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你覺得是常識,但大部分人好像并不知道的事? 日??倳牭缴磉叺娜税雵烂C半開玩笑地說:“其實我得了抑郁癥?!?、“我這人吧,特別強迫?!?或是“ TA 這人啊,特別分裂 ?!?/p> “強迫”“分裂”這樣的詞最初來源于對心理疾病的描述。 而事實上,真正意義上的心理疾病并不是大家口中所說的那么簡單。 人們對精神心理障礙的誤解 從大家常聽到的抑郁癥、強迫癥、焦慮癥說起吧: 抑郁癥——典型誤讀:就是脆弱,不堪一擊,不夠堅強。 “這年頭,哪個不抑郁嘛?不要發(fā)牢騷了,打起精神來哦……” “堅強點嘛,又沒好大的事,那個XX還得了癌癥,人家也沒有像你……” 這怕是很多抑郁癥患者都聽過的“勸解”,其實真的離理解他們還很遠。 他們中很多人都清楚自己得了病,但周圍可能沒有人覺得是病,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想太多、矯情、脆弱、不堪一擊…… 為了讓自己的抑郁、負面、笨拙不被發(fā)現(xiàn),不加重,不影響他人。 許多抑郁癥患者努力把自己包裹起來、躲起來、不說話、不去想、不哭泣,內心深處一直在讓自己堅強、堅強、再堅強,忍了又忍。 患抑郁癥的人就像被卷入了抑郁黑洞的附近。 其實他們一直在努力、勇敢地不放棄自己。如果真的放棄,那也是不由自己的。 抑郁癥是一種疾病,一種失去活力,失去了正確感知快樂、高興、興奮、悲傷和痛苦這些能力的疾病。 這跟堅不堅強、脆不脆弱沒有任何關系。 強迫癥——典型誤讀:強迫癥好玩,我也有啊。 強迫癥曾被一度調侃,用它開玩笑似乎總是特別有意思。 有的人會這樣自嘲:“我經(jīng)常把指甲啃得很短,否則不爽。 我不清理手機內存就會不爽, 我的桌子要是不整齊我就不爽,我的書頁折了個角我就受不了,真有趣,我一定是強迫癥。” 強迫癥就像一個有趣的自我介紹,給自己添了那么一點小個性,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在強迫癥患者找人傾訴時,得到的回答可能是“我從小就有強迫癥,哈哈,好巧啊,你也有強迫癥啊?這種事情不用在意啦?!?/p> 這種時候,強迫癥患者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因為這個被調侃、被當作玩笑的“強迫癥”,和那個將他折磨得生不如死的“強迫癥”完全不同。 用輕松的語氣談起強迫癥本身就是一種誤讀。所以真正的強迫癥到底是什么呢?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中,強迫及相關障礙被單分一個單元。 其中包括強迫癥,軀體變形障礙,囤積障礙,拔毛癖(拔毛障礙),抓痕(皮膚搔抓)障礙等。 強迫癥是一種慢性、難治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是強迫思維及強迫行為,患者感覺非常痛苦卻無法擺脫。 這和調侃中提到的那些小小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完全不同,它們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 而且患者會在它們身上浪費大量的時間,每天至少在1小時以上。 不僅如此,它們會極大地妨礙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會妨礙了社會活動和與他人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 焦慮障礙——典型誤讀: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焦慮障礙是另外一個容易被人“小瞧”的障礙,生活無比匆忙的今天,大家的肩上都有一堆擔子,誰沒有焦慮過呢? 確實,正常焦慮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常見,它甚至對我們有些“用處”。 比如說,明天要考試,今天感到的焦慮就可以幫我們更努力地準備。 所以說,正常的焦慮是一種有用的情緒,它是是一種情感表現(xiàn),當人們面對潛在的或真實的危險或威脅時,都會產(chǎn)生的情感反應。 這些焦慮往往因一定原因引起(考試、就業(yè)等),一般是可以理解的、適度的。 但是,一旦談起焦慮障礙,我們可能就不能對它這么輕視了。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比如說自閉癥,根本就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來往”這么簡單,也不是什么“天才病”,而是很嚴重的一種先天性障礙。 自閉癥患者及其家人都背負著社會的許多不理解。 無論是曾被附上“哲學及藝術”特質的抑郁癥,還是被當做“天才病”的自閉癥。 我們都應該揭開它們浮華的薄紗,了解其患病的真正根源,對疾病保持理性科學的認知。 最后的話: 人類與抑郁癥、強迫焦慮癥的斗爭仍在繼續(xù)。 如今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還處于癥狀學診斷階段,在未來,實現(xiàn)病因學診斷非常重要且有必要。 只有精準化精神醫(yī)學和精準化心理干預時代的到來,患者才能從根源上得到高效化的治療,人類面對精神心理障礙時才更有把握獲得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