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吉利詞語禁忌
不吉語言禁忌,是很富有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xiàn)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那些污穢的和可能導致不祥的詞語。禁忌的原則,大體上不外乎是出于禮教、吉兇、功利、榮辱或保密的諸種考慮。
忌言“死”
人生最大的不測莫過于死亡,人們害怕死亡勝過害怕鬼神,所以“死”這個字是絕對不能提的。有些地方的人們就連與“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開。又有些地方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把姓施的“施”,念成“勝(生)”。
在舊時,人死了通常都不直接說“死”,特別是一些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在封建社會皇帝死亡叫作“駕崩”;諸侯死亡叫作“薨”;而士大夫階層的人死亡叫作“疾終”、“溘逝”、“物故”、“棄堂帳”、“肩手足”、“遷神”、“厭世”、“棄養(yǎng)”、“捐館舍”、“遷化”等;普通百姓也把死亡稱作“卒”、“沒”、“謝世”、“逝世”、“升天”、“老了”、“下世”、“不在了”、“走了”等。
現(xiàn)在,在民間人們還是忌諱說這個“死”字。通常人死了,人們都說“駕鶴西游了”、“見上帝去了”等;要是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和民族而戰(zhàn)死的人,也被稱作是“捐軀”、“犧牲”、“光榮了”等。
在生活中,人們也忌諱說“死”字。比如廣州一帶,人們把“氣死我”說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說成“笑生我”。
忌諱有意以死亡事罵人,如果無意中說出“死”、“喪”等字,要連吐幾口唾沫來化解。
對“死”等兇字的言諱不僅盛行民間,上層社會更是談“死”色變。《宋書。明帝紀》記載,六朝時的宋明帝,非常講究兇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兇、惡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千百品”,有犯必加罪戮。當時的著名文士江謐,在他所寫的祭詞中,用了“白門”一詞(白門,宋都城金陵的某地名),宋明帝認為這個白字與喪事有關而很不吉利,于是大罵江謐說:“白汝家門!”意即“讓你們家死人!”這個江謐嚇得連忙叩頭認罪。宋明帝見他認罪態(tài)度較好,才予以寬大處理。
平日里與死亡、喪葬相關的事,也忌諱提及一些詞語,以免引起不好的聯(lián)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壽材”、“壽器”等。
忌說“買賣財神”
在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要祭財神,若有賣財神畫像的童子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币话闳思遥稼s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比绮幌胭I的,也不能說“不要”,更不能攆送財神,只說“已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