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可傷人,情可傷人。世間事事、時時、處處可傷人者太多,人被物傷,人被人傷,人被己傷,然而,如何才能不被傷?順事、順時、順情、順物,保持平和,把握好度?!饵S帝內經》第二篇叫《四氣調神大論》,“四氣調神”就是指要按照時令規(guī)律來調養(yǎng),要順應天時變化來養(yǎng)生,這與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1. 調和陰陽
“天時”是什么?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莫過于一年當中的四個季節(jié)——春溫、夏熱(暑)、秋涼(燥)、冬寒;一天當中的白天和黑夜。然而,陰陽才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天時”。故而《黃帝內經》說養(yǎng)生要“法于陰陽”,又說:“殊不知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偏為疾。萬物皆負陰抱陽而生,故孤陰不長,孤陽不成。”明代大醫(yī)學家張介賓在《類經附翼》中更明確地指出:“命之所系,惟陰與陽。不識陰陽,焉知醫(yī)理?!笨梢?,陰陽才是根本的“天時”,中醫(yī)養(yǎng)生的基礎也是建立在通過調和陰陽從而達到陰陽平衡的理論之上的。 為什么陰陽平衡這么重要呢?這還得從我們的傳統(tǒng)醫(yī)學談起?!肚f子》里有一句話,叫做:“《易》以道陰陽”,就是說《易經》它是談論陰陽的。我們的中醫(yī)學,可以說立法方藥,都是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而陰陽則根于《易經》,我們中醫(y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又發(fā)展了《易經》的陰陽,把《易經》的陰陽文化、陰陽哲理,運用到我們人的生理病理,運用到我們醫(yī)學里來。在這方面,它對《易經》的陰陽理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饵S帝內經》里有一句話,叫做“生之本于陰陽”,就是我們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于陰陽的。張介賓也說過一句話,他說,陰陽在《黃帝內經》已經很完備了,但是要了解它的變化無窮,我們還得要研究《易經》。他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把《黃帝內經》和《易經》不斷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生醫(yī)學的道理。其中,“陰陽平衡”原理就是最重要的道理。 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我覺得關鍵是注意三個方面的平衡: 首先,就是要注意寒熱的平衡。 為什么呢?寒傷陽,熱傷陰。舉個例子,你看,現(xiàn)在的不少男青年,雖說清秀白皙、文質彬彬,說起話來慢條斯理,可總是缺少了些什么,缺的就是“陽剛之氣”。白皙可能是寒氣較重造成的,聲音低、語速慢往往是中氣不足。前面也說到,我們許多女性,宮寒、經痛、經期異常等也多是寒氣所為。而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頭屑、粉刺……多是實熱(或虛熱)傷害陰血所致。你看,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當然就要影響到陰陽平衡,也就是要影響到健康了。 平衡寒熱,重點在防寒。如今影響“防寒”的關鍵是觀念,比如,為了外在形象,少穿衣已經成為少男少女們的摯愛,甚至上了一定年齡的女性對此依然情有獨鐘;貪食寒涼也是人們的普遍喜好,更有許多人辨不清虛實,錯把虛熱當真熱(如長痘痘本是虛熱,不是體質偏熱;皮膚干燥、頭皮瘙癢本是陰虛,也不是體質偏熱),總是喜食寒涼瓜果蔬菜,喜食冷飲,即使在冬季里也一樣;一年四季、室內室外,空調從不停下來,這也容易造成人體寒熱的失衡,使用空調也要注意節(jié)制。時下有一句廣告詞叫“怕上火,喝***(涼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害人的,因為“虛火”是不能喝涼茶的。 第二個就是要注意氣血的平衡。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濟生方》就這樣說過:“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夫人之一身,不外乎陰陽氣血,相與流通焉耳。如陰陽得其平,則疾不生;陰陽偏勝,則為痼冷積熱之患也?!?/span>《黃帝內經》也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有營養(yǎng)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平衡氣血就顯得尤為重要。你看,現(xiàn)在連有些小孩子走幾步路都氣喘吁吁,大人就更不要說了,為什么啊?氣虛啊!有些人,坐在那里好好的,忽然,心慌、氣短、胸悶起來,為什么???血虛?。∮绕涫怯行┡?,年紀輕輕,經期到來時,卻是色淡量少,這是血虛到了亮紅燈的地步了。 就氣和血的平衡而言,中醫(yī)養(yǎng)生一般采用氣血同補的方法,效果甚好。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從中醫(yī)角度說,補氣就是補血,補血就是補氣,人們口頭上所說的“滋陰壯陽”就是既補氣又補血。而最好的滋補氣血的方法則是食補,其次是藥補,這些內容可以結合后面的“飲食養(yǎng)生”、“藥物養(yǎng)生”來理解。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虛實平衡。 其實,寒熱、氣血都具有虛實的性質,比如,氣虛、血虛,實熱、虛熱。用陰陽消長的理論來分析,實以陰陽偏盛為主,虛以陰陽偏衰為主。比如,面紅、汗出、口渴、尿黃等,尤其是口渴,一定要喝水,而且要喝冷水,喝很多水,這就是實熱——實邪致熱(主要是陽邪亢盛耗傷陰液陰血);面紅(多為顴紅)、汗出(多為盜汗)、口舌干燥(但不想飲水,或飲少量溫水)等,也是熱,虛熱——虛邪致熱(主要是陰液陰血虛衰虧損)。因此,維持虛實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人到中年后,十人九虛,故而中年之后的人應該以補虛為主。虛主要是人的正氣不足,補虛就是提升人體正氣。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孩子,一息真陽在身,很少有虛衰者,長大后,由于學習、工作、生活等諸多因素影響,人漸漸虛弱了,各種問題也出現(xiàn)了。所以養(yǎng)生護養(yǎng)正氣,應該從年輕時候開始。萬萬不可年輕時用身體換金錢,等年長后用金錢換身體,到那時候是換不回來的。 總之,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通過氣血的平衡,通過虛實的平衡,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保養(yǎng)好了,我們就會健康一些。
2.順應四時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其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所以養(yǎng)生延年當然要“順四時而適寒暑”,《黃帝內經》就曾明確指出,“人與天地相應”,“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根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顯然是在暗示人們要順應天時變化,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養(yǎng)方法,從而健康快樂。 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此密切,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順應自然呢? 《黃帝內經》把一年四季概括為春溫、夏熱(暑)、秋涼(燥)、冬寒,并說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于生長之門”。“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成為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的經典語言。 什么叫“養(yǎng)陽”,什么叫“養(yǎng)陰”,你理解它的意思嗎?表面看起來,“養(yǎng)陽”、“養(yǎng)陰”的意思似乎很簡單。“養(yǎng)陽”不就是養(yǎng)陽氣、“養(yǎng)陰”不就是養(yǎng)陰氣嗎!古時鄭玄就說:“養(yǎng),猶治也。”治,理也。陽,指生長之氣(即少陽、太陽之氣);陰,指收藏之氣(即少陰、太陰之氣)。即春夏養(yǎng)生養(yǎng)長,秋冬養(yǎng)收養(yǎng)藏。高世栻《素問直解·卷一》注:“夫四時之太少陰陽者,乃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yǎng)陰,使太陰(此作少陰)之氣收,少陰(此作太陰)之氣藏?!瘪R蒔《注證發(fā)微》:春夏當順其生長之氣,以養(yǎng)陽氣;秋冬當順其收藏之氣,以養(yǎng)陰氣,“所以圣人于春夏而有養(yǎng)生養(yǎng)長之道者,養(yǎng)陽氣也;秋冬而有養(yǎng)收養(yǎng)藏之道者,養(yǎng)陰氣也”。從古人的意思看,“養(yǎng)陽”就是養(yǎng)陽氣,生長之氣(即少陽、太陽之氣);“養(yǎng)陰”就是養(yǎng)陰氣,收藏之氣(即少陰、太陰之氣)?,F(xiàn)在的很多養(yǎng)生學家也大都是這么說的。我覺得這種說法是不全面、不明了的。 試想:什么是陽氣、生長之氣(少陽、太陽之氣)?什么又是陰氣、收藏之氣(少陰、太陰之氣)呢? 我認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說的就是春養(yǎng)肝、夏養(yǎng)心、秋養(yǎng)肺、冬養(yǎng)腎,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墒亲怨乓詠?,無論醫(yī)家還是養(yǎng)生者不少人沒有完全弄懂這個意思?!饵S帝內經》在“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段話:“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jié)M;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保〒げㄔ啞端貑栕R》云:“以太陽、少陽例推之,……太陰、少陰疑是互誤”;據四時陰陽盛衰,亦當如此。)很多人沒有理解這段話的意思的原因,就是對此段話中的“太少陰陽”沒有理解,只是就字面解字,得出養(yǎng)陰陽生長收藏之氣的結論。實際上,《黃帝內經》的“太少陰陽”是有實指的?!端貑枴そ饏T真言論》說:“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皆為陽。”然《靈樞·陰陽系日月》中又說:“其于五臟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边@段話,清楚明白地指出了“太少陰陽”與肝心肺腎的對應關系。 根據藏象學說的五臟養(yǎng)生理論,“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準確理解應該是:春天養(yǎng)肝、夏天養(yǎng)心、長夏養(yǎng)脾、秋天養(yǎng)肺、冬天養(yǎng)腎。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博大精深,只有認真領會其實質,才能學以致用,促進健康。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或者說春天養(yǎng)肝、夏天養(yǎng)心、長夏養(yǎng)脾、秋天養(yǎng)肺、冬天養(yǎng)腎又如何落到實處呢?
春季養(yǎng)生:“春三月(注:正、二、三月),此謂發(fā)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yǎng)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span lang="EN-US"> 大家想一想,這段話是否是這樣的意思:春天到了,你看,春天多美啊,“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花紅柳綠、萬物復蘇、鶯歌燕舞、生機盎然,陽氣開始復蘇了,一天當中白天陽氣來得比冬天要早,夜晚卻來得要晚,所以我們要早一點起床,晚一點睡覺;早起后,一定要記得到庭院里面散散步,要把頭發(fā)披散開來(不要束住它,古人不論男女,都束著頭發(fā)),舒展舒展筋骨,適度運動有益于身體健康;春天是絕大多數動植物的生長繁殖季節(jié),農民知道播種、漁民也懂得放生,古人云“勸君莫打春來鳥,子在窩中盼母歸”,這時候我們就更要樂善好施,保持一種仁愛、慈悲的精神狀態(tài),順應春天萬物生發(fā)的特性,人就會樂觀開朗。這樣的養(yǎng)生,最有利于肝臟的護養(yǎng)。 春天,大地回暖,萬物復蘇,當然病毒細菌也一樣會復蘇的,所以,“春季多溫病”,即感冒(特別是流感)、病毒性腮腺炎、麻疹、風疹、水痘等等,都一起給人們找麻煩來了。特別要提醒的是,春天雖然陽氣升發(fā),然而,寒流總是時不時地要來打擾一下,再加上人們經歷了整個冬天的寒氣侵襲,身體機能有所下降,所以古人才會說“春捂秋凍”,告誡人們春天要多穿衣服,這也有利于提升陽氣,而抵御寒冷和疾患的根本,就在于升舉陽氣。由于肝主血,養(yǎng)肝的“生氣”,還在于生血氣,因為生血是肝的主要作用,養(yǎng)肝的生氣就要振奮肝的生機。為了更好地升陽扶正(提升陽氣、護養(yǎng)正氣)、護養(yǎng)肝氣、肝血,增強人體素質,我有以下幾條建議: 葛根泡茶(葛根分柴葛根和粉葛根,糖尿病患者一般用柴葛根):“千年人參”葛根是上帝賜給您好運的“幸運草”,立春后,早上或上午喝一杯,大增陽氣,如果用早餐時泡一杯葛根粉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桌邊養(yǎng)肝操:A.站或坐皆可,兩臂交叉,上臂壓下臂,下臂用力挺上臂,拉伸兩肋間肌肉,時間2~3分鐘;B.完成上一個動作后,兩手抱脖子,向后仰,時間2~3分鐘; 飲食細節(jié):常吃時鮮瓜果、蔬菜,多喝雞湯,因為五禽中,雞應于肝,雞湯滋養(yǎng)肝血、肝氣最好; 避寒就溫,多曬太陽; 少熬夜,少勞累,舒肝順氣,避免抑郁,以保肝陰。 常聽說古來女子多“懷春”,也有說古來女子多“傷春”的,為何春天總能讓女子懷戀或傷心的呢?我想,這與春天生機勃發(fā)、萬物蘇醒不無關系,人的生理、情感也和萬事萬物一樣,同樣處于生發(fā)季節(jié),這不禁讓我想起西方的“情人節(jié)”, 我還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一些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時好好的,到了春天會莫名其妙地發(fā)作。我想,此病與春天一定有不解之緣。春天屬木,肝也屬木。木喜條達、舒展,肝也一樣,喜舒展不喜抑郁。而精神性疾病患者平時大多數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精神抑郁,雖然現(xiàn)在也不明確其發(fā)病機理,但此病與肝氣郁結有必然關系,所以,在傳統(tǒng)醫(yī)學里,疏肝成為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有這方面疾患的人,不妨試試上面的養(yǎng)生方法。
夏季養(yǎng)長:“夏三月(注:四、五、六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注:容色秀麗,神氣外現(xiàn)之象),使氣得泄(注:疏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夏天,陽氣最盛,萬物蕃秀,“蕃秀”就是指萬物繁榮秀麗,也就是說陽氣更加旺盛了。天地之氣開始上下交合,萬物開花結果。夏天是炎熱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這個季節(jié),白天時間最長,晚上時間更短,所以,人的養(yǎng)生也要與陽氣的變化相呼應,夏天就應比春天睡得還要晚一些,白天起得還要早一些,當然,中午最好還得睡一個午覺,以補充睡眠不足;這個時候,陽光最強烈,天氣最熱,也是人的陽氣升得最快的時候,千萬不要討厭夏天的太陽,不要討厭天熱,害怕陽光,夏天是比較熱,但老呆在空調房里,呆在那種人工營造出來的冷環(huán)境中,大量地吹著冷風,喝著冷飲,這種陰寒之氣就會傷害陽氣,把汗都悶回去,體內的濁氣發(fā)泄不出來,這樣毛病就出來了,反而對人體不好,最好還是使用比較自然的避暑方法,比如,可以到樹蔭下面、小河旁邊,在這種自然的環(huán)境下出點汗,對人體是有利的?!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夏天是辛苦的,所以,古人有一個詞叫“苦夏”, 意思是說夏天的時候很苦,苦的原因就是陽氣太盛,天氣太熱,天氣的炎熱使人容易激動、火氣大,故夏天人也最容易發(fā)火,雖然我們應該適量地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出來,使得體內的陽氣能夠向外宣通、發(fā)泄出來,而不是把心中的陽氣憋在身體之內,但是也不能太過分,如果過分的話,氣息就會泄掉,這時的養(yǎng)生就是適應自然而不是逆自然而行。 夏天生病,一般與暑熱有關,比如中暑、熱瀉,再就是與吹空調有關,寒氣閉在體內出不來,所以身體各處經常酸痛。大家一定要注意,萬不可過多使用空調,一定要讓身體出點汗,夏天出汗就是在排毒,還能夠起到減肥的作用。夏天屬火,心也屬火,心之志為喜,如果心氣不暢會導致心火過于亢奮,表現(xiàn)出一些過分的行為,如大喜或者大悲,都是太過的表現(xiàn)。情緒太過往往容易導致心臟病、腦卒中(中風)、高血壓等與心腦血管相關疾病的發(fā)作,嚴重的會危及生命,《范進中舉》這個故事就是大喜(過喜)傷心的最好說明。心本是人體最累的器官,人體所有器官所需的氣血,都要由心的工作才能推動,故一年四季都應養(yǎng)心,夏天尤其要著重養(yǎng)心,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夏季養(yǎng)心重在瀉除多余的心火,或補足心氣。 姜糖水:雞蛋大小的生姜剁碎,加2杯水煮10分鐘,放紅糖即成,暖胃腸、散寒氣,治腹瀉時可加 葡萄膏:葡萄5斤,水泡1-2小時,晾干,戴上無菌手套將葡萄抓碎,去皮、核,放鍋里熬到很稠時倒進杯子里,將蜂蜜 藥膏貼:用醫(yī)用的凡士林調 桌邊養(yǎng)心操:坐椅上,用力向一側傾斜身體,好像一側有一排山壓過來,左右交替10次,然后站起來,一手按臀部,一手用力向上托,左右交替10次; 要注意休息、減少勞累,睡眠要充足; 夏季瓜果、蔬菜豐富,要常吃時鮮瓜果、蔬菜。 另外,古人稱夏秋之際(時間跨度約為公歷七月底~九月初,相當于學生放暑假的時間)為長夏,并說長夏多濕氣,濕氣重濁,比較容易傷脾,脾傷后常出現(xiàn)腹脹、消化不良等,且濕氣進入人體后,有很多人還會積聚到腳上,所以,濕疹、腳氣此時的發(fā)病率最高。此時,備一份自制的“藿香正氣水”(藿香分廣藿香和土藿香,前者效果更好。買
秋季養(yǎng)收:“秋三月(注:七、八、九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yǎng)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鼻锾欤f物平定,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肅殺之氣降臨,萬物慢慢蕭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也應隨之收斂,以保持安定平靜;由于白天的時間漸漸變短,所以不能像春夏那樣晚睡,而是要早點睡,“與雞俱興”;秋天的溫度下降,是慢慢下降的,不像春天那樣乍暖還寒,溫度劇烈變化,人也要不斷地添加衣服,但是,由于秋天之后是寒冷的冬天,故加衣不宜太多,讓身體適應寒涼,這就是前面說的“春捂秋凍”的緣故。秋天涼、燥,“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 故燥邪易傷肺氣,尤其易傷肺陰,這個時候要特別注意養(yǎng)陰,養(yǎng)肺陰。 知母粥: 桌邊養(yǎng)肺操:雙手抱頭,先左右轉身,再前后俯仰,仰身深深吸氣,俯身長長吐氣,可補肺氣;雙手抱拳撞膻中(兩乳正中),像擴胸運動,坐、站皆可,鼻子吸氣時擴胸,嘴呼氣時收回雙臂,收的時候一手拳一手掌,呈抱拳狀,然后撞擊膻中穴,反復練習;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各種瓜果名目繁多,時鮮蔬菜也非常豐富,因此,要適當多食; 服養(yǎng)陰生津之品:如藕或藕粉(藕有養(yǎng)肺陰、通肺氣的雙重作用)、杏仁、百合、燕窩、銀耳、荸薺、秋梨、蜂蜜、香蕉、獼猴桃、秋菊花……或用麥冬、桔梗(或荷葉)、甘草適量泡水飲,川貝母粉膠囊,每天2次,每次 肺主氣,肺和呼吸的關系最大,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所以養(yǎng)肺還要學會呼吸。呼吸的原則:平衡陰陽,呼吸精氣。 胸式呼吸:胸式呼吸的目的是練習有氧呼吸,可以加強有氧代謝,方法,伸開雙臂,盡量擴張胸廓,然后大口吸氣,大口吐氣; 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也屬于深呼吸,是對胸式呼吸的輔助,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在沒有站立起來行走之前,也就是說在爬行階段,是以腹式呼吸為主,自從人類能站起來之后,胸式呼吸取而代之,腹式呼吸就退化了,方法,把氣深吸到腹部,鼓起小腹,最后引氣沉于下丹田(在臍下3寸),停頓幾秒鐘后,再把氣從鼻孔呼出; 閉氣呼吸:主要練肺活量,方法,把氣深吸人肺后,盡量閉氣,然后大喘氣,閉氣呼吸,古代養(yǎng)生家稱之為胎息功,就是閉氣后在意念的指引下,把氣從千千萬萬個皮膚腠竅(小毛孔)透出,就像胎兒呼吸一樣,目的在于打開皮膚氣孔,開放微循環(huán)。
冬季養(yǎng)藏:“冬三月(注:十、十一、十二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倍?,陽氣潛藏,陰氣最旺,寒氣凜冽,萬物生機閉藏,夜晚的時間是一年當中最長的了,人都應該早點睡,然后晚點起,但與秋天的早睡比較,則睡得更早,晚點起,等太陽出來就暖和了;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亦要順其閉藏之氣,內伏而不外露;冬天養(yǎng)生,重點是保暖、養(yǎng)腎氣,腎乃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喜暖怕冷,我們說要謹防寒氣襲人,主要就是防止寒氣傷害腎臟;人們常說的冬令進補,就是以補腎為主。 現(xiàn)在不少女性為了追求身段美、展示傲人的身材,不管冬天是否寒冷,總是喜歡少穿衣、穿短衣裙,真的很損害身體的,不僅損害自己,對未婚育者,還要損害下一代。據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女性之卵子(可理解為“先天生殖之精”)與生俱來,不可再造,出生時大約40萬個,到青春期約16-35萬個,但是女性一生排出的卵子不過約500個,其余的過了更年期后就慢慢消失了,其實,卵子的成熟與否可由身體狀況決定,身體寒涼,經常痛經或經期提前與推后,都將影響自身生理功能,切記!男性也一樣,其“先天生殖之精”雖然不是不可再生的,但也經不起寒冷的沖擊。過于經受寒冷,容易使人早衰。所以古人說“養(yǎng)藏”,就是要把自己藏起來,免受寒冷之苦。 牛膝泡茶:每天2次,每次 首烏固精膏:何首烏+蜂蜜(比例為1:2.5即 桌邊補腎操:A.坐椅上,上身挺直,雙手十指交叉,抱住左(右)膝蓋,手往上使勁,膝蓋往下使勁,著力點在腰部,左右交替做10次;B.坐椅上,左手放右膝蓋下方,右手放后腦勺輕輕推頭往左扭,腰部挺直,左右交替各做10次;C. 提腎功,第一步,站立,兩腳與肩同寬,舌頭抵住上腭,挺胸,注意力集中到腰部,踮起腳尖的同時,兩手伸直,快速抬向頭頂后方,掌心向前,同時吸氣,第二步,兩手慢慢向前平伸,掌心向下,閉氣,第三步,兩手緩緩向下落,并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搓其余四指,同時呼氣; 常吃時鮮蔬菜,如豆類、栗子、核桃、紅薯等;羊肉火鍋+生白蘿卜,養(yǎng)陰又不上火,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郎中開藥方”就是這個道理; 靈芝、茯苓、蜂王漿、冬蟲夏草、燕窩等能夠補腎并增強免疫力,枸杞燉肉,山藥、何首烏片燉肉,桑椹子、龜、鱉、墨魚、黑棗、黑芝麻、黑豆、黑米等可養(yǎng)腎陰,核桃、熟地、人參等可固腎氣; 做到“三多”( 多穿衣服、多曬太陽、多吃溫補)、“三少”( 少出汗、少過度勞累包括過度運動、少吃寒涼)。 冬天太冷,不少人睡覺整晚上都睡不熱,另外,此時的人最易患腰痛、腿痛、膝關節(jié)炎、肩周炎之類的關節(jié)病,這都是腎陽虛衰的原因,還有人早上睡醒后結果手腳出汗,汗后手腳馬上就冰涼,這是腎陰虛衰的緣故。對待這些腎陰腎陽虛衰的人,普通西藥不僅作用不大,而且傷害肝腎。對此,建議每天晚上睡覺前用熱水泡腳,注意,每次不得少于15分鐘,要泡到身體微微發(fā)熱為止,如果是陽虛者,還可在熱水中加一點艾葉(艾葉要煮出汁,每周1次),睡覺時在身體痛處用熱水袋熱敷10分鐘左右,可緩解疼痛。而要完全治好關節(jié)疼痛,最好的辦法還是中醫(yī)的針灸,不僅效果好,而且沒有毒副作用(可參見后文“常見疾病與治療”)。
3.謹守生命節(jié)律
宋代有一首禪詩寫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边@首詩看上去是寫四季景色的,其實卻是借自然現(xiàn)象來類比人生各階段的心境。如果一個人心態(tài)平和,是非成敗全不放在心頭,那么這個人的一生將快樂無比。 “藏象學說”是傳統(tǒng)醫(yī)學的核心內涵之一,“藏象”就是運用哲學的思維,以自然現(xiàn)象來類比臟腑的功能,乃至于類比人體生命現(xiàn)象。一年五季(包括長夏),其規(guī)律是“生長化收藏”,人類生命規(guī)律也是這樣,“生長壯老已”。養(yǎng)生當然離不開這一生命節(jié)律。 人類生命節(jié)律也可稱之為壽命,通常是以年齡來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是否就是這樣劃分:少年兒童(生)、青年(長)、壯年(壯)、老(老年)、已(暮年,即高齡老人或臨近死亡階段)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是生命節(jié)律?現(xiàn)代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生物體內存在著生物鐘,它自動地調節(jié)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活動。人從誕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終結,他自身的體力、情緒和智力都存在著由強至弱、由弱至強的周期性起伏變化。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生物節(jié)律,或生命節(jié)律等。 其實,體力、情緒和智力"三節(jié)律"只是人體生物節(jié)律的一個部分,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們的古圣先賢就發(fā)現(xiàn)了人體一生的生命周期,即發(fā)現(xiàn)了人體一生五臟氣血的盛衰和腎氣盛衰、生命力、生殖力盛衰的周期?!饵S帝內經》這樣說道:“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fā)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fā)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fā)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fā)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堅,發(fā)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fā)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fā)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笨梢?,我們的古圣先賢們是分男女來劃分的:女子0~14歲為發(fā)育階段,14~35歲為壯盛階段,35~56歲為漸衰階段,56歲以后為衰老階段;男子0~16歲為發(fā)育階段,16~40歲為壯盛階段,40~64歲為漸衰階段,64歲以后為衰老階段。這種劃分是以腎藏精主生殖作為依據的(即從腎氣和“天癸”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 關于生命周期,《黃帝內經》還有一種觀點,就是以“十歲”為周期,這是從五臟六腑氣血的盛衰觀察出來的人的生命周期,“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跑)。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快步走)。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行走)。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如果從動作上看,人體從小到大再到老,表現(xiàn)出來的是“走"快趨"步"坐"臥”,即從跑到快步走,然后到普通的行走,直至喜歡坐,最后是臥,這整個過程就是人體機能慢慢衰老的過程。而50歲以后的衰落期,從五臟六腑功能衰落的順序上看,是按肝、心、脾、肺、腎順序衰落的。這個順序剛好是五行相生的順序。也就是說,“生我者”(母)已衰,“所生者”(子)接著就要衰敗了。 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節(jié)律,無論是從生殖功能的成熟與衰竭而劃分的女七男八節(jié)律,還是從氣血五臟盛衰的十年節(jié)律,都揭示了一個基本的規(guī)律,那就是人體生命規(guī)律都是漸漸成熟長盛又慢慢衰竭退化的。這不但是生命過程的寫照,還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博大精深的含義。我們的先祖?zhèn)冊缇桶l(fā)現(xiàn)地球上的事物都是從下往上長的,《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從下往上長的,《黃帝內經》說人五十歲以前的成長也是從下往上長的,氣血由下往上,而人體的衰落則又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逐漸衰落的。《論語》有一段話是記載孔子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73歲去世的。在孔子的一生中,基本上也是以十歲為人生的一個階段。其養(yǎng)生之道何其合符生命節(jié)律啊! 弄清楚了生命節(jié)律,那就來談談養(yǎng)生“節(jié)律”。 孔子有一個人生“三戒”很知名,他說的是,“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蹦晟贂r血氣還沒有長成,《黃帝內經》說二十歲血氣才開始充盛,三十歲才盛滿,所以要戒色;等到成年了,大約相當于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二十歲血氣開始充盛,五十歲肝氣開始衰?。?/span>不要爭強好勝,不要名啊利啊什么都去爭,不要動不動就發(fā)怒,因為發(fā)怒容易傷肝,肝是五臟之中最先衰退的器官,所以,壯年時候就要注意養(yǎng)肝,肝衰退得早,其它各臟就跟著提前衰退了。老年的時候,大概相當于快退休的年齡吧,“心氣始衰……血氣懈惰”,就是說血氣開始衰落,你看,這個時候的人最容易得什么?。啃哪X血管疾病,多與氣血有關,所以要戒貪得無厭,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養(yǎng)心、養(yǎng)氣血。 想想孔子的“三戒”, 看看現(xiàn)代人的所為,對照對照《黃帝內經》揭示的人體生命節(jié)律,你就會感覺到,古圣先賢們真的太有遠見了,你看他們說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今天,無論是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還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條件,比起過去來說,真的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早衰的人,與過去相比,恐怕也并沒有本質的變化吧! 從孔子的“三戒”,再聯(lián)系到《黃帝內經》所揭示的生命節(jié)律,我們就能知道,謹守生命節(jié)律養(yǎng)生,關鍵就是養(yǎng)好“氣血”,護好“天癸”。 “氣血”一詞容易理解明白,前面也說了很多,然而,“天癸”是什么呢?“天癸” 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有意思的東西,是《黃帝內經》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就字面而言,“天癸”的“天”,意思是先天的,天然的,“癸”在天干當中是最后一個,和前一個天干“壬”都是屬水的?!饵S帝內經》認為人體五臟中腎屬水,腎為先天之本,是生命的基礎?!疤旃铩本褪窍忍炷I水(精),是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種特殊物質,男女只有有了“天癸”這種東西才可以生孩子。女子二七“天癸”至,男子二八“天癸”至,也就是說,女子14歲,男子16歲,就具備生孩子的“天癸”了。此時,“太沖脈盛”,奇經八脈里面有一條經脈叫沖脈,太沖脈就叫沖脈,它是十二經脈之海,從少腹內起于腎下,進入胞中,女子的子宮,男子的精室,沿著大腿內側的根部,然后往上行,經過肚臍兩旁,上到胸部就發(fā)散開來,散開以后還繼續(xù)往上行,可以繞到嘴唇。沖脈上行到胸部時,女子乳房開始隆起,男子開始長胡子,第二性征就凸顯出來了。所以男女性征都跟太沖脈的盛衰有關系。女子“七七”49歲時,任脈開始虛弱了,太沖脈也衰微了,此時“天癸”沒有了,沒有"天癸"就不能懷孕生孩子,所以,女子到49歲時一般就是絕經期、更年期,就開始衰老了。男子“八八”64歲時,牙齒、頭發(fā)一般也都開始脫落,“天癸”就徹底盡了,也沒有了生殖能力。當然,如果一個人養(yǎng)生得法,雖然超過49歲(女子)或64歲(男子),形態(tài)衰落,但精氣神還在,“天癸”還沒有完全斷絕,照樣可以有生殖能力,尤其是男子。 是不是到了14歲或16歲就適合生孩子呢?不是,因為“天癸”雖至,但身體并未發(fā)育平衡。只有到女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男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也就是說,女子21歲,男子24歲,這時男女才發(fā)育到了較好的水平,結婚生子比較適中,這和我國的《婚姻法》規(guī)定女子20周歲結婚、男子22周歲結婚是非常吻合的。不過,如果從“女七男八”的生命節(jié)律看,也許男比女大7至15歲更有利于家庭和諧穩(wěn)定。 少兒期養(yǎng)生(“天癸至”以前,約為女子14歲前,男子16歲前): 這個時期正是小孩五臟六腑血氣不斷長成的時期,孩子的特點是好動,對什么都感興趣,作為后天之本的脾胃比較虛弱,正處于逐步成熟的發(fā)育當中,因此,主要的工作在父母親。 孩子從出生到漸成大人,身體變化極大,父母親關注的重點是吃、穿與運動。從飲食上看,從喂奶到細食再到粗食,不管過程如何變化,營養(yǎng)始終擺在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孩子提前進入青春期,可能與飲食中的物品多屬于化肥、飼料等種養(yǎng)、喂養(yǎng)(如反季節(jié)大棚蔬菜、牛奶、雞蛋、豬羊牛肉、魚等)出來有關,實際上,提前進入下一年齡段的人,自然也提前進入衰老年齡段。穿衣是另一個問題,小孩子陽氣足,不愿意多穿衣,還喜食生冷,千萬不要讓孩子過食寒涼,也不要讓孩子因不注意穿衣而使體質變得寒涼。小孩子人人好動——好活動,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就是“其氣在下,故好走”,這就要順其自然,如果一個小孩子不好動,才是父母要注意的問題。 青春期養(yǎng)生(“天癸至”到30歲左右): 這是人生中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是體格、體質、心理和智力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體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明顯發(fā)育,生殖系統(tǒng)逐漸成熟,其他臟腑功能亦逐漸成熟和健全。隨著生理方面的迅速發(fā)育,心理行為也出現(xiàn)了許多變化。這個時期的人精神飽滿,記憶力強,思想活躍,充滿幻想,追求異性,充滿了逆反心理,感情容易激動,處于人生之旅的十字路口,但也具有較大的可塑性。 首先是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品質和道德素養(yǎng)。從積極方面啟發(fā)他們的興趣與愛好,激發(fā)他們積極進取、刻苦奮斗的精神,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獨立自覺、堅強穩(wěn)定、直爽開朗、親切活潑的個性,同時還要培養(yǎng)經受挫折的能力。 其次要接受科學的性教育。這個時期的人性意識處于朦朧狀態(tài),情緒易于波動,自制力差,所以要加強性知識教育和性道德教育。充分了解兩性關系中的行為規(guī)范,破除性神秘感,正確處理友誼、戀愛、婚育的關系,最應該戒色。 青年人活潑,熱愛運動,所以要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和生活習慣。 壯年期養(yǎng)生(30歲左右~更年期女子約50歲,男子約60歲): 壯年是精力最充沛的時期,也是心理成熟階段,但隨著臟腑生理功能的變化,心理也有相應的變化。此時還是“多事之秋”,要承擔來自社會、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和重任,心理負擔沉重。所以這時養(yǎng)生保健至關重要。如果調理得當,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預防老年病。 一要善于調節(jié)精神,保持心態(tài)的平和,不要強求名利,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這個時期,是人生事業(yè)的關鍵時期,也是許多人積勞成疾、各種問題的多發(fā)時期,人們特別容易陷入抑郁、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這時候,就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戒之在斗”,不去爭強好勝,多與親人和朋友交流,保持暢達樂觀。 二要注意飲食調養(yǎng),護養(yǎng)脾腎,充養(yǎng)腎氣,節(jié)制房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必然要慢慢下降,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到了“天癸絕”的時候,無論男女,都將進入“更年期”。進入更年期的早晚,主要取決于二個因素,一是營養(yǎng),二是心理,有時候心理因素比營養(yǎng)因素更重要。 為了使自己的更年期推后,建議:第一,在整個的中年時期都要適當節(jié)制房事(所謂節(jié)制就是防止超過身體極限,使用藥物提升性能力),切不可“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凡事皆物極必反,年輕時不知節(jié)制,那么,身體就會過早的衰?。坏诙?,要保持穩(wěn)定樂觀的情緒,要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排除緊張恐懼、消極焦慮的心理和無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因為這時候最容易發(fā)生心理上的毛病,尤其是家庭問題,要坐下來溝通,切忌相互指責,你看,如今離婚的都是什么年齡的人,大多數是中年人,這時的心理因素對更年期的到來影響巨大;第三是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黑五類”是補腎的好東西,但關鍵還是平衡飲食,適當補偏;第四是注意運動鍛煉。 更年期疾病較多,一定要注意治療和調養(yǎng)。比如,女性更年期常發(fā)生月經紊亂,這個時期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的好發(fā)年齡,最好定期體檢,及早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 老年期養(yǎng)生(更年期以后) 更年期后便進入了人生的老年時期。這個時期,機體各部分的功能都普遍衰退,性功能也不斷衰退直到完全消失,此時即進入了后老年期。這時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頭發(fā)變白,出現(xiàn)老年斑,皮膚皺紋多,骨質疏松,冠狀動脈硬化,前列腺增生肥大等等。 老年養(yǎng)生要注意什么呢?孔子說:“戒之在得?!币簿褪遣灰诤跄愕玫搅硕嗌?,要戒貪得無厭,要控制欲望,注重護養(yǎng)氣血。為什么啊?老年人老在那兒,主要就是老在氣血虧虛不足,《黃帝內經》說:五十歲,肝氣始衰,六十歲,心氣始衰,七十歲,脾氣虛,八十歲,肺氣衰,九十歲,腎氣焦,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紅樓夢》開篇第一回有一首詩叫“好了歌”寫得好: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人年齡大了,在精神、心理上要知足常樂,怡情悅志,常聽人說“夕陽無限好,晚霞別樣紅”,如能在晚年寫字走棋、觀魚聽鳥、靜坐清談,都是很好的選擇;在飲食上,則應該以農家菜蔬、果品為主,注意清淡、多維(維生素、纖維素),少糖、少脂,必將有益于臟腑健康;在生活習慣上,享受陽光、趨暖避寒、早起早睡、小勞勿疲,病則早治、無病健體。無大喜無大悲,定能“度百歲而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