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那麼多宮鬥的電視劇,我們知道不同身份的人住不同的地方?;实圩∏鍖m,太後住慈寧宮或養(yǎng)心殿,皇後住坤寧宮。嬪妃住的地方是“東西六宮”,在坤寧宮左右,也叫“掖庭”。其實電視有壹個很大的誤區(qū),就是皇後根本不住坤寧宮。 有人說坤寧宮也叫不寧之宮,人住進去就會變成“死人”。滿清又是壹個有特殊儀規(guī)的民族,敬鬼神,有信仰,壹般是不會觸碰某種禁忌。除非那些不著調(diào)的皇帝,比如穆宗因為賭氣自己去睡過,其他人基本都對只有“遺體”會在那住幾晚的坤寧宮避而遠之。 其實在《道德經(jīng)》裏,坤寧宮和交泰宮、乾清宮壹樣,都是很好的意思。“天得壹以清,地得壹以寧”,不知為何,坤寧宮漸漸變成沒有人敢去住的地方。順治帝的廢後住過,康熙的兩位皇後住過,可能因為下場都不太好,所以以後無人敢去住。 那麼坤寧宮是用來做什麼的呢? 滿清入關(guān)後,坤寧宮就用來殺雞宰羊了,作為薩滿的祭祀場所。 據(jù)史料記載,坤寧宮的祭祀還十分繁瑣,經(jīng)常有豬被燙的嗷嗷的叫,用熱酒灌豬的耳朵,意思是讓神明聽見聲音,明白這是在幹什麼。然後將被燙的奄奄壹息但依然活著的豬放在案子上,用錫箔包著,來說放血,然後宰殺,去皮,肢解,放在鍋裏。然後奏樂,祈禱,壹幫巫師圍著亂蹦亂跳。豬肉切成塊,叫“胙肉”,擺在桌子上舉行祭祀儀式。 悲催的是坤寧宮每天都殺豬, 據(jù)《內(nèi)務(wù)府奏銷檔》記載,每天祭祀用的豬是兩頭,每頭豬10多兩銀子,可見坤寧宮布滿了豬的冤魂。 坤寧宮當(dāng)然還是住過人的,它的第二個作用,就是皇帝大婚的婚房。結(jié)婚跟祭祀有類似之處,在滿人心裏,都是禱告天地的儀式,是很神聖的。不過可想而知年輕的皇後在這裏度過幾晚上的心理陰影面積,估計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 皇帝大婚時,高懸的雙喜宮燈,將坤寧宮東西二門映得通透,金漆描紅的喜字,在東門外影壁處灼灼燃燒,龍鳳喜床彰顯著主人尊貴的身份,江南昂貴的絲綢織品,做成“百子被”,色澤繽紛,明亮奪目,床前的帳子繡著神態(tài)各異的壹百個童子,憨態(tài)可掬,頑皮活潑。在坤寧宮結(jié)婚的待遇並不是人人都有,只有康熙、同治和光緒帝有,因為他們登基的時候太小,屬於未婚皇帝,如果是結(jié)婚後再登基,那就沒有這個待遇了。 皇帝去世後,遺體會移到“坤寧宮”,其他時候都住養(yǎng)心殿裏。 養(yǎng)心殿和乾清宮是前後的位置,離的很近,皇帝壹般在這兩個宮殿裏辦公或者就寢。養(yǎng)心殿有兩個進出的院子,有東西暖閣?;梳峋幼〉碾S安室,跟皇帝的寢宮對著。 嬪妃住東西六宮。東六宮與明朝時期變化不大。我們先來看看東六宮,東六宮分兩排,第壹排是景仁宮、鐘粹宮、承乾宮,第二排是景陽宮、永和宮、延喜宮。明末的寵妃田貴妃住永和宮。 宮鬥劇中鐘粹宮壹般都是小主居住的,實際上鐘粹宮多是太後居住的,比如慈安太後。 西六宮壹再改建,修葺,跟明朝格局就完全不同了。也是分兩排,第壹排是翊坤宮、儲秀宮、永壽宮,第二排是長春宮、鹹福宮、啟祥宮。 坤寧宮在交泰殿後面,是內(nèi)廷三宮,位置比較重要。在永樂和萬歷年間,都曾毀於大火,修葺了幾次,都會出問題,不是有大火,就是吊死人。所以在清朝的時候,由於滿人忌諱這些,就沒有人再去住了。漸漸的,坤寧宮就變成了壹個不住活人的宮殿。 清宮皇后的結(jié)局 博爾濟吉特氏,天資秀麗,史載聰慧,然而卻無故被廢黜,被廢的時候距被冊立皇後的時候,只有兩年的時間。 赫舍裏,是頗得聖心的皇後,是康熙帝的第壹個妻子,雖說是政治婚姻,但兩人感情卻很好,沒想到她因生孩子難產(chǎn)而死,康熙悲痛欲絕。 雍正帝最愛的女人並不是烏拉那拉氏,而是年羹堯的妹妹年貴妃,然而年貴妃卻因身體不好而早早去世,不久,烏拉那拉氏也去世。 壹貫被稱為風(fēng)流天子的乾隆其實並不風(fēng)流,他最愛的女人是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富察氏,可惜在壹次南巡中去世,乾隆帝傷心欲絕,非要把乘坐的大船拉進城門,此事在當(dāng)時引起朝野震動,所有人都去幫他拉船,把城門拉壞了才把船運進來,最後船進了皇宮,乾隆作哀悼用,可見他也是個情種。 嘉慶帝的皇後壹位早年去世,壹位死於坤寧宮大火。 道光帝皇後,還沒冊封就去世了,死後被追封為皇後。 鹹豐帝的皇後被冊封嫡福晉,兩年後去世,沒來得及冊封為皇後,死後被追封為皇後。 同治帝的皇後在坤寧宮住過,死的很慘,死的不明不白。 葉赫那拉氏,光緒帝的皇後,結(jié)婚後夫妻感情不和被幽禁坤寧宮,在光緒帝死後不久她也死了。 宣統(tǒng)帝溥儀的“皇後”,郭布羅氏,有名無實罷了,他們已經(jīng)是平民,真是悲劇。 故宮文物南遷路:19557箱文物經(jīng)歷盡劫難卻無一受損 這是壹個關(guān)於承載的故事: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脊梁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這是故宮人在日軍鐵蹄之下的堅定選擇。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脈。 集聚在午門前預(yù)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從1933年2月第壹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xù)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壹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壹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zhuǎn)上萬公裏,播遷10余省,百萬余件文物無壹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史的奇跡。 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際,西華門內(nèi)寶蘊樓二層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上,這壹奇跡正通過泛黃的照片、《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等壹壹鋪陳。鋪陳的是故事,樹起的是豐碑。 瓷器裝箱前集中情形 烽煙驟起,何去何從 “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故宮文物危如累卵。 或遭毀壞,或被掠奪,戰(zhàn)火中的文物逃不開這兩種命運。1860年圓明園的那場大火還在灼痛記憶,甲午戰(zhàn)爭期間日本制定的《戰(zhàn)時清國寶物搜集辦法》尤其讓人警覺。以史為鑒,故宮博物院金石學(xué)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 工人正在將內(nèi)閣大庫未經(jīng)整理的檔案搬出,準(zhǔn)備裝箱。 這在今天看來,當(dāng)然是明智之舉和不二選擇,可放到1932年北平的歷史時空裏,卻遭遇到?jīng)皽サ姆磳β暲?,甚至來自壹些“有識之士”。 北伐大將李左翔要求拍賣文物,購500架飛機用於抗日;胡適對何處是凈土感到茫然,寄希望於通過國際幹預(yù)來保障文物安全;魯迅發(fā)出了“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詩句;馬衡的兒子馬彥祥通過報紙與老爹叫板:“要抵抗麼?先從具有犧牲古物的決心做起!”最激烈的反對者以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為代表,他發(fā)起了“北平民眾保護古物協(xié)會”,在太和門集會宣言“誓與國寶共存亡”,並給支持和參與南遷工作的人士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還鼓動眾人將出入故宮的各個大門給堵了起來。日本人在報紙上發(fā)表言論,“此等寶物,由中國國家或民族保管,最為妥當(dāng),誠為當(dāng)然之事。然現(xiàn)處政局混噸狀態(tài)中,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致力,以盡保管責(zé)任,蓋亦數(shù)之自然也?!逼淅亲右靶恼讶蝗艚摇?/p> 工作人員正在將挑選好的瓷器準(zhǔn)備包裝 是遷還是留?留下,可穩(wěn)軍心;遷出,易散難聚。但文物絕不能作為戰(zhàn)爭的賭註?!皣覝缤隹傆袕?fù)興之日;文物被毀永遠不可復(fù)得”,“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文物南遷最終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見。 1933年1月1日,萬裏長城起烽火;1月3日,山海關(guān)失守。最初不贊成文物南遷的故宮博物院秘書吳瀛臨危受命,出任文物南遷總押運官。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員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其中故宮文物13491箱,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余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余件,《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押運文物的故宮文獻學(xué)專家歐陽道達在《故宮文物避寇記》中描述道,“溯當(dāng)日搶運文物出京工作,其倉皇急遽,如救焚拯溺,呼吸之際,間不容發(fā)。”匆匆告別家人,約20名故宮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踏上迢迢南遷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曾和父親作對的馬彥祥主動報名,要求加入押運隊伍。馬衡、馬彥祥成了護送文物的父子兵。 北平淪陷治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shù)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shù)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南遷文物正藏在日寇夠不著的地方。跋山涉水覓生機,顛沛流離求保全。故宮人日夜守著它們,終於盼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 兵荒馬亂,護寶輾轉(zhuǎn) 1945年10月10日,華北日軍投降儀式在故宮太和殿前舉行。次年2月15日,故宮交接大會召開。 “巍巍故宮,竦峙蒼穹。雕梁畫棟,巧及人工。文華武英,太和乾清。體象天地,寔麗且宏。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參加故宮交接大會的北歸英雄和留守職工齊聚中和殿,唱響了《故宮守護隊隊歌》。歌詞“惟吾隊士”中那種舍我其誰的文化擔(dān)當(dāng),為十余年背井離鄉(xiāng)的漂泊生涯貼上了無悔的標(biāo)簽。 這些年,不管是日機的轟炸、土匪的攔截、敵特的跟蹤,還是激流的沖擊、山道的險峻、生活的困苦,故宮人從未退縮。他們的價值天平上,國寶的分量重於個體的生命;他們的身體裏,流淌著胸懷天下、安貧樂道、通達生死的士大夫的血液。當(dāng)人們?yōu)楣蕦m文物南遷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希噓不已時,他們往往是最平靜的,只淡淡壹句:“文物有靈?!?/p> 文物前腳剛撤,炸彈後腳就到,這樣說來,文物確實有靈;但如若故宮人存壹絲猶豫或僥幸,行動只消放慢半拍,文物還會剛巧躲過浩劫嗎? 19557箱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暫存,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1936年秋,文物移入新庫。1937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fā),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文物告急。根據(jù)戰(zhàn)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南遷文物分3批向西遷移:80箱文物走“南線”,經(jīng)長沙、貴陽,1938年抵安順,1944年12月接運到四川巴縣;7286箱文物走“北線”,經(jīng)寶雞、漢中、成都,1939年7月抵峨眉;9369箱文物走“中線”,經(jīng)漢口、宜昌、重慶、宜賓,1939年7月抵樂山。 1937年12月9日,也就是南京淪陷的前4天,馬衡、徐森玉、歐陽道達等押運第三批“中線”文物,隨英國輪船“黃浦號”駛離浦口碼頭。雨聲夾雜著隆隆炮聲,日軍開始攻城了。萬安陵前的石麒麟和明初建造的南京城墻被重炮擊毀,牛首山佛教寺院和中華門西街古清真寺被大火吞噬。日軍將朝天宮庫房所剩文物移至北極閣藏匿,將朝天宮屋脊上的裝飾物“吻鴟”拆下占為己有,將國學(xué)圖書館的檔案和圖書或掠或燒…… 哪裏能避敵就去哪裏,三路文物隨戰(zhàn)局變換目的地。 “南線”的80箱文物非常珍貴,包括甲骨文、鐘鼎、碑拓,範(fàn)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fēng)圖》、吳道子的《鐘馗打鬼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名家字畫。它們起先存放在湖南大學(xué)圖書館,即著名的嶽麓書院。已升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馬衡暫時安頓好“中線”之後到長沙,發(fā)現(xiàn)嶽麓山下的愛晚亭三面環(huán)山,若在這裏鑿洞存放文物,會比較隱蔽。說幹就幹,幾周後山洞鑿好。這時馬衡突接密電,得知日軍將在近期大規(guī)模轟炸長沙,便緊急組織文物向貴州轉(zhuǎn)移。裝文物的車隊剛剛離開,多架日本飛機俯沖下來,湖南大學(xué)圖書館被夷為平地,愛晚亭旁也有死傷。“北線”更驚險:裝運文物的列車在鄭州車站??拷玉g時,日本飛機狂轟濫炸,鄭州站陷入火海,狂風(fēng)席卷著烈焰撲向裝有文物的車廂,司機果斷發(fā)動列車,沖出火場。 戰(zhàn)火之外,還有其他天災(zāi)人禍。從寶雞到漢中要翻越秦嶺,車隊遭遇了大雪封山、山路塌方、車輛翻覆、斷水?dāng)啻兜确N種險情。在綿陽附近的壹座橋上,載運文物的車輛掉進河灘,所幸那是幹涸河灘,橋不高,文物並未摔壞。1943年,峨眉縣壹家鴉片館起火,火勢迅速蔓延,危及存於西門外武廟的幾千箱文物,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主任那誌良急忙找來當(dāng)?shù)乇iL,命令駐軍士兵將西門外草房壹律拆除,所拆房子由故宮博物院賠償,守庫員工用水槍、火鉤等奮勇?lián)浠?,阻斷了火源,保全了文物?939年夏,文物從“陪都”重慶向樂山緊急轉(zhuǎn)移,能雇到的木船只有11艘,水上運輸?shù)呢S水期太短,故宮人星夜不停地忙碌。故宮職員朱學(xué)侃到船上布置裝運,曙色微茫,艙中昏暗,朱學(xué)侃並未註意到艙蓋已打開,壹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 “巍巍故宮,古物攸同。瑰姿瑋態(tài),百代是崇。殷盤周彜,唐畫宋瓷。億萬斯品,羅列靡遺。誰其守之,惟吾隊士;誰其護之,惟吾隊士!” 1946年2月15日,當(dāng)《故宮守護隊隊歌》的歌聲飄蕩在故宮上空的時候,忠誠的“守護隊隊員”朱學(xué)侃正靜靜長眠於重慶南岸獅子山。這裏並不是他的家鄉(xiāng),卻是他流血流汗、工作到最後壹秒的地方。此刻,他看到了麼?他舍命呵護的那些文物都安全了,正從他目光之下,由巴縣、峨眉、樂山三處向重慶集中。1947年,它們運抵南京。很快,它們將…… 是的,故宮盼著它們回家,故宮人盼著它們回家。如歌中所唱“億萬斯品,羅列靡遺”,“靡遺”便是包舉,包舉便是完璧,完璧便是回到故鄉(xiāng)。 但故宮人怎會想到,竟還有最後壹場“南遷”在等著他們!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命莊尚嚴(yán)、那誌良、梁廷煒等故宮人分3批帶走了總計2972箱文物,占南遷故宮文物總件數(shù)的22%。從此人隔兩地,物各壹方,縱然再多離愁和遺憾,又如何填平那壹道海峽? 典守嚴(yán)密,文脈不絕 19557箱南遷文物經(jīng)歷盡劫難卻無壹受損,為什麼?除了對戰(zhàn)局的準(zhǔn)確判斷、見機行事、果敢和運氣之外,還離不開巧妙的裝箱和嚴(yán)密的文物典守制度。 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故宮文物編號、點查、挑選、裝箱工作隨之展開。每件文物都有對應(yīng)的“身份證”,“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 故宮專門定制了壹批長三尺,高寬各壹尺半的厚實木箱。盡管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壹絲不茍、極為繁復(fù)。為了給南遷文物提供壹個防震防摔、絕對安全的“移動倉庫”,故宮職工專門從琉璃廠的古玩商店學(xué)來文物裝箱的竅門,還把從景德鎮(zhèn)運到宮中原封未動的瓷器箱打開,只見每10只碗用草繩緊緊捆成壹束,每束之間用谷殼隔開,整箱瓷器無任何松動,把箱子從城墻上扔下,裏面的瓷器毫發(fā)未傷。 故宮人博采眾長,總結(jié)出自己的壹套——“穩(wěn)準(zhǔn)隔緊”,比如瓷盤邊緣包棉花,磁盤相疊用繩子紮緊,再用紙把整疊瓷盤包起,每疊之間用棉花和稻草防震。對於書畫等紙質(zhì)文物,還要包上油紙,以免雨水浸濕。青銅器專家吳玉璋包裝的銅器箱,哪樣?xùn)|西擺哪裏像是經(jīng)過計算似的,上海開箱檢查之後次序打亂,就很難再裝回去。 國子監(jiān)交給故宮代運的10個石鼓如何裝箱呢?石鼓每個重約1噸,石鼓上的字刻在石皮上,石皮已與石身分離,敲起來“嘭嘭”有聲。裝運後壹旦石皮脫落只存石心,那就沒有價值了。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渺在《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中追敘:“故宮人經(jīng)過反復(fù)商量,使用浸濕的高麗紙覆在石鼓面上,用棉花輕捺,使紙張接近石身,幹了後就固定在那裏,即把石皮上的字緊貼於鼓身上;然後每個石鼓包上兩層棉被,棉被外又用麻打成辮子,纏緊棉被;再把石鼓放在厚木板做的大箱子中,箱內(nèi)用稻草塞嚴(yán)實,箱外包上鐵皮條?!?/p> 南遷之前已對每壹件文物進行了核對造冊,但內(nèi)容過於簡單。文物抵滬之後,展開了更為細致的點收工作。每壹件文物的品名、年代、尺寸、顏色、花紋都要寫在文物單上。裝箱的時候,文物單封進箱子裏。另壹份原始單子裝訂成冊,印刷好幾份,除了故宮人自己留存外,還要分送給政府文物主管部門,便於幾家“對冊子”。每次查點,幾方面的人都要在場,查完重新貼封條,誰都不敢對文物動手腳。 故宮的13491箱文物進行了分類編號:古物館2631箱以“滬”字編標(biāo),圖書館1415箱用“上”字,文獻館3773箱用“寓”字,秘書處5672箱用“公”字,合起來正好是“滬上寓公”。“寓公”是指流亡他鄉(xiāng)的貴族。故宮老院長易培基因故宮盜寶案蒙冤,被迫辭去院長之職,此時正避居上海法租界。故宮文物變成了“滬上寓公”,不僅字面上有些許揶俞和無奈,還暗指了易培基的處境。 為保證壹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從壹地運到另壹地,出發(fā)時間、運輸工具、轉(zhuǎn)崗、轉(zhuǎn)車、轉(zhuǎn)船,都有文字記錄。故宮人用“對簽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shù)量準(zhǔn)確。壹支簽子對應(yīng)壹箱文物,每交付壹支簽子,就代表壹箱文物安全送達。文物存放成都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李濟和院長馬衡前去視察,他們在冊中隨便圈了兩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中提出來了,管理之高效可見壹斑。 故宮人還要解決壹個大問題:如何防止文物在保存期受損。戰(zhàn)亂期間,能用的“倉庫”都非常天然,不是祠堂、廟宇,就是山洞。南方天氣潮濕,白蟻滋生,幾年下來,那些書畫、綢布、青銅器怎麼受得了! 為防白蟻,故宮人在箱子底部墊上鵝卵石。白蟻畏光,它們要進入箱子的唯壹辦法是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上午壹次、下午壹次,故宮人壹天兩次伏在地上,拿著手電筒查看鵝卵石上是否有隧道,壹旦發(fā)現(xiàn)隧道,就要把壹堆箱子全部卸下來檢查,並在鵝卵石下挖深坑,傾倒防蟻藥水,再回填泥土。為防止文物黴變,天氣晴好、相對平安的時候,就得把文物定期拿出來晾曬。每壹次晾曬都要有專家在場,有衛(wèi)兵把守,幾個人壹起簽字。 在嚴(yán)密典守制度的保障下,故宮人沒有忘記博物院的文化使命。1935年6月,上海招商碼頭,那誌良等數(shù)位故宮人帶著700多件南遷文物精品登上了英國“薩福克號”遠洋艦,遠赴英國舉辦故宮文物展,這是迄今為止故宮博物院最大規(guī)模的出展。在百萬文物大遷移路途中,故宮人還挑選了數(shù)百件精品,在上海、南京、成都、重慶、貴陽等地舉辦展覽。重慶展覽期間,敵機經(jīng)常來襲,展覽說明書上提示:“如遇敵機空襲,大家依次撤退。”這樣的展覽說明書恐怕是絕無僅有的吧。 第三批古物南遷木箱裝運情況。 (故宮資料照片) 全民護寶,文化抗戰(zhàn) 自1939年7月陸續(xù)遷來,至1947年2月遷離,故宮9369箱國寶在樂山存藏了7年又7個月,無壹損壞,無壹遺失,完璧歸趙。告別樂山安谷鄉(xiāng)村民時,馬衡帶來了親自手書的“功侔魯壁”木匾6塊,木匾上端加蓋了“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分別贈予曾給南遷文物提供庇護的朱潘劉三氏祠、宋氏祠、趙氏祠、陳氏祠、易氏祠和梁氏祠6座祠堂?!肮棒敱凇睂飞桨补揉l(xiāng)人民護寶的行動,與孔子第九代嫡孫孔鰣在家中墻壁夾縫裏保存聖人書籍的功勞相媲美。 之後幾十年,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都在經(jīng)歷著精神和物質(zhì)的急遽變化,安谷鄉(xiāng)的祠堂廢敗、消失,6塊木匾或被毀棄,或被鋸斷。2010年,年逾古稀的王聯(lián)春和劉文龍自己出資重建了朱潘劉三氏祠,設(shè)為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他們和安谷老夥伴們四處尋找文物南遷時留下的物件兒,有丟了壺蓋的白瓷茶壺、銹跡斑斑的燭臺……還有3塊“功侔魯壁”木匾的局部,恰好可以完整拼出那四個字。 王聯(lián)春還從樂山市檔案館復(fù)印到了故宮先輩歐陽道達於1946年離開這裏時留下的感謝信:“……本院遷儲貴縣轄境安谷鄉(xiāng)文物,感荷貴縣政府始終愛護,並於典守事宜隨時惠予指導(dǎo)。八載於茲,文物賴以安然無恙,而先後移運工作,復(fù)存熱心協(xié)助,籍以利便進行……”更叫王聯(lián)春驚喜的是,他還收到了歐陽道達的兒子歐陽定武從北京寄來的南遷文物老照片和歐陽道達先生生前用過的毛筆。 歐陽定武把自己看作“半個樂山人”,出生在樂山並在這裏生活過6年的他,有壹樁“故宮文物差壹點丟了”的童年記憶?!奥犇赣H講,工作人員某天清查文物時,發(fā)現(xiàn)壹個箱子不見了。趕緊號召當(dāng)?shù)卮迕?,無論如何都要把國寶找回來,如果誰發(fā)現(xiàn)了這個箱子,就送到土地廟去。第二天壹早去土地廟,丟了的箱子果然被送了回來,裏面壹件東西都沒少。”歐陽定武還記得,當(dāng)?shù)厝税嵛奈锵渥虞p拿輕放,比熟練的搬運工都要仔細。1939年8月19日,日軍轟炸樂山,城區(qū)半毀。兵荒馬亂中,護寶隊伍要途經(jīng)大渡河,如果不是安谷百姓幫忙整治險灘,疏理河道,故宮文物根本無法順利運抵渡口。故宮人及保護文物的軍人,與當(dāng)?shù)乩习傩沼H如壹家,甚至還聯(lián)姻了呢,在樂山和峨眉共成了5對兒。 如今,這壹段段佳話正同時在兩個地方講述,這壹邊是故宮寶蘊樓的“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展”,那壹邊是樂山安谷的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這既是壹種有情有義的呼應(yīng),更是對民族記憶的共同強化。文物南遷不只是故宮人的倡行,更是政府、軍隊、老百姓共同參與的全民護寶的壯舉,是中華民族文化反侵略的偉大勝利,是民族精神在中華文化保護中的延續(xù)與濃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