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秋強 | 壹心理專欄作家 前些日子,papi醬推出了視頻《你沒點心理疾病,怎么好意思出門》,視頻延續(xù)了她一貫幽默犀利的風格,調(diào)侃了生活中喜歡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種種現(xiàn)象。 “追劇的時候我“失眠”;上班的時候我“嗜睡”;該我發(fā)言了我“抑郁”;受到批評了我“躁狂”;并不是我借錢不還,是“健忘癥”在毀壞我的名譽!為什么我有收不完的網(wǎng)購包裹?是“物質(zhì)依賴”癥狀作祟!所以,像我這種很有病的人,你們除了忍著我、讓著我、寵著我、順著我,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在引發(fā)觀眾墻裂共鳴之外,視頻最后澄清的主題才是最重要的:“心理疾病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它不是一種潮流,它不是一種時尚,如果你真的有心理疾病的話,就去治”。 01 為什么人們喜歡 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簽? 看到Papi醬的視頻,很多人會心一笑,視頻里提到的現(xiàn)象在生活中確實挺常見。 “我有強迫癥”, “我有抑郁癥”, “我有社交恐懼癥”…… 為什么人們喜歡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簽呢?大致有以下的幾類原因: (1)對心理疾病不了解 很多人對相關心理疾病的定義及診斷標準并不了解,通過自己簡單粗暴的理解,就聲稱自己得了該心理疾病。 心情抑郁,就是“抑郁癥”(No!) 一個人獨處,就是“自閉癥”(No!) 重復做某件事,就是“強迫癥”(No!) “自從得了精神病,整個人都變得精神了呢”。 (圖片源自:papi視頻截圖) (2)自我保護 很多人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動機在于自我保護。 減肥減不了,平時愛吃甜食、油炸食品,零食宵夜少不了,就說自己得了“暴食癥” ,完全“控幾不住技己”。 起不了床,上班遲到,聲稱自己得了“嗜睡癥”,上輩子一定是“睡美人”,這輩子需要王子的吻才能把自己喚醒。 這種自我保護式的貼標簽,通常是為了達到推卸責任、逃避責罰、博取同情等效果,“我承認,都是心理疾病惹的禍”。 (圖片源自:papi視頻截圖) (3) 從眾效應 當周圍人都在自嘲式的貼心理疾病標簽時,這些標簽儼然成了一種潮流、時尚,于是在從眾效應的推動下,大家都爭先模仿。 “小A有強迫癥,每天不在朋友圈曬自拍會死; 小B有自閉癥,從來不參與集體活動; 小C精神分裂,對著領導發(fā)嗲賣萌,對著同事發(fā)飆賣臭臉; 小D有選擇恐懼癥,被一群公子哥圍著團團轉(zhuǎn),卻始不知該選誰…… 我周圍的人個個病得不輕啊……可是萬一別人我覺得太正常了被針對被排擠怎么辦,對了,我有潔癖,這些人有病,我要遠離他們,免得自己也被傳染了”。 (圖片源自:papi視頻截圖) 02 為什么不建議 隨意地貼心理疾病的標簽? 我不建議大家隨意地貼心理疾病的標簽。在我看來,給自己貼心理疾病的標簽其實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主要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1)自欺欺人,逃避責任 當一個人習慣性地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時,“貼標簽”往往成為其自欺欺人、逃避責任的一種方式。 做選擇的時候,優(yōu)柔寡斷,美曰自己得了“選擇恐懼癥”,讓別人來替自己做選擇,最后別人替自己做的選擇自己不滿意時,就埋怨是別人的問題。 做事拖延,就給自己貼上“懶癌晚期”的標簽,反正也沒藥可治了,那就這樣吧,繼續(xù)玩王者榮耀去咯! “我有病我有理,你們都要遷就我”! 本來應該去面對的困難與挑戰(zhàn),通過自我麻痹式的貼標簽,逃避了本該屬于自己的責任,一切都歸根于不可抗拒的因素,如此一來,自己不僅得不到成長與提升,而且還容易失去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2)以訛傳訛,誤人誤己 很多人張口閉口就說自己有“抑郁癥”,認為抑郁癥逛個街、看個電影就好了。 如果這種錯誤的認識被廣泛傳播,大家也逐漸形成了對心理疾病錯誤的刻板印象。 有一天,當你自己真的患上抑郁癥時,向他人傾訴時,其他人可能一邊指責你“你不要老是想不開”,“你就是想太多”,一邊每天拉你看5部電影,逛10次街。 心理疾病的標簽大多傳遞著錯誤的信息,使用的人越多,更容易以訛傳訛,不僅達不到科普心理疾病的效果,反倒容易造成很多誤解,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及時的幫助。 好吧,自己感受下。 (3)娛樂至死,傷害弱者 真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本來可能就痛苦不已。當嚴肅的心理疾病,成為調(diào)侃自我和他人的工具時,標簽化不僅讓他們得不到應有的理解和關心,更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咨詢中,我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在社交方面存在著障礙的大學生來訪者,他覺得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癥”,想與他人交流,卻不知如何開口,于是選擇獨來獨往,同時內(nèi)心又特別敏感。 而偏偏他宿舍的朋友們聊天時,喜歡拿心理疾病作為標簽,相互調(diào)侃。 盡管他在一旁做著自己的事情,但是每次聽到舍友們在交流中,提到“社交恐懼癥”時,他就隱隱地覺得他們是在暗諷自己,更是加劇了自己不安、痛苦和焦慮。 沒有真正經(jīng)歷過心理疾病的人可能難以感同身受,而娛樂化隨意地貼標簽,更像是在傷口上撒鹽。 “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 03 如何區(qū)分真正的心理疾病和標簽? (圖片源自:papi視頻截圖) (1)嚴肅科普,那些常常被我們誤解的心理疾病 抑郁癥 【誤解】 心情不好就是抑郁癥,不要想太多,逛個街看個電影什么的就好了。 【嚴肅科普】 最新的學名為“抑郁發(fā)作”,連續(xù)2周以上出現(xiàn)情緒低落,興趣減退,伴隨思維緩慢、動作減少或遲緩、失眠、反復地想到自殺等癥狀。 貪食癥 【誤解】 每天不停地吃吃吃…… 【嚴肅科普】 又稱“神經(jīng)性貪食”,暴飲暴食,每周至少發(fā)作2次,且持續(xù)至少3個月,存在擔心發(fā)胖的恐懼心理,常采用引吐、導瀉、增加運動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發(fā)胖。 厭食癥 【誤解】 沒食欲,吃不下。 【嚴肅科普】 又稱“神經(jīng)性厭食”,至少3個月,存在擔心發(fā)胖的恐懼心理,自愿禁食、引吐、服用瀉藥等藥物、體育鍛煉等方法過度追求減輕體重,甚至在明顯消瘦的情況下還認為自己太胖,導致較長時期食欲減退或消失,明顯的體重減輕比正常平均體重減輕15%以上。 自閉癥 【誤解】 封閉自己,不愛活動。 【嚴肅科普】 “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中的一種,在發(fā)育早期(3歲以前)就一定有顯示,主要表現(xiàn)為兩大類核心癥狀,即:社會溝通和社會交往的缺陷;局限的、重復的行為、興趣或活動。這些癥狀帶來了在社交、職業(yè)等方面的顯著障礙。 社交恐懼癥 【誤解】 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不擅長與人打交道。 【嚴肅科普】 病情至少1個月以上,同時符合4個特征:對某些客體或處境有強烈的恐懼,恐懼的程度與實際危險不相稱;發(fā)作時有焦慮和自主神經(jīng)紊亂的癥狀;出現(xiàn)反復或持續(xù)的回避行為;明知恐懼是過分的、不合理的、不必要的,但仍無法控制。導致個人痛苦及社會功能損害。 (2)心理疾病的標簽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而真正的心理疾病都有嚴格的診斷標準,在我國,心理疾病必須由醫(yī)療機構中的心理治療師或精神科醫(yī)生才有資格進行診斷。 懷疑有相應的心理疾病時,可對照權威的診斷標準進行初步的自我評估,更可靠的方式是求助于醫(yī)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
“心理疾病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它不是一種潮流,它不是一種時尚,如果你真的有心理疾病的話,就去治”。 (3)去掉心理疾病的標簽,勇敢地做自己 給自己貼上心理疾病的標簽,也許讓自己顯得更幽默、逼格滿滿,通過這樣“自黑”以逃避責任,獲取他人的同情……不管是出自何種動機,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撕掉心理疾病的標簽。
我就是喜歡發(fā)自拍,記錄自己的青春和美麗,才不是什么“強迫癥”; 我就是喜歡吃吃吃,能吃是福,媽媽說女人胖點才有福氣,才不是什么“暴食癥”; 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獨處,一個人想干嘛就干嘛,自由瀟灑,才不是什么“自閉癥”。 去掉心理疾病的標簽,我可以更輕松地前行。 我很好,我沒病。也許我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不足,但是我可以勇敢地做自己。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作者:鄭秋強 | 壹心理專欄作者,暖男心理咨詢師,一枚有意思的文藝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