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德行一言難盡。
文人自古第一印象當(dāng)是,“溫文爾雅,君子如玉;風(fēng)流倜儻,懷才不遇”。然盛世文章亂世武功是我國之傳統(tǒng),身在當(dāng)今,是文人之大幸,亦是文人之大不幸。然常嘆時運之不濟,痛惡言論閉塞,納諫之不暢,妄想自由主義之泛濫,美其名曰:“踐行老子的笑看得失,順其自然”??墒澜缰竽膰某执_有真正之民主自由。與其把當(dāng)今文人的悲喜劇歸于時勢,倒不如說是自身的德行使然。 文人之德行大多體現(xiàn)于私,對于自古以來就尊崇孔孟的國人而言,忠君體國,從一而終本是大善。但西方思潮的沖擊卻給了自古文人背道而馳之理由:首先,要民主自由,言論自由,生活自由。然而,豈不知即使西方也無絕對自由,即使動物界之畜生也須遵循游戲規(guī)則,并非任其發(fā)展。我們需要民主自由非自由民主;需要言論自由非自由言論;需要生活自由非自由生活。其實在文人心目中,只有自己之自由,文人之言行就是金玉良言,金科玉律,順我者昌,否則逆我者亡之狂背思想就隨時萌動。而膽小如鼠,唯唯諾諾,謹小慎微之德行,卻往往錯失之良機。惹事又怕事之儒弱性格,手無縛雞之力,卻有蛇吞象之野心,亦痛快于嘴皮也。因而文人只能是社會現(xiàn)狀之評頭論足者,而不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之踐行者。文人是每個時代引起矛盾之急先鋒,也是社會問題、麻煩之矯情制造者。然果真遇到問題卻又無法解決矛盾,前怕狼后怕虎多疑之秉性,決定之很難有所作為,當(dāng)然也不可能有兩肋插刀之朋友。同時,人前滔滔不絕,夸夸其談,不切實際空想之弊端,一旦實施只能是歷史悲劇人物馬謖也。尤其文人狂妄自大之秉性,目中無人,老子天下第一之感覺,非一般人士能及。特要"面子”之思想,絕不許人前沒“面子”,可丟錢丟物決不可丟人----即“丟面子”之心態(tài),只能成為表演精湛之藝術(shù)家。當(dāng)年趙高指鹿為馬之典故是文人活生生之寫照。夫文人又自恃清高,然幾句順毛驢之話,若拍之舒坦,曲意逢迎之能,見風(fēng)使舵之術(shù),什么是道義?統(tǒng)統(tǒng)拋其腦后,甘為一杯羹低三下四臉面掃地。最讓人哭笑不得是為爭“面子”,文人先規(guī)范別人,曰:“要好好做人”----“懂禮貌”。從中國人的道德教育“講禮貌”下手,“貌”也者,面貌也,其實就是面具、面子、角色。打著仁、義、禮、智、信之幌子,行中飽私囊之事,此乃是徹頭徹尾之偽君子寫照。正因如此文人之頑劣性,只會做社會之叛逆批評者。例如,歷朝歷代推翻政權(quán)之倡導(dǎo)者是文人,將革命進行到底者乃勞苦大眾,而機會主義者恰恰又是軟弱、膽怯、搖擺、惜命之文人。打江山文人是瞻前顧后之逃跑者,坐江山乃是紙上談兵之功利者。特別是文人虛偽、圓滑、欺世盜名之不堅定性;衣冠禽獸、道貌岸然之偽裝性,決定之文人永遠是不堪重用之說客。人前說好話,背后捅一刀,兩面派之行為,更是讓人恨之入骨。然文人理屈詞窮永不落地之能,讓無數(shù)英雄汗顏。勾搭朋友之妻可冠以自由戀愛頭銜,出賣自己之信仰不妨掛上“曲線救國”之羊頭,以至于“泡酒吧”“找小姐”也能抬出“我?guī)自聸]有碰女人”之理由來,虛偽之至,一肚子男盜女娼,滿嘴卻仁義道德。 改革開放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幾乎消失殆盡,舶來主義充斥著整個社會,因此,觀當(dāng)今之文人,更是失去中國古韻文化之氣質(zhì),亦是拋棄最可貴民族氣節(jié)之冠爾,取而代之是銅臭思想蔓延中國之各階層。金錢面前文人可忘義取利,背叛真理、昧著良心隨波逐流,寧可茍延殘喘活著也無理取三分。以至于空話、大話、鬼話連篇不惜欺騙自己,取而代之社會糞青。夫文人墨客之間爾虞我詐、互相吹捧,只見森林不見樹木,掩耳盜鈴之行為,蔚然成風(fēng),從未有羞愧之感,在權(quán)貴面前失去正義歪曲道義之拙劣行徑,普通人自愧不如。當(dāng)年,魯迅為國家民族因社會彷徨而吶喊之針砭行為,只會作為文人茶余飯后打情罵俏之談資。當(dāng)下之文人,既不能奮筆疾書亦難抒發(fā)民族之情感,有的是欲壑難填之私利。反過來文人卻總有一肚子之委屈,恨自己總不得志,恨社會伯樂太少。其實,社會廣闊之空間足以進諫報國,若自身與民族之利益相結(jié)合,文人大有用武之地。社會冀聽到不同之觀點,亦看到不同之思想意識形態(tài)。想當(dāng)年,毛主席通過閱讀《六主壇經(jīng)》之啟示,方知惠能法師乃唯心主義之極致理論,才說自己是純粹之唯物主義者,總結(jié)正反兩面之經(jīng)驗,以史為鑒博采眾長,才有戰(zhàn)無不勝之毛澤東思想。因此中國之文人,只有采取“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之理論,并能消化吸收多元文化取長補短,傾聽不同之聲音,容納百川之精華,到那時,才能成為推動中國歷史向前發(fā)展之成功者。當(dāng)下之中國,不缺文化、不缺文人、不缺文憑、不缺文明,缺的是德行、缺的是德育、缺的是德政、缺的是德治。全國人民最缺的是骨氣!最不缺的是漢奸奴才。其實,文人之存在乃至命運,須與國之政策,社會之現(xiàn)狀相融合,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有李清照留得丹青照汗青之氣魄,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民族氣節(jié),這樣之文人方能名垂千古,流芳百世。文人可以安于世道,也可大隱隱于市,然絕不可為五斗米不惜損害尊嚴(yán)之折腰,金錢有誘惑力,財富有魅力,文人亦有追求名譽之權(quán)利,但絕不能通過向世界褻瀆、貶低國人之形象,出賣主權(quán),為己獲得國際贊譽以及一時經(jīng)濟利益而失去人格魅力。這種賣國求榮的不齒行為,只能是民族的敗類,也是中國文人之悲哀。 綜上所述 :真性情,假道學(xué);真丑惡,假善美之劣根性,只有把一己私利化作國之動力,個人利益服從民族之大局,正能量多弘揚一些,負面效應(yīng)多克服一些;少一點煽動性,多一點認同感。若來日武能上馬彎弓,文能提筆文章。不久之將來,文人安邦定國以為期不遠之,方為國之重器更是可喜可賀也!當(dāng)一切隨風(fēng)而逝之際,我們或許可以說一句:“文人逸話,皆見文章;嬉笑怒罵,文人方為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