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人、貢士、進士與連中三元(2009-06-17 17:23:16)舉人、貢士、進士與連中三元
武湖下畈小學(xué) 舉人、貢士、進士的名稱,我們一般理解為科舉時代學(xué)子應(yīng)考獲取的功名。這大致不錯,但嚴格地說,還不夠準確。那么它們到底有哪些涵義,和成語“連中三元”有何關(guān)系?我們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得從“科舉”談起。 所謂“科舉”,是“設(shè)科舉人”的簡化,也說成“設(shè)科取士”,是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這一制度濫觴于隋,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延續(xù)至清,前后經(jīng)歷了一千三百多年。隋煬帝雖昏庸暴虐,但他卻做了兩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好事:一是開鑿京杭大運河,二就是設(shè)“進士科”選拔優(yōu)秀人才,開創(chuàng)了科舉制度的先河。 舉人、貢士、進士三個名稱歷史悠久,在涵義上有一個從“廣”到“狹”、從“泛稱”到“專指”的流變過程。簡要介紹如下。 “舉人”一詞出自《左傳·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舉人之周也?!?這里的“舉人”是“舉薦人才”的意思,與今天的涵義相去甚遠。直到東漢初年,舉人才作為一種身份名稱出現(xiàn),指“被舉薦的人”,但還是屬泛稱。從明朝開始,它才專指鄉(xiāng)試合格者。這也是該詞的通用義。 “貢士”一詞出自《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贝笠馐钦f“諸侯每年都要向天子進獻方物,推薦人才,并由天子親自考核評定被推薦人的才能”。顯而易見,這里的“貢士”是一個詞組,其中的“貢”作“薦舉”解,“人”指“人才”,與“舉人”的初始義相近。到明清兩朝,貢士才專指“會試”登科者。 需補充說明的是,《禮記》中的“禮”指《儀禮》,屬五經(jīng)之一;“記”指記述或解釋《儀禮》的文字,相當于今天的筆記,所以《禮記》一書主要是解釋或闡發(fā)《儀禮》的要義。今存東漢碩儒鄭玄作注的《禮記》,說明該書成書時間不會晚于西漢。 “進士”這個名稱也很古老,其涵義經(jīng)歷了一個長期演變的過程?!抖Y記·王制》曰:“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边@里的“進士”是指由大司樂考核評定并舉薦給司馬的“造士”(優(yōu)秀人才),所以它最初的涵義是指可以進授爵祿的人。 到了隋代,進士又成為一種取士的科目——進士科。唐宋兩朝,沿襲隋制,進士雖屬常設(shè)考試科目,但已有向“專名”轉(zhuǎn)化的趨勢。武皇帝就曾舉行過一次“殿試”,并把高中者稱為進士。 進士科門檻極高。唐時流傳著一句諺語:“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明經(jīng)好考,三十歲考中就算年老;進士難考,五十歲考中就算年少。而且考中者僅只具備做官的資格,并不實授官職;要想真正踏入仕途,還必須經(jīng)過吏部的選拔考試。盡管如此,高中者也如一步登天,極其顯貴。獲得進士出身的人,既光宗耀祖,又名利雙收,還為自己踏入仕途鋪平了道路。到了明清兩代,“進士”才成為殿試高中者的專稱。 那么舉人、貢士、進士與成語“連中三元”有什么關(guān)系呢? 我們先來看《現(xiàn)漢》對連中三元的釋義:“①舊時指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接連考取解元、會元、狀元。②比喻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xù)得勝,或在一項比賽中連續(xù)三次取得成功?!贬屃x①是該成語的本義。而用解元、會元、狀元各指獲舉人、貢士、進士第一名的人,是明清時的事情,所以這個詞的形成不會早于明朝。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用例就是出自明末凌濛初的《二刻拍案驚奇》一書。釋義②是該成語的比喻義,也是新增義。我們雖無法考證其比喻義的用法始于何時,但可以肯定,自清以前沒有這種用法的書證。 其實,“連中三元”中的“連中”是“連續(xù)(接連)高中”的縮略語,而“三元”則特指“解元、會元、狀元”?!冬F(xiàn)漢》中新增了比喻義,謂考試或比賽中連續(xù)三次獲勝,甚至泛指連續(xù)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稱為“連中三元”。這樣釋詞,“連中”的“中”就沒有“高中”義,而是從“高中”義引申為“取得成功”?!叭币彩チ怂囟ǖ暮x,其中的“三”當“三次”解;“元”當“頭”解,引申為“第一名”了。 既然如此,我們要準確理解連中三元的涵義,就必須知道什么叫解元、會元和狀元。下面就以清朝科舉制度為例簡要談?wù)劇?/span> 清朝科舉基本沿襲明制,主要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個等級?!巴嚒币荒暌淮危?/span>具有童生資格的學(xué)子參加院試,考中者稱“秀才”。從鄉(xiāng)試試開始,才算真正意義的科舉考試,也與“連中三元”一詞有關(guān)了。 首先是“鄉(xiāng)試”。屬省一級考試,三年一次,在農(nóng)歷八月舉行,所以又稱“秋闈”。秀才方有資格應(yīng)考,考中者稱“舉人”。中學(xué)課本中的《范進中舉》便是寫的鄉(xiāng)試。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其次是“會試”。這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性考試,時間在鄉(xiāng)試后的次年春天,所以又稱“禮闈”或“春闈”。舉人方有資格應(yīng)考,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其三是“殿試”。這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所以又稱“廷試”。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考中者稱進士,進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僅三名,第一名稱為“狀元”。 由此可知,“連中三元”便是連續(xù)高中解元、會元、狀元者,這當然是難度極高的。據(jù)專家考證,科舉制度延續(xù)的一千多年間,獲“連中三元”殊榮的僅十人(不含武狀元)。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作為成語的“連中三元”,其詞義已不限于科舉而可廣泛使用,這是約定俗成使然,也是漢語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