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是動用了浩大的人力、物力,竭天下之用修筑而成的,歷經(jīng)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任世人艷羨、鄙夷、驚嘆、痛罵,逝去已久的人、事、物,有誰能說清它的種種過去。 ![]() 秦始皇陵封土堆位于陜西西安市東約35公里處 中國人歷來有希望長壽的心態(tài),古代的帝王尤其如此。傳說秦始皇曾派人去尋長生不老之藥,遺憾的是并沒有人能夠找到。在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同時,秦始皇還動用全國的財力物力,征發(fā)民工70萬,修建自己死后的陵墓。從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后就開始修建,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為止,長達36年之久。 始皇陵規(guī)模宏大,背靠驪山,面臨渭水,形勢異常雄偉。陵墓地面原有內(nèi)外兩城,內(nèi)外城之間有角樓、寢殿、便殿。封土堆現(xiàn)有高度76米,底部南北長350米,東西345米,是一個夯土陵丘。今日的秦嶺上栽滿了石榴樹和柿樹,四周環(huán)繞著兩重白楊林帶,景色優(yōu)美。 秦始皇為什么將自己的歸宿地選在驪山?一些專家認為,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民間傳說也認為,秦始皇是葬在“枕金蹬銀”的風水寶地,而驪山的確符合依山傍水“乘風氣”的風水觀念。此外,秦始皇陵選在這里還與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園葬在臨潼以西的芷陽一帶有關,作為晚輩的秦始皇陵園選擇只能在芷陽以東,這樣葬在驪山之旁也就恪守了古人晚輩居東的禮制。 不過也有人指出,將陵址選在驪山北麓恐怕不是秦始皇自己的主意,因為選定陵址時秦始皇才13歲,不太可能是他拿定的主意,這應該是太后與呂不韋的意思。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九月,葬始皇驪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余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粤顝乃?,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貢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毙拗@樣一個大型的工程,所需役力人數(shù)是巨大的,有人說他們?nèi)乔貒男掏?,顯然人數(shù)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應有農(nóng)民、少量的軍功地主、以勞役抵債的奴婢及其他不明身份的人。這是十分奢華的陵墓,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修筑秦始皇陵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的工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運輸。驪山的河渠本由南向北,為防止河水沖激,保障陵墓安全,需大量的勞役改變河道,使其向東西流,同時驪山上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由渭北諸山采運,當時有歌謠:“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萬人相鉤。”其工程之大可以想像。 根據(jù)目前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秦始皇陵園的布局結構有下列七個特點:一、陵墓有內(nèi)外兩重城垣,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陵墓近于方形覆斗式,坐落在內(nèi)城的南半部。二、在陵墓西邊墓道的一個配房中,埋有成組的車馬,既有髹漆木車,又有彩繪的銅御手和銅車馬。三、在陵墓西北角的內(nèi)外城之間,發(fā)現(xiàn)有左右飼官的建筑遺址,飼官是陵寢中供給飲食的官。四、內(nèi)城中心有宏偉壯觀的寢殿建筑。五、內(nèi)城的東北部有一長方形區(qū)域,向北有門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門可以通向陵寢,可能是管理陵園的官吏和供奉陵寢的宮女居住的。六、在陵墓內(nèi)外城的南部以東,有一長條南北向的陪葬墓區(qū),當是一些親屬和大臣的葬地。七、在陵墓東邊外城以東1000米處,正當東門大道的北側,有三個兵馬俑從葬坑,組成了面向東方的龐大軍陣。 關于秦始皇陵,尚有許多問題我們至今仍不能明白,如秦始皇陵的朝向為什么是正東方?秦始皇陵是否被盜?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到底是什么性質(zhì)?等等。 后代的帝王大都以面南為尊,而秦始皇陵是坐西向東。為什么會這樣? 著名學者楊寬認為:“陵園整個朝向東方,在東方正中設有大道和東門闕,因為按照禮制是以東向為尊的。陵園的東門大道,相當于后世陵園的‘神道’,是整個陵園的主要通道?!薄扒厥蓟蕜?chuàng)設第一個皇帝的陵園,并不是憑空設計的。他有戰(zhàn)國時代各國君王的陵寢作為藍圖”,也是“按當時國都咸陽設計的”。始皇陵的布局“對西漢諸帝陵園發(fā)生了直接的影響。西漢陵園的布局有許多方面是沿襲秦的禮制的”。贊同這種說法者都認為,秦漢之際的禮俗決定了陵墓的朝向?!抖Y儀·士冠禮》云“主人東面答拜,乃宿賓”。《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都說明,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主人是朝東坐的。秦始皇生前是天下共主,死后的陵墓便理所當然要坐西向東。 ![]() 秦始皇像 有人認為,秦國本偏西隅,建陵向東的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全國統(tǒng)一后,陵還在繼續(xù)修,但布局朝向沒有改變,這主要是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視著原來的東方六國之地,以防有人東山南起。照筆者看來,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牽強。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秦始皇除了要顯示雄踞天下的威風之外,也可能因為他仍然在祈求生死輪回,尋求神仙境界。生前無法覓到不死的秘方,死后也要在地下瞻矚東溟,以求神仙引渡天國。秦始皇為長生不老,出巡到瑯琊,命方士求仙取藥,派徐福帶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并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瑯琊、芝罘一帶停留,雖多次東巡,仍無法到達日夜思念的仙境。萬歲的天子不長壽,結果照樣不能違背生老病死的客觀規(guī)律,還是得病而死。徐福沒有回來,仙藥也沒有求到,秦始皇感到十分遺憾,死后他要面朝東方,求神仙把他引導進天國。 有人發(fā)現(xiàn)不僅僅是秦始皇陵,秦國其他墓葬大多也是坐西向東的??脊虐l(fā)掘證實,越是秦國早期的墓葬,幾乎全是朝東方向。有學者認為,秦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他們對自己曾經(jīng)勞動和生活過的地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路途遙遠,中間相隔了許多敵對的國家,他們很難回到自己原來的家園,只能死后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葉落歸根的感情。 部分人對秦人的祖先來自東方不以為然,認為秦人的祖先來自西方,他們之所以采用頭朝西方的葬俗,主要是寓意他們的祖先是從那兒過來的。 也有人認為,甘肅地區(qū)曾流行過屈肢葬,這與當?shù)氐墓盼幕湍撤N原始宗教信仰有關。秦人西首向東的葬法,應該與他們的民族特性相關。 地宮是秦始皇陵墓建筑最核心的部分,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兩千多年來,由于深藏地下,后人對這個神秘的地宮一直缺乏直觀的認識、了解,成了先秦文化最大的謎團之一。關于秦始皇陵地宮的建造及相關情況,最早的歷史文獻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錄,此后如《漢書·劉向傳》等從司馬遷處進行了演化:“秦始皇帝葬于驪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槨為游館,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項籍燔其宮室營宇,往者成見發(fā)掘?!痹凇顿Z山傳》中又說:“死葬乎驪山,吏徒數(shù)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內(nèi),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游,上成山林?!贝撕蟆端?jīng)》、《三秦記》、《三輔故事》等書均有記載。 地宮的核心部分叫玄宮,是存放秦始皇尸體的棺槨所在處,也叫槨室。一些學者認為,秦始皇陵的玄宮是一個巨型的石砌周壁的豎穴墓壙,附設有一些回環(huán)相連的隧道式別室和墓道耳室。這是一個內(nèi)部結構由石、磚、木料組成的多級桁架式穹隆頂?shù)娜后w建筑,與一般陵墓相差不多。地宮大致分為墓室、別室、墓道三個部分,根據(jù)探測,秦始皇陵地宮上口范圍很大,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面積達25萬平方米。 關于地宮,謎團重重,眾說紛紜。其中地宮的深度是研究者爭議最大的問題。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了地宮的深度:“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在《漢舊儀》一書中也有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我?guī)Я?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jīng)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當代最大膽的推斷出自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推斷地宮的深度約在500~1500米之間。大多數(shù)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數(shù)字難以置信,有人推斷地宮的深度至少在50米以上。著名的秦陵考古專家袁仲一先生根據(jù)發(fā)掘的一口秦代水井,發(fā)現(xiàn)當時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為16米,而水井處地平面較地宮中心部位低約7米,因此他認為,地宮部位的地下水位距離地表應當在23米左右。相鄰地區(qū)也有相似的數(shù)字可供參考,如1976年至1986年之間,考古工作者發(fā)掘了陜西咸陽鳳翔縣附近的秦景公陵墓,這個陵墓的發(fā)掘?qū)ρ芯壳厥蓟柿昶鸬街匾淖饔?。?jīng)勘測,秦公大墓深度為24米。 秦始皇陵考古隊曾經(jīng)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在陵墓地宮的東、南、西方向都有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處位于陵墓的南端,達39.4米,最窄處深度在陵西,為23米??脊艑<艺J為,這是地宮的防水大壩。秦陵地宮南、西、東三面較高,從而推斷地宮的深度將低于30米,否則地下水將從高處滲入地宮。秦俑坑的發(fā)掘者、考古專家王學理先生在研究始皇陵后得出地宮深度是33.18米,他認為這是高精度的探測結果,應該是可信的。鉆探人員曾經(jīng)在地宮之上進行鉆探,深至27米仍然屬于當初回填的熟土。 秦始皇陵地宮結構盡管至今仍無法確切的了解,但考古專家們進行了認真的推斷。他們認為,豎穴石壙的墓室,其跨度和進深肯定是超巨型的。王學理先生認為墓室底部面積達1.92萬平方米,地宮的主體建筑頂部作穹廬形,覆蓋在槨室之上,呈天圓地方的格局。 司馬遷對地宮的文獻記錄中,惟一可驗證、且已經(jīng)驗證的就是關于水銀的記載。上世紀80年代以后,考古工作者曾對秦始皇陵先后進行了兩次測試,他們在陵墓封土之上鉆眼取土作為地質(zhì)樣品,發(fā)現(xiàn)汞含量較高,認為始皇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銀。封土中的汞異常是地宮大量存在的水銀揮發(fā)造成的,其分布呈有規(guī)律的幾何形,這證明了司馬遷所記載的地宮中“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內(nèi)容屬實。其實,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弘的自然景觀,在地宮中彌漫的汞氣體,還可以使入葬的尸體和隨葬品保持長久不腐爛。汞還是劇毒物質(zhì),一旦吸入一定濃度的汞氣,即可導致死亡,因此地宮中的水銀還可以毒死膽敢闖入的盜墓者。 如果打開秦陵地宮,《史記》中記載的弩弓是否還能發(fā)揮作用,這也是人們特別感興趣的一個話題。地宮內(nèi)安裝的弩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機關,現(xiàn)在人們并不能確定,但就目前秦俑坑出土的弩弓來看,其弓干和弩臂均較長,材質(zhì)可能是南山的山桑。 秦始皇陵直接影響了后來封建帝王陵園規(guī)劃和建筑的模式,這種厚葬的習俗,歷代封建帝王無不尊崇。那么,建造如此大規(guī)模的工程需要花費多少時間?需要多少人力呢?根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使丞相李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1979年,在秦陵封土西部1600米的趙背戶村,發(fā)掘出當年服役人合葬墓104座,這里的村民都知道當年發(fā)掘的情況,他們說挖出的都是堆堆白骨。從趙背戶村出土的瓦文可以知道,這些來自山東、河南、江蘇、河北的修陵人,就是當年72萬人中的一部分。 秦始皇陵以其宏偉的規(guī)模、大量價值連城的陪葬品而聞名遐邇,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地宮有沒有被破壞呢? 一些人認為,這座精心建造的帝陵并不能使秦始皇在死后仍與生前一樣過上帝王生活,反而使帝陵成為貪婪者的目標,歷史上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其中較大規(guī)模的破壞有三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中后,曾掘其陵墓,燔燒宮觀,三十日運物不絕,這是最大的一次破壞。據(jù)《晉書》記載,后趙國君石虎時,又一次盜掘了秦陵。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又經(jīng)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破壞。所以清代文學家袁枚曾說:“生則張良之錐荊軻刀,死則黃巢掘之項羽燒,居然一坯尚在臨潼郊,隆然黃土浮而高……”******統(tǒng)治時期,從陵底到陵頂,遍修戰(zhàn)溝,有幾處挖得特別深,陵頂上還挖了一個很大的坑。 另有一些人認為,秦始皇陵并未被毀,被毀的只是陵園的附屬建筑,秦陵地宮并未被盜,它仍在現(xiàn)存的秦始皇陵封土下、兵馬俑坑身后一千多米處。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jù)是:根據(jù)陵區(qū)周圍的含汞量分析,發(fā)現(xiàn)地宮中心有大量集中汞的成分,而且分布具有一定規(guī)則,這從化學成分分析印證了《史記》中關于墓內(nèi)以水銀為“江河大?!钡拿枋觥Mㄟ^對地宮周圍水銀含量的勘測,考古人員斷定地宮依然完好,地宮表面檢測出的大片強汞區(qū),成為秦陵地宮尚未被盜的有力證據(jù),如果秦陵有通往地宮的盜洞,水銀早已順盜洞揮發(fā)掉。 《史記》中明確記載了地宮中有防盜的“機弩矢”,并且能做到“有所穿近者輒射之”,如果秦陵被盜,必然有盜墓者被機弩所傷,但歷史文獻和民間傳說對此都沒有任何記載。再通過對秦陵封土堆的全面探測,只發(fā)現(xiàn)有一個盜洞,而且深不到9米,未能接近地宮,整個封土的土層為秦時的原狀??傊?,地宮的宮墻沒有破壞痕跡,地宮中水銀分布有規(guī)律,可見秦陵未被盜毀。考古專家的分析給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或許秦始皇仍安然無恙地躺在巨大的棺槨中。如果有朝一日秦陵被發(fā)掘,那么,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座燦爛文化藝術寶庫,到那時,關于秦始皇陵的所有謎底都將會大白于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