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爺的匪幫硬核說唱就像重慶火鍋,吞吐著蕩氣回腸的江湖霸氣,開門見山的濃香辣味直白地刺激人們的感官極限。 可當被問起最想要什么時,這個看似不可一世的社會哥眼眶一紅。 「想要一個自己的家?!?/strong> 而此時,和我一起坐在北京辦公室,喝著冰可樂看Gai爺采訪的重慶同事,也哽咽了。 「走,切楊家吃火鉤er。」我知道,這是一個重慶人想家的信號。 在外人眼里,重慶火鍋和四川火鍋統稱「麻辣火鍋」。但這樣的誤解能讓成都人一秒暴怒。 「錘子(語氣詞表不滿)四川火鍋。重慶勒才正宗。」 讓重慶火鍋凌駕于四川火鍋之上的,是牛油鍋底。 重慶的牛油鍋底就帶勁多了。六分牛油,四分水,只放姜蒜花椒和海椒,絕對沒有花里胡哨的香料,鍋底的醇厚香氣來自反復回收使用的老油。 2011年媒體曾大肆報道批判重慶火鍋回收油的劣根。但面對一鍋可能循環(huán)喂養(yǎng)過560人的口水油,重慶人根本不在乎。因為老油才是重慶火鍋的根。出了重慶,想再吃一口老油根本不可能。 當地人對老油的執(zhí)著和重慶火鍋的起源密切相關。相傳,重慶火鍋本是朝天門碼頭邊兒上的船工小吃。一個鍋可以九人共食,一人一格,即涮即吃。滾燙的牛油鍋底很久都不會換,在鍋里吃到自己一周前落下的毛肚再正常不過。 肉類食材涮住時冒出來的鮮香全封鎖在牛油里,鍋底越涮越香。用這樣的老油鍋底涮出來的肉,才算夠味兒。 一罐香油,一碟蒜泥,這就是重慶火鍋蘸料的全部,簡單老派。 但這個地圖炮,重慶人可咽不下去。在他們看來,四川人往油碟中加香菜、蠔油、蔥是對火鍋最大的侮辱。香料蓋過鍋底本身的香氣,這飯沒法兒吃。 在涮菜上,重慶人傳統得甚至有些倔強。毛肚、鵝腸、黃喉、鴨胗是必點,可是四川火鍋里的蔬菜土豆,這兒絕對不會有。 因為蔬菜水分多,土豆淀粉高,這一下鍋,整個老油就變味了。 雖然現在大部分火鍋店為迎合市場增加新菜品,但還有不少火鍋店老板堅決不動搖,涮肉不涮菜,要想來個白菜南瓜片兒,出門右拐四川火鍋見。 越是古板的重慶火鍋店,人氣越高。吃這一口火鍋,為的就是傳統。 重慶人的火鍋店名,也和他們的鍋底蘸料一樣直白。 趙二、四妹、朱氏胖子、江二娃子,一瞧就是得排三小時隊才能吃上的洞子老火鍋。 對面的四川火鍋大龍燚,文雅風俗,高不可攀。但名字念不來的火鍋,根本勾不起想吃的欲望,更沒有棒棒軍火鍋的半點靈性。 坐在三里屯的楊家火鍋店里,重慶朋友有點想念小時候火鍋里的人情味兒。 時光倒退二十年,重慶還沒有火鍋協會,他們也沒聽說過食品安全?;疱伒昀习鍨楣?jié)省成本,吆喝著陌生人鑲起吃,小桌四人,大桌八人,坐不滿不點火。通過火鍋鐵格底下的洞,隔壁食客點的珍花「一梭」就跑到你的格里。 重慶的「好吃狗」不「鑲起」不相識,同事的父母就是在鑲起吃時相戀的。 想到現在,不管是四川火鍋還是重慶火鍋,都成了使用一次性牛油的麻辣火鍋。這位久居北京的重慶大漢還是忍不住說了句:「Ri Ni Ma?!?/str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