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烏衣巷》大家都早已是耳熟能詳了吧。尤其是該詩后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則是寫盡了人世間的滄海桑田與貧富的更替巨變,也更成為人們世代傳唱的千古佳句…… 《烏衣巷》全詩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逼渲?,一句中的“朱雀橋”就位于今南京城朱雀門外的秦淮河上。此處須特別地強調一下二句中的“烏衣巷”。據(jù)《世說新語-雅量》云:“王公(即王導)曰:‘我與元規(guī)雖俱王臣,本懷布衣之好,若其欲來,吾角巾徑還烏衣,何所稍嚴?!?”而劉校標注引《丹陽記》曰:“烏衣之起,吳時烏衣營處所也。江左初立,瑯琊諸王所居?!边€有,《景定建康志》亦云:“烏衣巷在秦淮南。晉南渡,王、謝諸名族居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本C合以上之引述,可知這“烏衣巷”原是三國時吳國的烏衣營所在地,在今南京市東南的秦淮河之濱。因晉代中原戰(zhàn)亂,大批官吏、文士東渡;大名鼎鼎的王導、謝安兩大名門望族亦居住于此!故而,當時的人們則都稱王、謝兩大望族的子弟為“烏衣諸郎”;后世更以“王謝烏衣”來借指顯貴的門第或其子弟了。而其中三句中的“王謝”則正是指東晉之時,左右朝廷、聲名顯赫的王導、謝安兩大豪門望族。 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是一首懷古詩,憑吊的是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與其南岸之烏衣巷!此處昔日的繁華鼎盛,而今卻是野草叢生,荒涼殘照;如此的滄海桑田與人生多變,又怎能不令人感嘆萬千呢?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尤其施補華《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睋?jù)說這首詩還博得過白居易“掉頭苦吟,嘆賞良久。”之美談呢…… 最后必須重點說說王導與謝安兩人了。王導是東晉初年的宰相,權勢顯赫,威震朝野,當時民間就有“王與馬共天下”的歌謠;其中的“馬”就是指晉之帝姓司馬氏家族。另外成語“新亭對泣”,表示思念故國的意思,說的也是王導的故事。一次王導與那些北方逃難過江而建立東晉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飲宴。因當時北方領土淪陷在匈奴人劉曜之手,故而座中周侯豈頁發(fā)出了山河淪陷,“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之感嘆。聞后在座的賓客盡皆相視流淚,獨王導見此情景,愀然變色地說:“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王導的話慷憾激昂,批評了在座同僚消極悲觀的情緒。雖然只有這么簡短的幾句話,卻把王導為人鶴立雞群,見識不凡的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謝安,別名安石,他是晉孝武帝的丞相,人稱謝太傅,功勛卓著,曾一度辭官退隱浙江會稽東山。當時曾有社會上曾有“安石不出,將如蒼生何!”的呼聲,足見他的威望之高。因謝安其后復出主持了大局,故而后世也便以此有了“東山再起”的成語,表示免職以后再度掌權的意思。謝安復出主事期間,符堅揚言投鞭可使長江斷流,并率領大軍進駐淝水北岸,威逼東晉,朝野震恐。謝安時任征討大都督,他從容調度,終于大破符堅。此戰(zhàn)乃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役———“淝水之戰(zhàn)”!據(jù)說他侄兒謝玄從前線送回報捷書信,可是謝安得信后面上卻了無喜色,對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內室,終于壓不住內心喜悅,以致于鞋后跟過門檻時被折掉,他高興得竟然沒有察覺!謝安的此等鎮(zhèn)靜自若,儒雅風流,在歷史上一直傳為佳話…… 另外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這王導、謝安兩人還與書法大有淵源呢。兩人都是東晉的大書法家!其中王導就是王羲之叔父;至于謝安,他則是參加王羲之蘭亭集會的一員,平日與王羲之詩酒唱和,書法切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