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自學 華羅庚 青年同學們從小學而中學而大學,讀書都讀了十多年了,而我現(xiàn)在還是首先提出“要學會讀書”,這豈不奇怪?其實,并不奇怪。學會讀書,并不簡單。而我個人在這方面也還是處于不斷摸索不斷改進的過程之中。切不要以為“會背會默,滾瓜爛熟”便是讀懂書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領會,那又與和尚念經有何差異呢!我認為,同學們在校學習期間,學會讀書與學得必要的專業(yè)知識是同等重要的。學會讀書不但保證我們在校學習好,而且保證我們將來能夠永遠不斷地提高。我們的一生從事工作的時間總是比在校學習時間長些,而且長得多。一個青年即使他沒有大學畢業(yè)或中學畢業(yè),但如果他有了自學的習慣,他將來在工作上的成就就不會比大學畢業(yè)的人差。與此相反,如果一個青年即使讀到了大學畢業(yè),甚至出過洋,拜過名師,得過博士,如果他沒有學會自己學習,自己鉆研,則一定還是在老師所劃定的圈子里團團轉,知識領域不能擴大,更不要說科學研究上有所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 應該怎樣學會讀書呢?我覺得,在學習書本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章節(jié)的時候,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還要看到書背后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鍵,才得出這個結論的。而且還不妨進一步設想一下,如果書本上還沒有作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恩格斯曾經說過:我們所需要的,與其說是赤裸裸的結果,不如說是研究;如果離開引向這個結果的發(fā)展來把握結果,那就等于沒有結果。我們只有了解結論是怎樣得來的,才能真正懂得結論。只有不僅知其然,而且還知其所以然,才能夠對問題有透徹的了解。而要做到這點,就要求我們對書本中的每一個問題,一天沒有學懂,就要再研習一天,一章沒懂,就不要輕易去學第二章。這樣學雖然慢些,但卻能收到實效。我在年輕時,看書就犯過急躁的毛病,手拿一本書幾下就看完了。最初看來似乎有成績,而一旦應用時,卻是一鍋夾生飯,不能運用自如了。好在我當時僅有很少的幾本書,我接受了教訓,又將原書不斷深入地學習(注意,并不是“簡單地重復”),才真正有所進益。 如果說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做“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們就需要做“綜合”的工作。這就是說,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么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tǒng)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串全書的精神實質。我常常把這種讀書過程,叫做“從厚到薄”的過程。大家也許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一本書,當未讀之前,你會感到,書是那么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對各章各節(jié)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注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更厚了。但是,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后,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這是每個科學家都要經歷的過程。這樣,并不是學得的知識變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青年同學讀書要學會消化。我常見有些同學在考試前要求老師指出重點,這就反映了他們讀書還沒有抓住重點,還沒有消化??坷蠋熤赋鲋攸c不是好辦法,主要的應當是自己抓重點。 我們在讀一本書時,還要把它和我們過去學到的知識去作比較,想一想這一本書給我添了些什么新的東西。每當看一本新書時,對自己原來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較快地看過去;要緊的,是對重點的鉆研;對自己來說是新的東西用的力量也應當更大些。在看完一本書后,并不是說要把整本書都裝進腦子里去,而僅僅是添上幾點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內容。這樣做印象反而深刻,記憶反而牢固。并且,學得越多,懂得的東西越多,知識基礎越厚,讀書進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選自《治學方法談》中國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