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是封建科舉中的一個名詞,即解元、會元、狀元的合稱。 我國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終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前后經(jīng)歷一千三百余年。 整個科舉,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jīng)五個階段,其中縣試和府試系預(yù)選形式,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形式。鄉(xiāng)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會試是鄉(xiāng)試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殿試是由會試合格者參加,由皇帝主持,或任命大臣代理主持。這是科場上一種最高層次的考試,合格者稱為進(jìn)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所謂“三元及第”,指的是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在長達(dá)一千余年的科舉中,能夠摘下“三元”桂冠的,僅僅十三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如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庫、楊置、王若叟;金朝的孟宗獻(xiàn);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