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培生 理中湯(丸)為《傷寒論》太陰病主方,霍亂及瘥后諸病用之,《金匱》治胸痹亦用之,為內(nèi)婦兒科常用要方。 故今追本溯源,推論尋理,羅列《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有關(guān)理中湯丸之條文,將其主證、類似證、組方大意及加減諸法,逐一加以介紹。 一、 辨別主證、必須溯源推理 理中湯、丸一方,首載于《傷寒論》中,例如“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273條)此是太陰病提綱。 蓋太陰受病之臟,重點在脾。脾虛臟寒,寒濕不化,中焦不和,進而影響升降紊亂,陰陽失調(diào),遂使清陽當(dāng)升而反下陷,故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濁陰當(dāng)降而反上逆,故腹?jié)M而吐,食不下。 此時若誤認為實證而使用下法,則中焦更傷,脾陽益虛,濁陰壅塞,大氣不得運行,因而出現(xiàn)胸下結(jié)硬。 此為太陰病提綱,亦即太陰病證的一般狀況。 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dāng)溫之,宜服四逆輩”。(277條) 此繼太陰提綱之后,點出“自利不渴”是太陰病證的重點所在;脾虛臟寒是太陰病機的簡要概括;“當(dāng)溫之”是太陰正治之法;“宜服四逆輩”當(dāng)包括理中、四逆湯等一類方劑,蓋太陰病主方實為理中湯丸,征以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條) 霍亂吐利,病因寒多,是病之重點在中陽氣虛,陰寒邪盛,中焦不和,清濁相混,故上為吐逆,下見瀉利,而呈現(xiàn)揮霍撩亂之急劇病況。 所云“寒多不用水”,亦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之機理略同。故用理中丸以溫中復(fù)陽散寒燥濕為治。 理中丸本人參、白術(shù)、干姜、炙草四味,服法取三四夜二服。蓋因吐利急劇,恐藥氣與病氣相拒而不能納,故取頻服之意。 所說“然不及湯”,自是針對霍亂或傷寒等急證而言。以倉碎之間,湯劑一時未易置備,故有有此權(quán)宜之法。 若“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dāng)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條)則溫中攝涎,益陽補虛,法以緩圖為宜,又當(dāng)當(dāng)用丸劑而不宜用湯矣。 理中湯一名人參湯,《金匱》謂“胸痹心中氣痞氣,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亦主之”。(《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蓋胸痹一證,有虛有實,或虛實挾雜,此則當(dāng)屬虛證一類。 病由陽衰中寒,濁陰壅塞,清陽失運,陰寒沖激于上,結(jié)氣凝塞于中,故發(fā)胸痹。 此與太陰提綱“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之機理略同,亦與桂枝人參湯證之“心下痞硬”近似。 雖無下利,仍可用理中湯以溫中復(fù)陽,散寒燥濕,使陽氣振奮,結(jié)氣得散,而胸痹可愈。 此與太陰病相比較,又屬異病同治之法。 二、審疑似證、須與陰陽鑒別 太陰提綱,以誤下為治禁。因陽明實熱證則宜下,太陰虛寒,則不可下也。 太陰病證,以不渴為重點標(biāo)志,因陽明熱證,熱能耗津傷液,故口渴;太陰虛寒,陽虛濕盛,因而口不渴也。 然太陰陽明,病位同主大腹,其主證如腹?jié)M、腹痛、吐逆等,二者皆可出現(xiàn),故證情最多混淆,必須提出鑒別。 太陰腹?jié)M,病屬中虛臟寒,故“腹?jié)M時減,復(fù)如故”;陽明腹?jié)M,病屬腑熱結(jié)實,故“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也就是說,茍不用通下之法,使燥實得下,則腹?jié)M減輕程度很少。 太陰吐逆,因脾虛中寒,運化不及,故腹?jié)M而吐,其勢較緩(霍亂病吐利,例外);陽明嘔吐,因熱勢沖激,逆而上行,多呈食已即吐之狀,是其病勢較為急迫。 太陰中虛,使脾之轉(zhuǎn)輸運化功能不健,故食不下;陽明腑實,腸道燥屎結(jié)硬,則不能食。 太陰虛寒,為腹?jié)M時痛,陽明腑實,則腹?jié)M硬痛,茍不用下法,則腹痛難以緩解。 太陰病以“自利益甚”為病之重點;陽明病重點為大便硬,但太陰有陰結(jié)而大便硬者;陽明亦熱有利或?qū)贌峤Y(jié)旁流而呈大便硬稀少之狀者。 然太陰虛寒,脈多緩弱無力,舌苔白而或膩,腹部清冷,喜暖畏寒,面色既白,神情倦怠,小便清白,大便稀塘,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陽明實熱,則脈多滑數(shù)或沉實有力,舌苔黃燥而干,面色熱赤,腹部灼熱,小便短赤,大便結(jié)硬,如屬熱利,則大便臭穢,或呈里急后重之狀,并有口干燥,思冷飲等,以此為別。 三、銓明方義,掌握加減大法 理中湯丸,方用人參扶補脾肺而益氣,白術(shù)培土和中而燥濕,炙甘草益氣和中而調(diào)和諸藥。 中焦陽氣不振者,得此而能振奮之,健運之;干姜辛熱,為溫暖中宮之主藥,中焦脾虛臟寒者,得此而能溫煦之,消除之。且干姜與參術(shù)炙草等藥同用,深得甘辛化陽甘溫益氣之妙。 陽氣振奮,陰寒消除,則中焦安和,健運恢復(fù)。于是清陽自得而上升,使胸部痛滿可和,瀉利自愈;濁陰自得而下降,則胸部痞結(jié)自開,吐逆可止。 此即“理中者,理中焦”之義也。 本方服法: “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自是借助谷氣,鼓舞胃氣,以收到溫暖中宮消除臟寒之效;與桂枝湯啜粥取微汗,借助谷氣,宣發(fā)胃氣,使病邪得以外透于肌腠者,自有不同。 在太陰病主證下,因證有兼挾,故方有加減。 “若臍上筑者,去術(shù),加桂”,因臍上筑,有動氣,當(dāng)屬奔豚氣一類,中虛腎寒,寒氣沖逆,故去白術(shù)之壅補,而加桂(肉桂較好)以溫腎散寒,平?jīng)_降逆。 “吐多者,去術(shù),加生姜”,因白術(shù)升補脾氣,有助于上逆之勢,故去之。生姜能宣胃和中,降逆氣,止嘔吐,故用之。 “下多者,還用術(shù)”。下多當(dāng)是脾虛臟寒,中氣下陷,故還用術(shù)以健脾和中,升陽燥濕。 “悸者,加茯苓”。悸,當(dāng)是土虛而不制水,水氣凌心之象,故加茯苓以淡滲利水,寧心止悸。 “渴欲得水者,加術(shù)”。當(dāng)是寒飲停蓄于中,脾氣不能散精所致,與津傷燥渴不同,故重加白術(shù)以健脾復(fù)陽,燥濕去飲。 “腹中痛加人參”。此是中虛臟寒脾絡(luò)不和之虛寒腹痛,痛必喜溫喜按,與實證腹痛顯然不同,故重用人參以補中益氣而緩和腹痛。 “寒者,加干姜”。當(dāng)是臟寒太甚,故重用干姜以溫暖中焦,消除臟寒,即可止瀉利,又可治嘔吐。 “腹?jié)M者,去術(shù),加附子”,腹?jié)M本太陰主證,此證腹?jié)M而甚,多伴見惡寒蜷臥,四肢厥逆,或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 其病機不僅中陽不足,脾虛臟寒;并且下焦腎命之陽衰疲,火不燠土,《內(nèi)經(jīng)》“臟寒生滿病”,實為本病之真實寫照。故去白術(shù)之守補,加附子(即四逆加人參湯)以補火燠土,回陽救逆。 此與“下利腹脹滿,……先溫其里,……溫里,宜四逆湯”(372條)之機理略同,亦是太陰病“宜服四逆輩”之最好注腳。 四、結(jié)合實踐,重在隨證施治 愚在臨證中使用理中湯方時,常根據(jù)本病主治證候之特點,因證變法,隨證加減,做到靈活處治,收效較好??偟母爬s有下列幾項使用方法: (一)本證由于脾陽不足,失其健運,寒濕凝滯于中。故主證除腹?jié)M、腹痛、吐逆、瀉利外,通常易見脘腹部痞硬脹滿,氣結(jié)難消。 可于本方中加入砂仁、煨木香、制香附等理氣藥,使脾虛者得補而能健運,臟寒者得溫而能煦化,可以增強療效,從而促進病勢迅速緩解。 (二)本證屬太陰臟寒,陽虛陰盛。如胸脘氣滯,痞硬阻結(jié)太甚,可仿枳實理中湯、枳術(shù)丸方意,方中加入枳實或者枳殼,寬郁通痹。 如胸脅部脹甚,可參張石頑治中湯方意,加入青皮、橘皮以平肝理氣;如腹部脹滿太甚,濁氣塑滯,可加入厚樸、大腹皮、以利氣消滿。 (三)本證屬太陰虛寒,因脾不健運,往往容易兼見宿食積滯。如證兼噯氣食臭,瀉而不爽,方中可加山楂炭、炒麥芽、炒建曲、炒枳殼、雞內(nèi)金等治食導(dǎo)滯。 (四)有兼寒飲停蓄于中,嘔逆太甚,本方可合二陳方意,加入半夏、茯苓、橘皮、生姜等以止嘔降逆。 亦有陰寒盛于中,陽熱見于上,下見瀉利,上見煩躁吐逆,但脈來較緩,別無虛脫象征。本方可加入少量川連,姜連并用,辛開苦降,既有止嘔降逆之功,又具有熱藥反佐之妙。 (五)脾主濕惡濕,如病程頗久,水濕泛溢,兼見頭面或肢體帶腫,小便不利;是土不制水之象。方中可加入茯苓、防己、澤瀉、薏苡仁等滲濕利水之品。 (六)本證如兼表寒,惡寒發(fā)熱,身體疼痛,仲景成法可師,當(dāng)宗桂枝人參湯方意,方中加入桂枝以和表散寒。 若兼微熱胸痞,頭部如裹,方中亦可加入藿香葉、佩蘭葉、蘇葉之類,以輕宣在表之風(fēng)濕。 (七)本證如兼見惡寒倦臥,四肢厥冷,脈微,腹?jié)M較甚,或下利清谷,是脾腎陽微之象。 方中可加入熟附子或少量肉桂以回陽救逆即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方意。如腹?jié)M太甚,可去白術(shù)之壅補,說見前段。 (八)本證如兼蟲積,有吐蛔肢厥之象,方中可參入烏梅、川椒、川連等酸苦辛甘并用之法,兼以治蛔。 (九)本證瀉利日久,如出現(xiàn)下利膿血,顏色晦暗,是脾虛而不攝血之候??蓞⑻一揭?,方中加入赤石脂,干姜可易以炮姜溫中攝血。 (十)如素患心脾不足,心悸而煩;又患有太陰虛寒本證。則理中湯與小建中湯,可以合用。古方有二中湯,即是其例。 病例:李某某,男,35歲,初診 自訴:素有胃痛,每感或飲食稍有不調(diào),即引起發(fā)作。近因某夜初診飲食飯過多,即吐瀉胃痛。診脈弦緩,舌苔白。 患者面色萎黃,察其痛正當(dāng)胃脘下部,痛勢大發(fā)時必以熱水袋反復(fù)揉按,方可小解。 此證雖由食物觸發(fā),但因當(dāng)時嘔吐頻繁,宿物已大部分排出,瀉亦不甚,是證當(dāng)以治胃痛為主。 因與建中法,以和中止痛,調(diào)營理氣,進小建中湯加砂仁、佛手,三劑。 二診:前藥服后,痛勢已趨緩和。近反因食西瓜痛勢大作,再服前藥無效。并見大便瀉利日行五六次,小便短少,脈舌如前。 斷為中虛臟寒,寒氣凝塞;阻于胃脘則為胃痛,脾不健運則見瀉利。 宜用溫中和胃行氣散結(jié)以止痛之法。 與理中湯加高良姜、砂仁、制香附、煨廣木香等,三劑。 三診:痛勢減輕,瀉利已止,再以香砂六君子湯加佛手、炒二芽、炒枳殼等。調(diào)理而愈。 病例:程某某,女,10歲,初診 代訴:近值暑月,因食瓜果過多,又兼露宿感寒,遂患惡冷發(fā)燒吐瀉腹痛之候。經(jīng)服十滴藿香正氣散等成藥,發(fā)燒己退,吐瀉已止,惟腹部時痛,近兩天又連發(fā)腹痛幾至不可忍耐,并吐蛔一條,服驅(qū)蛔藥無效,請為診治。 愚視其面部有花斑,舌苔灰白,脈緩,惟腹痛甚時則脈甚數(shù)。 斷為中虛臟寒兼有蟲積之證。 當(dāng)用溫中安蛔法。 方用理中湯加烏梅、川椒、并加入少量川連,藥煎好后,頻服。 此藥服完二劑后,腹痛減輕,諸證皆退,越數(shù)日糞便中排出蛔蟲多條,而病全愈。 文摘自《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6第二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