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王步高教授《詩詞格律與寫作》第三講

 芙蓉書閣 2017-05-25

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詩詞格律與寫作》視頻公開課

第三講  平仄、律句、準律句、粘對

同學們,我們今天講詩詞格律與寫作的第三講,講平仄、律句、準律句、粘對。

【PPT】                                                                                      

平仄、律句

準律句、粘對

首先我們講講平仄。所謂平仄,

【PPT】

1、平仄

《南史·庾肩吾傳》“齊永明中,王融、 謝眺、沈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span>

陸厥傳》:“時盛為文章,吳興沈,陳郡謝朓,瑯琊王融,以氣類相推。汝南周顒善聲韻。等為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異;兩句之內,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span>

《南史·庾肩吾傳》當中,齊永明中,王融、 謝眺、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上一課我們講了辨別入聲的時候,注意,入聲是出現(xiàn)得很早?!对娊?jīng)》里就有押入聲韻的。但是詩人們有意識地把四聲引入詩歌創(chuàng)作是在齊永明中。就是宋齊梁陳的齊,或者在史書中也稱南齊,因為北方也有北齊。這個南齊的都城就在我們南京,當時的皇宮就在我們東大的四牌樓校區(qū)。

《陸厥傳》當中,時盛為文章,吳興的沈約,陳郡的謝朓,瑯琊的王融,以氣類相推。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這個永明體的詩歌是詩歌格律化的開始。把平上去入四聲引到詩歌創(chuàng)作里來。

【PPT】

《南齊書·陸厥傳》引沈語:

“大旨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jié),前有浮聲,后須響。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異”。

《南齊書·陸厥傳》引沈約的話:“大旨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jié),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關于對沈約的浮聲和切響,解釋有不一樣的。要制韻就分平上去入,要求和就只分平仄。大家注意,盡管漢字有四聲的變化,在詩歌創(chuàng)作里卻不是分四聲,而重點分平仄。就是分兩類,又加以一個合并。就是平聲還是平聲,上去入就是仄。這樣呢,詩歌里面分平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

【PPT】

約的所謂“浮聲”“響”是對四聲歸類。

浮聲:指平、上、去聲;

:指聲;

沈約提到的前有浮聲,后有切響,浮聲和切響是對四聲的另一種歸類。浮聲指平、上、去,切響指入聲。同學們注意,但對這兩點,解釋有不同的。有的認為浮聲就是平,切響就是上去入。這樣呢,浮聲和切響就完全和平仄相等同了。也有種解釋,就是我這里PPT上做的——浮聲指平、上、去,而切響是指入聲。這一點,后來講到詞的押韻的時候正是這樣。詞的韻部分十九部。其中平上去分十四部,單獨入聲分五部。這就是按照浮聲、切響的這種分法。當然,這種浮聲、切響就是按照我PPT上出現(xiàn)的解釋。

另外當時指出四聲和八病。這八病就是這里。所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等。

【PPT】

平頭:第字與第字同聲,第二字與第字同聲

上尾:上句第五字與下句第五字同聲調。但韻者除外。

蜂腰:是指第二字與第四字同聲調;

鶴膝:指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首句的末字同聲調;

所謂平頭,是第一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與第七字同聲。當然這是指五言詩。就是兩句詩當中的第一、第二個字平仄相同,同聲調。

上尾是上句第五字與下句第五字同聲調。兩個五言句的最后一個字都相同。但押韻的除外。押韻的是同聲調很正常的。

蜂腰是指第二字與第四字同聲調。二四兩個字是一般情況下往往不能同聲調的。

【按:王步高教授此說與《文境秘府論》中所說不同?!段木趁馗摗氛f的是第二字與第五字(即末字)同聲為蜂腰病?!段木趁馗摗罚骸胺溲娬?,五言詩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似蜂腰也?!比纾骸奥劸龕畚腋?,竊獨自雕飾?!薄熬迸c“甘”同聲,“獨”與“飾”同聲,故為病句。按:“五言詩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贝苏f難以理解。五言近體詩律句“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盡)、“平平仄仄平”(黃河入海流) 就都是第二字與第五字同聲。如果說,仄聲中有上去入之分,在“仄仄平平仄”句式中可以做到二五雖同仄但可不同聲的話,那么平聲當時未分陰陽(即沒有陰平陽平之分),“平平仄仄平”句式又怎么保證二五不同聲呢?有人指出“蜂腰之說,并沒有被唐代格律詩所接受”,看來是有道理的?!?/p>

鶴膝是指上一聯(lián)與下一聯(lián)首句的末字同聲調。上一聯(lián)就是兩句。就是第一句和第三句的最末一個字同聲調。這也是后來都是常有的。就像五言律詩中的第一聯(lián)和第二聯(lián)的第一個字,(即第三句)的最末一個字,這種同聲調是常有的。所以鶴膝這種做法在格律詩里不成立。

【PPT】

大韻:是與韻相犯,一聯(lián)中有與韻同音者

小韻:指除韻外,一聯(lián)中有相犯同音者

旁紐: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

正紐:五言詩兩句內不能雜用聲母、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

大韻是與韻相犯,一聯(lián)中有與韻同音者。小韻是指除韻之外,一聯(lián)中有相犯同音者。旁紐和正紐等等。這就是所謂八病。對八病的解釋有的更詳細,有的說得更繁瑣一些。我取的一種比較簡單的。大家知道這么一回事就行了。因為現(xiàn)在寫格律詩并不考慮這八病。

現(xiàn)在我們講平仄。

【PPT】

仄的實質上就是高低調和長短調。由于平、上、去、四聲發(fā)音特點,當同聲調節(jié)在詩句中有規(guī)地交替或重時,詩句就有了一種音韻美,會揚頓挫、朗朗上口、富有韻感。

平和仄的對立,實質上就是高低調和長短調的對立。由于平、上、去、入四聲不同的發(fā)音特點,當不同聲調的音節(jié)在詩句中有規(guī)則地交替或重復時,詩句就有了一種音韻美,就會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就富有韻律感。

平和仄的對立,我們講格律詩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平仄、押韻。如果到了律詩的部分,還加上一個對仗。我們整個講音韻格律最主要的就是這三點。押韻、平仄和對仗。這是最基本的。其他的都是錦上添花的部分。這是三個基礎的部分。如果不押韻,你寫的詩都不押韻了,嚴格講你寫的也就不是詩了。你寫的不講平仄了,你就寫的不是格律詩了。你寫的詩不是對仗了,那么你寫律詩就不行了。所以這是三個最基本的部分。至于其他的部分,往往多半都是錦上添花的部分。

下面我們講律句。

【PPT】

幾種基本的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謂律句中基本的句型就這四個。很簡單,就這四個基本句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分別用1、2、3、4來代表它。前兩句是一聯(lián),后兩句又是一聯(lián),組成不同的形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注意,有這么一句話要強調一下。王力先生指出,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

【PPT】

仄仄平平仄

種句型,第二字和第五字在聲中求其同聲調

上去入不

盡管它強調的只分平仄,但第二字與第五字在仄聲中力求不同聲調。這句話怎么解釋呢?就是仄聲是上聲、去聲和入聲都可以,但是第二個字和第五個字在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中要盡可能用不同的仄聲,你不能都用去聲,也不能都用上聲,也不能都用入聲。這兩個字在仄聲里應該分別上去入。

第二字和第五字在仄聲中力求其不同聲調,即上去入不同。

【PPT】

2、幾種基本的律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的基本句型很簡單。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平平前面就加仄仄。所以只要記“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不要記。它在是平平前面就加仄仄,仄仄前面就加平平。就自動變成七言的基本律句。

這就叫四個基本律句。就這四個,變來變去。在律絕中只有這四個基本句型。其他都是它變化而來的。

王力先生總結兩句話: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或者是相反的。

【PPT】

在本句中是交替,

在對句中是對立的(相反)。

另外,王力先生引入了一個叫準律句的概念。

【PPT】

兩種準律句:

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

準律句就相當于律句。它本身嚴格講是律句的一種變體,是律句的一種拗救。拗救,我們下一節(jié)課要講到拗救。

大家注意,這兩種準律句是由另外一種律句變化而來。就是由“平平平仄仄”這種句型變化而來。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個字交替位置,就出現(xiàn)了這種“平平仄平仄”。七言前面再加“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實際上它相當于“平平平仄仄”這種句型。

所以可以看成四個律句,也可以看成五個律句。這第五種實際上是第三種變化而來。

為什么也把它看成準律句呢?因為在格律詩里第七句多半用這種句型。它用這種句型的頻率超過了正格。所以它應該看成是一種準律句。用這個詞,我是贊成的。

大家看,準律句里面運用的例子。

【PPT】

準律句運用的例子[按:在PPT中此行采用直行。下同]

今夜鄜州,閨中只看。遙憐小兒女,未解長安。

香霧云鬟,清輝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痕乾。

這是杜甫的一首詩?!对乱埂罚骸敖褚灌~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眱删溆眉t色拉出來的地方,都是用的“平平仄平仄”的句型。大家注意,這兩句用到的地方,都是在第三句和第七句。尤其是第七句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它比正格的出現(xiàn)的頻率還高。所以不得不考慮它是一種特殊的形式。

【PPT】

準律句運用的例子

渡荊門送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游。山隨平野盡,江大荒流。

下飛天鏡,云生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你看,這是李白的《渡荊門送別》,這里的第七句“仍憐故鄉(xiāng)水”,這里也是用到“平平仄平仄”。像這樣的準律句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

【PPT】

準律句運用的例子

1賓王《在詠蟬》:無人信高(第七句)

2、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明朝望鄉(xiāng)

3、張道后期》:秋風不相

4、張九齡《望懷遠》:情人怨遙

5、司空曙《寒塘》:鄉(xiāng)心正無

6、王《送杜少府之州》:無為在歧

像《在獄詠蟬》當中,“無人信高潔”,這里也是平平仄平仄。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明朝望鄉(xiāng)處”,這也是第三句。張說的《蜀道后期》,“秋風不相待”;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情人怨遙夜;司空曙的“鄉(xiāng)心正無限”,王勃的“無為在歧路”,

【PPT】

準律句運用的例子

1、李商隱《無題》:道相思了無

2、杜荀《貧女》:若恨年年圧針

3、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

4、王之渙《涼州詞》:羌何須怨楊

5、毛東《送瘟神》:借問瘟君欲何

6、毛東《友人》:我因之夢寥

李商隱的“直道相思了無益”,“了無”,這里后面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杜荀鶴的“若恨年年圧針線”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七言的,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也是“仄仄平平仄平仄”。毛主席的兩首都是這樣。

準律句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之高,所以呢也看做一種律句。

下面我們講粘對。

“對”好辦,“粘”稍微復雜一點。

【PPT】

對:平對,對平

在對句中平是對立;

如果要說今天教學的難點,第一個難點是前面的辨別入聲字,對于家在南方的同學,這一點有優(yōu)勢;另外一個要講粘對,粘對這個難點要比入聲這個難點容易些。

所謂“對”,就是平對仄,仄對平。在對句中平仄是對立的。王力先生前面講到,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在對句中平仄是相反的,或者是對立的。

【PPT】

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言絕句的“對”,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你注意到,這兩組(聯(lián))在五言律句中正好都是一一相對應。

【PPT】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絕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也是相對的?!柏曝破狡狡截曝疲狡截曝曝破狡健币彩窍鄬Φ?。這是對。對的問題比較好辦。對呢,在古(格律)詩當中也很少錯。因為到唐代的時候,講究平仄從齊武帝永明年間開始,人們分平仄,到唐代已經(jīng)有一百幾十年了。這個時候,到唐代人平仄很少搞錯。個別地方違反的,常常是允許通融的地方,可以有一些變化。

同學們不要造成一個誤解:律句是嚴格按照“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不是。你把《唐詩三百首》拿出來,很多五言絕句根本不符合這個平仄。一種是古絕,還有一種是屬于律絕,但是有了一些變化。它實際上寫的時候比這個要寬松得多。

就拿古七言來說,人們有一句口頭禪,叫做“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雖然這句話是有局限性的。王力先生也指出,在五【按:應是“七”】言律詩中一三五不論,五言絕句就是一三不論了,五不能不論。五是最后一字了,你不論連押韻都押不起來了。對不對?怎么能不論呢?一三不論的時候,個別情況下也會出現(xiàn)問題。所以這里呢,如果加以某些限定的話,這兩句話還是有益的。

下面講到粘。

【PPT】

詩有“黏對”講究。所謂“黏”,是指上聯(lián)對句和下聯(lián)的出類型須是同大類。上聯(lián)對句是平起,則下聯(lián)句是另平起;上聯(lián)對句是起型,下聯(lián)句是另一仄起型。也就是后聯(lián)句第二字仄必須跟前聯(lián)對句第二字仄一致。平黏平,,把兩聯(lián)黏聯(lián)起來。

律詩有粘對的講究。所謂粘,是指上聯(lián)的對句和下聯(lián)的出句的平仄類型必須是同一大類的。上聯(lián)對句是平起,則下聯(lián)出句是另一平起;上聯(lián)對句是仄起型,則下聯(lián)出句也應該是另一仄起型。也就是后聯(lián)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跟前聯(lián)對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粘平,仄粘仄,把兩聯(lián)粘聯(lián)起來。看起來講得很復雜,實際上極簡單。

【PPT】

為什么鄰句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為什么必須相粘呢?如果不粘的話,它就會單調,就重復了。剛才我們講了四個律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聯(lián)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你不要求粘,就會出現(xiàn)這里的屏幕上的這種情況: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兩句顛倒重復。它現(xiàn)在要求粘是什么意思呢?上聯(lián)的對句,對句就是第二句,出句是上一句,對句是下一句。下一句的第二字用平,下聯(lián)的出句第二個字也必須平。像我們剛才說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第二個字就自然與上一聯(lián)粘了。如果不粘就會出現(xiàn)重復,第一、第二聯(lián)完全相同。

【PPT】

第一、第二聯(lián)完全相同。在唐以前所謂齊梁體詩,就是只講相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斷地重。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句里面就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鄧旺林按:不然。在仄起平收和平起平收的五絕,平起平收和仄起平收的七絕中,其首句和末句的律句句型都是重復的。五絕: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逼狡鹌绞帐健捌狡截曝破?,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絕: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睉撜f不會重復出現(xiàn)相同的律聯(lián)。】

同學們,我們可以把一個陳代詩人的一首詩,我做到那個課件上了,剛好今天早上忘了把它改到桌面的這個課件上來,那個當中就是一首詩,很典型,八句詩,全部都是兩種情況,就是失粘,嚴重的失粘。唐代這種情況已經(jīng)沒有了。嚴重失粘,就是兩個句型一直到底,都是這兩種句型,而不是四個句型。這種情況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個別的失粘還是會有的。

【PPT】

五言粘: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言詩的所謂粘,大家看好,我這里用不同顏色來表示。大家注意,一種詩最后一個字是肯定定了的。因為它要押韻的部分。前面四個字都有可能變化。最不可能變化的是第二個字。第二個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變。記住我這句話:在任何情況下第二個字的平仄永遠不能變。第四個字還有可能變。比如剛才我們講到的準律句。準律句當中本來是“平平平仄仄”,現(xiàn)在變成“平平仄平仄”,三四個字的位置就顛倒了,第四個字的位置也換了,也變了,變成“平平仄平仄”。

前面不是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嗎?二四是一定要分明的,但四在偶爾情況下也會變。唯一絕對不能變的,除了第五個字之外只有第二個字。第二個字絕對不會變。所以你看,我們就看第二個字。

所以所謂粘呢,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二字平仄相同,第四句跟第五句第二個字平仄相同,你看都是紅顏色。第六句跟第七句第二個字平仄相同。這樣一粘,你很容易就看出。除非它是亂套的,它根本不是用的律句。只要用的律句,你根據(jù)第二個字就能把它的句型基本確定。注意,這是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也是這樣。

這是粘。所謂對,每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反的類型。這個比較好辦。

【PPT】

對:

粘對作用:使聲調多樣化;

在詩句均為句的前提下,

如果對,上下兩句平就雷同了;

如果“粘”,前后兩聯(lián)平又雷同了;

違反了粘規(guī)粘,

違反了對規(guī)對。

粘對的作用就是使聲調多樣化。在詩句均為律句的前提下,如果不對,上下兩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兩聯(lián)的平仄又雷同了。違反了粘的規(guī)則叫失粘,違反了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

【PPT】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南飛雁,傳至此回。

殊未已,何歸來。

潮初,林開。

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我們看幾首古人的詩。你看,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注意看顏色字。第二句第二字是“聞”,平聲。第三句第二個字也是綠顏色,也是平。第四句第二字是“日”,是仄。嚴格講它是入聲字了,是仄。“江靜潮初落”,“靜”是去聲,也是仄。所以用的是紅顏色。第六句第二字“昏”和明朝的“朝”,都是平聲。都用綠顏色。

看好!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也是這樣。

【PPT】

王灣:次固山下

路青山外,行水前。

兩岸,風帆懸。

生殘夜,江舊年。

鄉(xiāng)何處達?歸雁陽邊。

“行舟綠水前”的“舟”跟“潮平兩岸闊”的“潮”【按:應是“平”】,我們只看第二個字,不看其他的字,一看它就粘了?!帮L正一帆懸”的“正”,跟“海日生殘夜”的“日”,這兩個都是仄聲,相粘。“江春入舊年”和“鄉(xiāng)書何處達”(第二個字)兩個都是平聲。相粘。

古人基本都是自覺這樣粘的。失粘的情況很少見。

【PPT】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古寺,初照高林。

通幽處,禪深。

鳥性,潭空人心。

此俱,唯聞鐘磬音。

像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初日的“日”,跟曲徑的“徑”,這兩個都是仄聲。“禪房花木深”的“房”,和“山光悅鳥性”的“光”,都是平聲。“潭影”跟“萬籟”這兩個都是仄聲,也都是相粘的。

【PPT】

祖詠:望薊門

燕臺心驚,笳喧喧漢將營。

寒光生積雪,三動危旌。

烽火連胡,海云山擁薊城。

雖非投吏,論功還請長纓。

《望薊門》“鼓”跟“里”,“邊”跟“場”,“畔”跟“小”還是粘的。

【PPT】

李頎: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驪歌,昨微霜初河。

堪愁里聽,云況是中過。

催寒近,御砧聲向晚多。

長安行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送魏萬之京》“夜”跟“雁”,“山”跟“城”,“苑”跟“見”,都是相同的,都是粘的。

【PPT】

高適:送杜少府貶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意如何,駐銜杯問居。

啼猿數(shù)行,衡歸雁幾封書。

江上秋帆遠,城邊古疏。

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躊躇。

高適的《送杜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馬”跟“峽”,“陽”跟“楓”,“帝”跟“代”都還是粘的。

【PPT】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城外森森。

草自春

黃鸝空好音。

頻煩天下計,

開濟老臣心。

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蜀相》,這個看得更清楚。“官”跟“階”,“葉”跟“顧”,“朝”跟“師”都是相粘的。

【PPT】

杜甫:登高

天高猿嘯哀,渚鳥飛回。

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

悲秋常作客,多病登臺。

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酒杯。

再看第二個字,這里的“清”跟“邊”,“盡”跟“里”,“年”跟“難”都是相粘的。

【PPT】

不合符粘規(guī)則叫“粘”,符合對規(guī)則的叫“對”。初唐時格律未嚴,黏規(guī)尚未定下來,所以有少數(shù)失黏現(xiàn)象。到王維還是如此。杜甫詩中也有個別失例子,如《詠懷古五首》(其二)頷聯(lián)和首聯(lián)就是黏。至于對規(guī),似乎較早,所以在唐詩中情形。宋代以后,粘和對成為大忌,更沒有人犯些規(guī)了。

不合符粘的規(guī)則的叫失粘。不符合對的規(guī)則的叫失對。初唐時候,格律未嚴,黏的規(guī)則尚未確定下來,所以有少數(shù)失黏的現(xiàn)象。直到王維還是如此。杜甫的詩中也有個別失黏的例子,例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二)的頷聯(lián)和首聯(lián)就是失黏。至于對的規(guī)則,因為確定得較早,所以在唐詩中極少失對的情形。宋代以后,失粘和失對成為大忌,更沒有人犯這些規(guī)則了。所以我們呢,實際上你按照這個譜,律詩的譜、平仄的譜子去寫詩,實際上不存在一個失粘、失對的問題。

失粘的就舉幾個例子:

【PPT】

失粘

使至

王維

單車問邊,過居延。

漢塞,歸雁胡天。

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像王維的《使至塞上》,“屬國過居延”,“國”是入聲字,“征蓬出漢塞”,“蓬”是平聲,這里就失粘。這里就失粘。懂了嗎?看得出,第二個字平仄不同,就是失粘。

【PPT】

失粘

王維: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餉東菑。

水田飛鷺,陰陰夏囀黃鸝。

山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露葵。

野老與人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積雨輞川莊作》,這里“蒸藜炊黍餉東菑”,“藜”是平聲字,“漠漠水田飛白鷺”,這里“漠”是入聲,北方的同學要注意了,這個入聲很重要。如果你辨別不出入聲來,你平仄也就辨別不出來了。就要注意,其他的沒有問題。

【PPT】

失粘

王維:酬郭

洞門高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佩趨金殿,天書拜瑣闈。

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王維的《酬郭給事》,這里“夕奉天書拜瑣闈”,“奉”是平聲,“奉”后面“強欲從君無那老”,“欲”是入聲字。

【鄧旺林按:“奉”似是仄聲字。奉:《唐韻》扶壟切《集韻》《韻會》父勇切,??音唪。 (腫韻),又《集韻》房用切,音俸。(宋韻)(詳見《康熙字典》)。因此,王維的《酬郭給事》不存在“失粘”的問題。不知道王教授說“奉”讀平聲有何根據(jù)。若確是讀平聲則這首詩第三四聯(lián)間“失粘”】

【PPT】

失粘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儒雅亦吾師。

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就是前面提到的,“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流”跟下面的“望”應該是同平仄,這里一個是仄聲,一個是平聲。劉長卿的這個也是。

【PPT】

失粘

劉長卿:自夏口至鸚洲夕望岳陽寄源中丞

汀洲無浪無煙,楚相思渺然。

漢口陽斜渡鳥,洞庭秋水遠連天。

孤城背嶺寒吹,臨江夜船。

上書憂漢室,長沙去古今憐。

【鄧旺林按:“”有平仄兩音。分屬去聲寘韻和平聲支韻。若“賈誼”的“誼讀仄聲,就不會“失粘”,也不會失對;若讀平聲,則既失粘又失對,句中“二四同聲”也有問題?!?/p>

【PPT】

失粘

錢起:贈下裴舍人[在PPT中用直行顯示]

黃鸝飛上林,

紫禁曉陰陰。

鐘聲花外盡,

龍池柳雨中深。

陽和散窮途恨,

宵漢常懸捧心。

獻賦年猶未遇,

羞將白發(fā)對華簪。

錢起的《贈闕下裴舍人》這里的第一聯(lián)和第二聯(lián)失粘。上面“春城”的“城”是平聲,“長樂”的“樂“是入聲。就失粘。

不但是律詩當中有失粘的,絕句也有失粘的。例如:

【PPT】

失粘

王維:鹿柴

空山見人,但人語響。

深林,照青苔上。

像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钡诙涞诙€字是“聞”,下一句是“景”,就失粘。這還是名篇。

【鄧旺林按:王維的《鹿柴》是古絕。古絕不講粘對。講粘對最好以近體詩為例。當然借用古體詩來講失對失粘也無不可,但要指出古體詩是不講求粘對的。王步高教授說“這還是名篇”,顯然是認為這首五絕犯了失粘的毛病。這是不對的。后面舉的很多例子都屬古體詩。讀者要注意分辨清楚。】

【PPT】

失粘

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故鄉(xiāng)事。

綺窗前,寒梅花未?

王維的《雜詩》也是?!皯枢l(xiāng)事”的“知”是平聲,“來日綺窗前”的“日”是入聲,也是失粘的。

【PPT】

失粘

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聞啼鳥。

風雨聲,花知多少。

孟浩然的《春曉》,這是大家太熟悉不過的了。你們大概會說話之后,剛剛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教給你們的第一首詩,不是“春眠不覺曉”就是“床前明月光”,對不對?實上這兩首詩平仄上都有問題。這里的“處處聞啼鳥”,“處”是去聲,“夜來風雨聲”的“來”是平聲,也是失粘的。孟浩然還比王維大十一二歲。王維都經(jīng)常詩當中有失粘的。證明王維、孟浩然那個時代這種失粘的情況還時有發(fā)生。甚至到杜甫時,杜甫又比王維小十一歲。王維生于公元701年,杜甫生于712年,又小十一歲。而且杜甫寫《詠懷古跡五首》的時候是在夔州時期,是到了他的晚年。證明到那個時候,偶爾還是會出現(xiàn)失粘的情況。但是我們前面講到,到宋朝的時候,就再也沒有這種事情了。

失粘、失對如果有,那是不入流的作家,那些人甚至作家都算不上。寫的打油詩、打水詩之類的,那些可能失粘。而我們現(xiàn)在舉的這些都是屬于名家,而且有些是名篇。

【PPT】

失粘

韋應: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秋夜,散詠涼天。

松子,幽人應未眠。

像韋應物的《秋夜寄邱員外》:“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丈剿勺勇?,幽人應未眠?!钡诙涞诙€字是“步”,第三句“空山”的“山”是平聲,“步”是去聲,失粘。

【PPT】

失粘

柳宗元:江

千山鳥飛,萬人蹤

翁,釣寒江

柳宗元的《江雪》,千古絕唱。唐代的絕句好過這首的幾乎沒有了。但是,第一它不是押的平聲韻,全是押的入聲韻:滅、雪、絕。都是入聲。另一個,它這里也有失粘的情況。第二句“萬徑人蹤滅”,“徑”是去聲。“孤舟蓑笠翁”,“舟”是平聲,也失粘。

【PPT】

失粘

賈島:尋隱者

松下問童子,言去。

此山中,云深知處。

還有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首詩是寫的很不錯的。起承轉合層次非常清楚。第二句第二個字是“師”,第三句第二個字是“在”,一個是平聲,一個是仄聲,也失粘。

【PPT】

失粘

崔顥:長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處住,在橫塘。

暫借問,恐是同鄉(xiāng)。

崔顥的《長干行》也是?!熬液翁幾。≡跈M塘。”“住”是去聲?!巴4瑫航鑶枴保按笔瞧铰?,這里也失粘。

【PPT】

失粘

王維:渭城

渭城朝雨輕塵,客青青柳新。

更盡杯酒,西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渭城曲》,這更是千古絕唱。“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薄吧帷焙汀熬逼截撇幌嗤?,也失粘。

【PPT】

失粘

:贈二首之一

娉娉裊裊三余,

梢頭二初。

里揚州路,

卷上珠簾總如。

杜牧的贈別詩,第二句“蔻”是去聲,第三句第二字是“風”,是平聲,也失粘。

看來在唐代失粘的情況還較常見。到宋代基本就沒有了。我們今天是不允許失粘的。

【PPT】

失對

規(guī)在齊梁時就確立了。

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

對的規(guī)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

【PPT】

失對

規(guī)在齊梁時就確立了。

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

現(xiàn)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xiàn)失對:

【PPT】

失對

現(xiàn)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將軍承俊》首出現(xiàn)對:

將軍膽氣雄,臂懸兩弓。

青驄馬,出錦城中。

時危未授鉞,勢難為功。

滿堂上,何人高義同。

、二句,除了第個字,其他字的平完全相同,是為對。可能是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時疏

杜甫詩中也有個別失對的。這里舉了他一個《寄贈王十將軍承俊》,這里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他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叫失對。除了第一個字,“將軍”的“將”,“軍”對 “懸”,“膽”對“兩”,“氣”對“角”,“雄”對“弓”,平仄完全相同。第一二句,這是一個失對。

【鄧旺林按:杜甫這首詩不是近體詩而是古體詩。王力在《漢語詩律學》(增訂本)第二章(古體詩)第32節(jié)《古風式的律詩》中即以其作為“大部分古體”的例子。王步高教授這里又弄錯了。王步高教授講失粘時,多舉古體詩為例;講失對時也是這樣。古體詩是沒有粘對要求的?!?/p>

再一個也是杜甫的。

【PPT】

失對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格律。比如杜甫首名詩《帝》:

帝城中云出門,帝城下雨翻盆。[“出”字未用藍色顯示]

高江急峽雷霆斗,翠蒼藤日月昏。

戎馬如歸馬,千家今有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xiàn)在用了聲字“帝”,既跟第對,又跟第三句粘。但是有意要重使用“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

“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彼@是一種特殊的寫法。“白帝城”在個字重復。它怎么會平仄相對呢?怎么對得起來呢?絕對對不起來。對不對?

失對的例子還不少?!就醪礁呓淌谥v課中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說法?!笆Φ睦舆€不少”與前面所說“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就是自相矛盾的。]

【PPT】

失對

元無雨,空人衣。(王維)[按此首為古絕。舉例不當]

共秋,相共星河。(韋應[按:前一“共”字應為“俱”字]

一葉下,空歸思多。(韋應

河南定,城圍。(杜甫)

發(fā)色,云不作陰。(劉禹

像王維的“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边@也是很有名的句子。后面我們又列舉了好多個。都是這種失對的。有好多還是較有名的句子。而且王維、韋應物、杜甫、劉禹錫都是名家,而且是大名家。杜甫是詩圣。也仍然有這種失對的例子。

【PPT】

失對

歌古調,歸沾巾。(杜審言)

望明,低思故鄉(xiāng)。(李

新雨,幽應未眠。(韋應

西辭黃樓,煙下?lián)P州。(李

涼如水,坐牽牛女星。(杜

惜金縷衣,勸取少年時。(杜秋娘)[前一“惜”字未用藍色顯示]

杜審言“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边@里也有失對的。

李白的,我們剛才說到“床前明月光”,他這里就有失對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边@個“頭”跟“頭”,怎么能同字相對呢?這個平仄肯定相同嘛,對不對?他這個對肯定不行了?!景矗豪畎住鹅o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此首為古絕。舉例不當】這里還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兩句也失對。杜牧的“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也失對?!景矗骸翱础弊钟衅截苾勺x。此處屬仄聲。與第三句相對】杜秋娘的《金縷衣》是《唐詩三百首》里最后一首?!皠窬Ы鹂|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它這個“勸君”兩個字重復了,自然對不起來了??隙▽Σ黄饋砹恕!景矗憾徘锬铩督鹂|衣》在《唐詩三百首》中列入樂府詩內。對平仄無嚴格要求。舉例不當。】

好,今天關于平仄、粘對、律句、準律句這幾個部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

【說明】本材料由鄧旺林校對、整理。原視頻網(wǎng)址:

http://open.163.com/movie/2014/1/J/N/M9IJH8P3G_M9IJT0CJN.html

      【編后語】

      律聯(lián)之間全用“粘”來組合的,是所謂律詩的“常格”、“正格”,否則便稱為律詩的變格,有人稱之為“雜格”。

所謂“正格”的律詩,浙江湖州師院中文系徐青教授稱之為“粘式律詩”。徐青教授指出:“從詩律結構的原理出發(fā)看問題,律聯(lián)內部律句的組合,只有一種規(guī)則,即'對’的規(guī)則,不'對’,就無所謂律聯(lián);但律聯(lián)和律聯(lián)組合成詩時卻可以用粘的規(guī)則或對的規(guī)則,而大于絕句的詩體則可以混用兩種規(guī)則,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三種結構類型:1,用'粘’的規(guī)則來組合,組成為粘式結構,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近體詩’的格律結構。2,用'對’的規(guī)則來組合,組成為'對式’結構,南北朝時期所謂'永明體’、'齊梁體’詩中,就有大量的對式結構的絕句和律詩。3,混用'粘’和'對’兩種規(guī)則來組合,粘對混合成詩。當然,這不會是詩人追求的目標,但是在寫作過程中是必然會出現(xiàn)的。因為,堅持用一種規(guī)則貫徹全詩,有時會與內容的表達發(fā)生矛盾,即寫時覺得表達的內容很好,但卻難于顧及粘的規(guī)則。這樣,也就產(chǎn)生了粘對混合式律詩并與粘式律詩、對式律詩形成為三種不同結構類型的格律詩了?!保ㄒ娦烨唷对娫~格律概要》第一章《詩律和詩律的結構》之四)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拙作:

1、《從律聯(lián)間組合方式看律詩結構的多樣性》

網(wǎng)址:http://www.qqstock.cn/content/19/0625/21/1146003_844838869.shtml

2、《唐代“大歷十才子”的“另類”七律》(網(wǎng)址:

網(wǎng)址:http://www.qqstock.cn/content/21/0111/15/1146003_956321734.shtml

鄧旺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