
我們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斷給孩子灌輸雄心壯志,但阿德勒說:
我們會感嘆一個人突然變好或者變壞,之前沒有什么苗頭,但阿德勒說:
當你覺得一個孩子無可救藥,讓你頭疼的時候,希望能夠讀讀阿德勒這段話:
阿德勒這本書,說了這么多兒童人格教育,其實最關鍵的一點還是,你自己帶孩子,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去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是任由他自由的成長。
04 孩子和父母的緣分,用龍應臺的話來說,是一場目送: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span> 做父母的只能在他背影走遠之前,他還需要你,黏著你的時候享受帶孩子的樂趣。所以,有了孩子一定要自己帶大,要不你只是完成了生育的功能,并沒有承擔養(yǎng)育的責任。
如果沒有自己帶大孩子,沒有和孩子之間溫馨的回憶,那怎么算是做過父母呢?
和孩子之間的愛就是靠時間去制造記憶。某一天孩子長大了,離開你了,而你的人生沒有和孩子玩耍的片段,會不會遺憾?
龍應臺在另外一本《孩子你慢慢來》的書里寫道: “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但是如果你記得我們兒時的甜蜜時光……” 是啊,如果記得兒時甜蜜的時光,就不會害怕目送,也不用擔心他長大是遠走高飛還是留在你的城市,因為在父母和孩子這一場緣分之間,你并沒有缺席。
某次和孩子聊天,他突然說了一句,爸爸,我中毒了。我說,啊,兒子怎么了。他說,爸爸,我嚇你的,我是中了愛你的毒!
我每次出差,他都會視頻聊天,電話一定是他打過來;他始終把“我愛你爸爸,我每天都很想你”掛在嘴邊;很多次,他和媽媽出去買東西吃,都一定要給爸爸也拿一份…… 這樣的時刻讓我知道,自己帶大孩子的成就感在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