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陜西旅游,從咸陽經過,車窗外遠處,那個與“塬”的地形明顯違和的山包包,總是要被人指來指去,說: 那就是秦始皇陵! 細思極恐,兩千多年來,這座人力壘起來墳包就在那里。一代一代的人,就這么指指點點,居然沒把這座最著名的“山陵”指破嘍! 我當然指的是盜墓了。 想一想,秦始皇的先人秦景公的大墓被發(fā)現(xiàn)時,在棺槨上竟然發(fā)現(xiàn)了160多個盜洞!可見后人發(fā)冢劫財之心,有多頑強了。 然而,發(fā)掘秦始皇陵,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即便現(xiàn)在,國家已經明確表示:不發(fā)掘帝王級別的陵墓,仍然不能阻止一些人的熱衷之心,時不時就有磚家跳出來鼓噪一下。 這是為什么呢? 不外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中國第一位皇帝,始皇帝陵是第一座皇帝陵,規(guī)模宏大,而且從來沒被盜過。這么大一個目標,在陜西“塬”上躺了兩千多年,各路官方和民間盜墓者居然奈何它不得,這本身已為奇跡。越是奇跡,越令人想一探究竟。秦始皇陵可說是最具傳奇性的帝王陵寢。更何況傳聞始皇墓中藏有不可思議的奇觀和巨大的財寶,簡直讓人欲罷不能。 說實話,我也想進入看看(此處應有一笑臉)。 2 千年以來,關于秦始皇陵,有不少明明不可信,卻始終被人(包括專家)津津樂道和信以為真的傳聞記事。 比如,秦始皇陵有地宮嗎?大家都說有。不少專家還利用先進儀器對山包包下的深處進行了探測,似乎沒一個對地宮的真實性提出過質疑。 其實我很懷疑秦始皇陵真的存在一個空曠的大型地宮。 先秦的大墓,如上面提到的秦景公大墓,以及秦以后的漢代帝陵、王陵,已經發(fā)掘了不少,有一座有地宮么?沒有!那時帝王墓葬的形式,就是在地下挖一個巨大的覆斗形的墓穴,放入棺槨,然后將土回填,再在上面筑起高大的封土。如下圖秦景公墓,可供參照—— 秦景公大墓中間那個大的長方形,原是景公棺槨停放的所在,景公棺材外,包著著名的“黃腸題湊”。 所謂“黃腸題湊”,就是用巨大的柏樹心(黃腸)拼接在一起的大型地下房舍(柏木露出椽子,椽即為題)。在先秦時,黃腸題湊是天子墓葬的形制,后來為諸侯僭越使用(如本為公爵的秦景公),到漢代達到它的鼎盛時期。 可見這種最高等級的墓葬形制是“傳承有序”的,秦始皇陵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 說了真實的天子墓葬,再看今人想象、布設的秦始皇地宮—— 是否覺得后人太會編了?這哪里是人間帝王的陵寢,簡直就是玉皇大帝的藏蛻之地! 當然,這也不盡是后人“寫小說”,胡編亂造,他們是有“史料依據(jù)”的。就是司馬遷在《史記》里對秦始皇陵“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 《史記》的記載一定可信嗎?盡信書不如無書。至少在這一點上,我是不信司馬遷的記載的。比如司馬遷說秦始皇的地宮下“穿三泉”,就根本不可信,而且已為科學探測所否定。 “史遷”的記述,只能表明,早在西漢,關于秦始皇陵已有許多神奇的傳說,被司馬遷“如實”記錄下來。所“實”的,是當時傳聞即如此,而不是說,秦始皇陵“地宮”真的如此! 3 敲黑板!當我們討論秦始皇陵時,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傳奇,你盡可展開想象,也可以相信別人的想象,但如果是在正經探討一座古代的陵寢,就必須有點科學精神,實事求是了。秦始皇陵雖然規(guī)模無兩,但作為一座帝王陵,就其制度而言,也該是“傳承有序”的,不可能從帝王陵制發(fā)展的鏈條上脫離出來。也就是說,它不可能搞得像外星人到地球人來建的,與前后帝王級陵寢毫不相干。如果此說能成立,那么秦始皇陵地下可能也會有巨型的黃腸題湊。 我記得一個故事說,當秦始皇陵建成后,秦二世胡亥忽然下令,將墓門關閉,使得大批工匠活活悶死在墓里,為始皇帝殉了葬。這個故事根本不可信。 首先,秦始皇陵可能沒有地宮,沒地宮,哪里來的墓門(地宮之門)? 其次,把工匠關在里面,據(jù)說是防止其泄密。那么被關的是全部工匠嗎?這么大規(guī)模的陵墓,動員勞工70多萬,工匠(有技藝者,非一般勞力)至少有上千人,陵墓都建成了,他們還都擠在地宮里等著被人關?工匠關住了,關門的士兵怎么滅口…… 其實這個故事的基礎,是作者以為,秦始皇陵跟后世陵寢一樣,存在一個地宮入口,為了防止盜墓,必須將地宮入口作為“最高機密”。然而那是后世新的墓葬形制形成后的產物,秦始皇墓可能有一個入口嗎?笑話而已! 4 秦始皇陵里似乎含有不少水銀(儀器測試顯示相關數(shù)值超標),那么這些水銀是為了防腐,還是如司馬遷所說,在墓里模仿河流和大海? 看看景點“始皇帝陵”里的始皇棺槨,始皇帝栩栩如生,可信嗎?難道他們忘記了,秦始皇死在巡游的路上,尸體很快發(fā)臭,趙高為了掩蓋尸臭,在鑾輿后拖了一車鮑魚的故事(當然這故事也未必為真)?秦始皇入葬時,肯定已腐爛得不行,防腐何用? 那么就是模仿“天文地理”了。 然而水銀劇毒,且很易揮發(fā),古人如何做到用水銀模仿山川、銀河而不中毒?(一些古代墓葬確曾發(fā)現(xiàn)有水銀防腐的例子,如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女尸,但用量極少,使用水銀的情況也很少見) 這都是很具體的問題,似乎考慮的人很少,大家的興趣一致集中在秦陵傳說上,包括一些專家,也只是通過傳奇和傳說去猜測地宮的“景象”。更有人腦洞大開,一度相信秦始皇地宮深入到地下幾千米! 看來,為了滿足自己窺奇的欲望,以及通過發(fā)掘帝陵“大力發(fā)展旅游和考古事業(yè)”的私欲,確實已經嚴重蒙住了一些人的心智和眼睛! 還是讓秦始皇陵繼續(xù)保持它的神秘吧,神州大地,到處滾動著喧囂的游客流和過度開發(fā)的景觀,而神秘已是最可寶貴的資源了——雖然,神秘并不“值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