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否正給孩子植入三種極具破壞性的信念?
導(dǎo)讀:錢賺少了,明天可以補上;孩子教育不當(dāng),亡羊補牢就難了;孩子越大,父母對他的影響便越少,到14歲時,接近零。親子教育有何雷區(qū)?孩子的“偏差行為”如何處理?聽聽著名親子心理學(xué)家張國維博士怎么說—— -正文- 人們常說,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張博士則認為,有時,孩子沒有問題,父母老師也沒有問題,問題產(chǎn)生于特定的環(huán)境范疇以及雙方互動的行為。行為下面有根源,根源就是信念,而孩子此時就像一張白紙,還沒形成自己的信念,所以父母的主觀信念所反應(yīng)出來的行為就顯得異常重要 1、 你是否正給孩子植入三種極具破壞性的信念? 父母教孩子都比較主觀,習(xí)慣用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去看孩子,看到孩子某些行為就貿(mào)然給孩子貼上標(biāo)簽,你說孩子是怎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你所說的那種人。 在你眼里,哥哥在打妹妹,其實哥哥是在教妹妹,可是你卻認定了哥哥是個“壞孩子”,于是你的誤解很可能真的把哥哥變成真正的壞孩子。 在孩子還沒形成信念之前,假如父母缺少覺察力,對自己的行為缺乏認知,那么,這很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下面三種最具破壞性的信念: 無價值 孩子生來就愛父母,他們對于父母所說的任何話都會全部接收。只是,當(dāng)父母的話和行為前后不一致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始變得矛盾,這種矛盾是在潛意識層面中進行的。 因為他們會認為媽媽說的和做的都是對的,那就是我不對,那就是我有問題了。媽媽沒有給我買東西,卻給她自己買了,這表示媽媽自己的東西重要過我的,媽媽重要表示我不重要,我不重要表示我是沒有價值的。 無望 當(dāng)父母不斷對孩子進行批評否定的時候,孩子就會慢慢的學(xué)會一樣?xùn)|西:無望。不管我怎么努力,我總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我無論如何的拼命,總不能獲得父母的滿意,慢慢的孩子開始覺得無望,于是他們不再努力,他們開始學(xué)會了放棄,他們開始破罐破摔。 于是很多的父母開始說:我們家的孩子算是沒救了。其實他們不知道就是他們自己,一手造就了這些讓他們感覺沒救了的孩子。 無助 許多家長喜歡用自己的父母身份來要求孩子,這個不準(zhǔn)做、那個不許玩、不準(zhǔn)交女朋友或者幫助孩子去做他們有能力做的事情。 孩子會穿衣了,繼續(xù)幫助孩子穿衣、孩子五六歲了還親自喂飯……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變得沉默寡言,孩子的靈氣一天天的消失,于是開始奇怪:為什么我的孩子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呢?他們不知道,這些孩子只是他們的試驗的產(chǎn)品而已。當(dāng)孩子有能力卻無掌控權(quán)的時候,孩子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無助感。 掃碼報名7月20日廣州親子課 2、 如何應(yīng)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有父母說,唉,我都已經(jīng)做了,孩子現(xiàn)在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不良行為,我該怎么做呢? 所謂“不良行為”,就像雜草,拔掉雜草,行為就消失了嗎?不是,因為“斬草不除根,春風(fēng)吹又生”,雜草的下面還有根源。父母教導(dǎo)孩子,焦點通常都放在行為上。其實這是錯誤的。 孩子在家里跑跑跳跳,父母通常會這樣說:“不準(zhǔn)跑不準(zhǔn)跳,小心碰壞家具”。但是孩子會聽嗎?不僅不會聽,還會在孩子的意識里留下“比起我,爸媽更加關(guān)心家具”的印象。我們看到黑影,卻常常忽略了黑影背后的光源。NLP心理學(xué)認為,每個行為背后都有其正面動機,要真正徹底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行為背后的那些正面動機。 下面,我們通過課程現(xiàn)場一則案例來看看張博士是如何幫吳明山先生的孩子找到他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的。 吳先生:我的孩子很挑食,幾乎不吃菜,飲食不均衡。手都脫皮了,醫(yī)生說他缺乏維生素。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吃青菜。 張博士:你的孩子今年幾歲了? 吳先生:6歲。 張博士:孩子的手脫皮了,你需要為他做些什么? 吳先生:幫他的手敷藥。 張博士:好了,孩子這個行為背后有什么正面動機呢?很簡單,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為他的手不脫皮你就不會留意到他,生病的孩子是最受優(yōu)待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沒有形成挑食這個習(xí)慣之前,可能是你疏于照顧他了,太忙碌。如果孩子沒被照顧,他自己就會尋找方法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而在不知不覺中,他覺得挑食有效果,能吸引到你們的注意,于是他就做了這件事。所以你要多關(guān)注他,多跟孩子來往溝通,建立親和力。 3、 如何與孩子增強有效溝通? 首先,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親和力。同步對方的感受,讓對方感覺到被了解,配合對方的表情動作,孩子笑,你也笑,孩子哭,你也一臉難過,像一面鏡子一樣影現(xiàn)孩子的肢體語言。孩子鬧情緒,張博士說,不要跟孩子講道理,可以先談情,認同對方情緒;后說愛,表達你的關(guān)愛;最后再講道理,這樣和孩子先建立起親和力,孩子自然就會平復(fù)情緒聽你的話。 除了和孩子建立好親和感,我們還要善于利用眼睛和面部表情,贊賞孩子時,眼睛要看著孩子,要針對孩子這個人而不是他所做的這件事進行贊美。責(zé)備孩子時,眼睛就要看著引起問題的事件,而不是直視孩子,對待孩子所犯的錯誤,我們要對事不對人。 “我的孩子愛吃糖,我不讓吃,他就使勁偷吃,現(xiàn)在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一位同學(xué)說出了她的苦惱。 針對這個問題,張博士給出了建議,孩子想吃糖,媽媽不要一味地說“不行”,因為即使說了“不行”,孩子還是會忍不住偷偷去做這件事,后果只會更糟。 與其這樣,不如將孩子置于自己的可控制的范圍內(nèi),這時你可以試試這么說,“可以,不過每天不超過6顆,同時吃糖之后馬上要刷牙漱口,好嗎?要保持牙齒的清潔?!边@樣說,效果就好多了。對待孩子的任性要求,家長要少說“不”,多說有條件或有選擇的“可以”。 此外,張博士還講授了許許多多超級實用的技巧,假如你還想知道更多,不妨走進2017年7月20日廣州,由親子心理專家張國維博士主講的《NLP親子工作坊》親身體驗學(xué)習(xí)。咨詢:4006009299 掃碼在線報名 和張博士學(xué)習(xí)NLP親子關(guān)系工作坊 ↓↓↓ |
|
來自: pursuitman > 《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