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云:道可道。 老子就用了三個字“道可道”,在給我們說:“道”是可道的,而且“道”本然地存在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guī)律,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不受主觀的神或人來左右。這也就是說,人類認識主體要從宇宙物質世界與宇宙精神世界兩個方面進行相統(tǒng)一的認識,才能把握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guī)律,也就是認識、把握“道法自然的行為規(guī)律”之真理。而且是,人類認識主體所認識的自然科學規(guī)律、社會科學規(guī)律、思維科學規(guī)律,都要遵從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guī)律。 如: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了“道”本然地就存在放射性元素及放射性元素的行為;又如,牛頓發(fā)現(xiàn)了“道”本然地存在F=ma,即力、質量、加速度三者的關系,所以牛頓第二定律不是牛頓發(fā)明的而是發(fā)現(xiàn)的。也就是說,無論人類存在不存在,客觀的“道”本然地就存在放射性元素,以及力、質量、加速度及關系。 所以說,認識自然價值取向客觀的行為規(guī)律過程中,需要“形而下”與“形而上”互為共制相通的認識觀,以及辯證思維與思辨。 老子云:非常道。 “?!痹弧皬兔?;而“常道”:是指道之德行之道。老子就用了三個字“非常道”,在給我們說:道是可道的,但是,人們往往主觀或通過人格化的“神”來解釋“道”,以及主觀認為的、符合自己合意目標的行為準則之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非常道”的意思。 如:某國把自己取代英國,打敗德、日、蘇,都視作其“普世價值觀”的勝利,而且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天定的命運”。然而,他們主觀認為的“普世原則” 不是最高的“道之德之和” 的行為原則。道之德的行為原則,才是人類共同的普世原則及價值觀的共識。那么,人道中某些國家背離了普世原則,狹義的民主制度就會變成零和博弈為己的一部分利益集團操縱的暴政,進而這一利益集團自認為的“普世原則”,那一定不是道的行為原則,一定不是“自然的目的及價值取向”,一定是“非常道”。 老子云:名可名。 老子就用了三個字“名可名”,在給我們說:要想認識“道”,是有認識方法的?!懊擅?,前“名”的含義是:想認識、想明白;“可名”含義是:有認識方法、有明白方法。這就是說,老子針對前句中的“道可道”告訴人們,要想認識“道”是有認識上的方法。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名可名”。 老子云:非常名。 老子就用了三個字“非常名”,在給我們說:人們不要僅僅采用“形而下”的方法論,在現(xiàn)象界僅憑感性來認識、解釋“道”,解釋“道”的行為規(guī)律,那是不完整的“認識論”,是無法名“道”的行為規(guī)律。 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正因為無法解釋“上帝”,無法解釋“自然的目的”或“事物的最高原因”,使得他的哲學問題始終無法解釋“人類的目的”。他的“道德律”最終還是要回到靈魂不朽和上帝存在這兩個“懸設”(上帝之性的行為與人之性的行為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始終無法解釋)。進而,使得德國哲學家康德也說“給信仰留下地盤”。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中,闡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學知識之所以可能的根據(jù)和條件。他認為人的知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級(其中,理性又分消極的辯證論和積極的方法論)的認識活動,即將自然界的事物或現(xiàn)象之“有”的雜多,通過人的感性→大腦的圖景規(guī)則思辨→理性分析獲得知性范疇的“多”,作為“有”的思維與思辨。 那么,西方哲學本身的知性先天原理只是對“現(xiàn)象”有效,對超越現(xiàn)象的“上帝”之“本體”則無效,它嚴格地劃分可知的“現(xiàn)象”和可思而不可知的“本體”的界限,這就決定了西方哲學注重知識的立場。這也使得西方哲學的知識立場的思維方式無法直接針對“上帝”這一超越現(xiàn)象的“本體”的對象進行反思。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一句話,是緊跟前兩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話,進一步說,如何去“名”或解釋“道”。 老子稱謂的“無”、“有”,是一對高度抽象概念的單詞,而且是在表達最為普遍性的哲學命題?!盁o”,是表達事物或現(xiàn)象的“氣”、“始”、“勢”、“德”、“無體”、“形而上”,以及“精神世界”;“有”,是表達事物或現(xiàn)象的“精”、“母”、“有體”、“形而下”,以及“物質世界”。所以,老子稱謂的“無”、“有”不是科學范疇的“有”是存在,“無”是不存在或“0”沒有這種科學概念。老子生存的年代人類還沒有產(chǎn)生科學。 針對認識論而言,老子稱謂的“無”,就是“形而上”的認識方法,就是針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知性范疇”的“多”→“自然共性圖景”→“悟性”本體的“一”的辯證思維與思辨。而“有”就是“形而下”的認識方法,就是針對事物或現(xiàn)象雜多的“感性”→“事物圖景”→“知性范疇”的“多”進行辯證思維與思辨。 所以,老子在告訴我們,在認識過程中要“無”,只有“形而上”的辯證思維與思辨,才能“名”天地之始之氣之勢,才能知道天地之德之精神。同時,老子在告訴我們,在認識過程中要“有”,只有“形而下”的辯證思維與思辨,才能“名”萬物之母之精之陰陽,才能知道萬物之體之現(xiàn)象。 《老子》的第一章中“無”與“有”,有其如下蘊意: 一是,針對認識論而言:“無”與“有”,就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認識觀之關系。也就是,“形而下”是“形而上”的本體,“形而上”依存在“形而下”之中相統(tǒng)一的認識觀。 二是,針對道之本體而言:“無”,就是道中的“氣、始、無體,及精神世界”;“有”,就是道中的“精、母、有體,及物質世界”。而且,“無”與“有”的關系,在“道之本”生化“道之體”的活動中,“有”是“無”的本體,“無”依存在“有”之中而共同存在。 在哲學意義上,古哲人老子只用了三個字,“道”、“無”、“有”,就表達出宇宙之本與宇宙之體的關系,以及如何去探尋、解釋宇宙本體的認識觀及方法論。 老子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庇衷疲骸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边@正是,老子采用最為精彩、最為智慧的語言之一,在表達 “無”與“有”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哲人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告誡人類,宇宙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本體,宇宙精神世界依存在物質世界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不是后人大談的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些狹義的偽命題) 老子云: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句話,是老子通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告訴我們?nèi)绾芜M一步去認識“道”,或解釋宇宙本體。 老子說,要?!盁o”;這就是說,我們在認識超越現(xiàn)象的認識過程中,要有“形而上”的認識觀。而且,是在知性已獲得理性的范疇知識上進行“形而上”的思維與思辨,并理性的“損之又損”地梳理所獲得的范疇知識,從中獲取最為普遍性的抽象概念,形成抽象到超越現(xiàn)象的概念運動,去領悟宇宙萬物生化演變的行為精神之奧妙。 老子說,要?!坝小?;這就是說,我們在認識現(xiàn)象界的思維過程中,要在“形而下”的認識中,通過感性到知性范疇的思維與思辨,以理性的分析并獲得范疇之多的知識是“益”,從而去把握宇宙萬物生化演變的物之現(xiàn)象。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在認識論中,“形而下之有”是“形而上之無”的本體;“形而上之無”依存在“形而下之有”之中。 也就是說:“形而下”是“形而上”產(chǎn)生的基礎,那么“形而下”就是“母”;即所謂“形而上”依存于“形而下”,并產(chǎn)生于“形而下”,沒有“形而下”則不能產(chǎn)生“形而上”,“形而上”的產(chǎn)生有賴于“形而下”,故“形而下”的“虧”,則“形而上”就“弱”。 “形而上”是“形而下”認識升華的功能態(tài),又是推動“形而下”發(fā)展的動力源泉,那么“形而上”就是“始”;即所謂“形而下”依存于“形而上”,又產(chǎn)生于“形而上”。 這就是,在認識論中“形而下”與“形而上”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所以說,在認識論中“形而下”與“形而上”之間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沒有誰正確誰不正確的問題,沒有誰唯心誰唯物的截然分離。 老子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老子在進一步告訴我們,要?!盁o”、要?!坝小保簿褪钦f,在認識過程中要“形而上”與“形而下”,這就是“此兩者”。并且說,“形而上”的認識觀,與“形而下”的認識觀,雖然這兩種認識觀的名稱及認識方法不同,但同等的重要。而且,在認識過程中要“形而上”與“形而下”互為共制相通的辯證思維與思辨,這就是“同出而異名”。并且,老子還告訴我們,在認識過程中,通過“形而上”與“形而下”互為共制相通的辯證思維與思辨,同謂之“玄”。所以,老子稱謂的“玄”或“玄學”,不是后人主觀認為的“絕學”、“棄智”、“靜觀”、“玄覽”、“玄同”、“玄思”等,說不清、道不明而非理性的神秘化之“玄”。 老子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是在說:我們在現(xiàn)象界的世界里,無論學習哪門學問,此“玄”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學”,它是眾妙的各門類科學之門的學問,即當下的“智慧之學”或“哲學”。 《老子》第一章,老子在告訴我們,要領悟“形而上”之妙處,要體察“形而下”之現(xiàn)象。而且,要能認識、把握“形而上”與“形而下”互為共制相通的認識方法,這就是,你在看世界,解釋世界的認識之門。 那么,我形象地說,這就是你的心靈和老子的心靈之間的“玄”,形成“玄之又玄”的心靈智慧的思想共振的和玄之玄,使得你更好地在各領域的學習與實踐中,不要在“形而上”與“形而下”之間走極端。 中國古哲人辯證法大師開山鼻祖老子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chǎn)《老子》第一章,就用了5句話,并且每一句含義是前后相互貫通的,這也充分地展現(xiàn)出老子思想與智慧。老子不需要長篇大論,不需要著作等身,而且老子在公元前6世紀,就能“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足以反映出老子針對認識論就有真知與灼見。 (《老子的智慧之學》.P47頁.南京出版社.2015) 中國古哲人老子(Lao zi約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哲學的奠基人。 古哲人老子的“道生—道德—道相—道勢”宇宙論框架的理論學說,代表著中國最高的形而上學,也代表著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精神。 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就是在探尋、解釋宇宙世界的本原問題。而且,迄今為止是中國古哲人老子率先提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皆從道中產(chǎn)生,最后又復歸于“道”;并且,老子解釋了是“誰”創(chuàng)造了宇宙世界,解釋了宇宙世界的“第一推動者”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以及解釋了宇宙萬物都遵循服從于“自然的目的”之德之行;即“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道”在生化萬物的活動中始終遵從自然的目的,亦即“道法自然”。 所以說,古哲人老子建構“道”的學說,代表著中國古哲人主體從“有神”的思維向“無神”的哲學思維躍遷的重要標志。 |
|
來自: 留賢書館 > 《養(yǎ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