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人人都知道,可是孔融是個酒鬼的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話說漢朝以前,酒是隨便喝的,直到劉邦開國后,蕭何立法禁酒,此后歷朝歷代每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就開始禁酒來節(jié)省糧食。不禁酒的時候,大家都隨便放開了喝,也看不出誰是酒鬼。可是這禁酒令一頒發(fā),別人都不喝了,唯獨酒鬼還在那喝,就顯得鶴立雞群了。曹操這個人一直有點糧食恐慌癥,這可能是他平生斷人糧道留下的后遺癥。一到糧食缺乏的時候,曹操就會頒發(fā)禁酒令。一般人這個時候再怎么想喝,也得收斂一下,可是孔融不這樣,他直接上書給曹操,說人離不開酒,政事怎么樣不關酒的事。而且他酒后多失言,怪不得曹操這么恨他呢。 2、鄭泉 人們普遍認為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要好上一些,不過三國時代的酒鬼,北方有孔融,南方卻有一個更勝他一籌的,那就是吳國人鄭泉。鄭泉人稱“酒中奇人”。據(jù)《笑林》記載說,鄭泉“博學有奇志,性嗜酒?!彼缴畲蟮男脑甘牵骸霸傅妹谰莆灏脔运臅r甘脆置兩頭,反覆沒飲,憊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減,隨即益之,不亦快樂!”鄭泉喝了一輩子酒還是覺得沒夠,臨死之前反復叮囑家人:“必葬我陶家之側,庶百年后化而為土,幸見取為酒壺,實獲我心矣?!彼钪臅r候天天喝酒還不算,還期盼死后尸骨化成泥土,能夠幸運的被制作成酒壺,永永遠遠泡在酒里,生生死死與酒不分離!他對酒的執(zhí)著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 3、王績 說王績是誰,可能沒幾個人知道,說到五斗先生,可能有點文化的酒鬼都能知道,不過現(xiàn)在的酒度數(shù)太高,酒鬼們喝完了酒連話都說不利索,更別說賦詩了。喝的時間越長,腦子里東西越少,再過幾年,可能連王績這樣的酒界天王級人物也淹沒在風塵中了。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唐朝山西人,王績的哥哥是個名人,就是有名的大儒王通,據(jù)說房玄齡,魏征都是他的弟子,當然這個可能是后人硬套上去的。王績的五言詩非常出名,被后世公認為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而且王績頗為博學,他善于彈琴,曾經(jīng)改編琴曲《山水操》,還會占卜算卦。是個很全面發(fā)展的酒鬼。 4、畢卓 晉朝是個酒鬼輩出的年代,畢卓就是一個例子,畢卓出身士族,在西晉混了個吏部的郎官干??墒钱呑繉ψ谵k公桌前統(tǒng)計枯燥的數(shù)字毫無興趣,他唯一樂于投身的事業(yè)就是喝酒,因為喝酒耽誤公事那是常事。他公開宣布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生?!币驗檫@一句話,畢卓就成了名人,后人喝酒的時候想起畢卓,吃蟹子的時候也想起畢卓,坐著小船喝酒吃蟹,也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極樂境界。畢卓更是被賣螃蟹的人尊稱為蟹神。他曾夜間醉后盜鄰人之酒被縛于酒甕邊,天亮時主人見是畢吏部,嚇了一大跳,立馬道歉。而他卻大笑:'讓我聞一夜的酒香,多謝了。'并讓其打酒再飲,大醉而歸。至今民間仍有'甕邊醉倒畢吏部,馬上扶歸李太白'的勸酒對聯(lián)。 5、李白 在歷史上,李白被稱為酒仙,這并不是李白的酒量有多大,而是李白的詩歌太過出名。他每做詩,必飲酒,諸如什么將進酒等等。都是借酒澆愁。后來李白進京拿自己的詩歌給賀知章看,八十多歲的賀知章看到李白寫的蜀道難,激動得老眼放光,一口咬定李白就是太白金星下凡,于是李白就有了謫仙人這個綽號。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詩很好的概括了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而杜甫評價更是不得了: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6、陶淵明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陶淵明對酒可謂是情有獨鐘,他飲酒必醉,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便是“我最欲眠卿且去”。他還寫了大量《飲酒》組詩,表達了飲酒之后的歡樂與豁達。相傳,陶淵明棄官后隱居于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每到閑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里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陶淵明和朋友們每次都坐在黑褐色花崗巖上飲酒作詩,一同取樂。他每飲必醉,每醉必賦詩文,醉倒后便揮手對同伴說:“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復一日,這塊石頭的中間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這塊石頭就被命名為醉石。還有就是陶淵明成為彭澤縣令,得到了公孥田。他妻子高興壞了,終于不用餓肚子了。但陶淵明大手一揮,全部種粟,為什么呢?為了釀酒喝唄。 |
|
來自: 為什么73 > 《臓腑機能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