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吃”是莆仙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和影響與莆田話一樣。天久王熗肉、煎粿、紅團、魚丸等享有盛譽,莆田有句口頭禪:“紅團,紅團,家人吃了年年團圓年年紅。” 莆仙地區(qū)風味小吃,品種繁多,頗具地方傳統(tǒng)特色,無論是本地人,或是到莆仙的中外游客,都為風味獨特的興化名菜和小吃所吸引。 莆仙的風味小吃,其質優(yōu)物美,色、香、味、形諸方面均極考究,尤注重于“味”。故莆田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諺。 豐富多彩的興化菜譜中,既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為特色,又以清鮮淡雅見長。各類菜皆講究題目、內容和含義。并滲入地方歷史、民俗、民情。有的風味食品,馳名全國,流芳海外。興化米粉風味小吃,具有很濃厚的民俗趣味。莆田飲食的風味獨好,鄉(xiāng)人不忍離去。 莆田小吃名錄:天久王熗肉、江口鹵面、西天尾扁食、興化米粉、千層糕、(又稱九層粿,早起粿) 、地瓜餅(番薯起) 、燜豆腐、蟶溜 、荔枝肉、煎包、拌面、豌豆餅、豆?jié){炒米粉、煎包、海蠣餅…… 說唱莆田美食 一座城市沒有它的特色小吃,沒有一種讓食客留戀的食物,感覺就像一座空城一樣,留不下一點回憶跟念想。莆田這座城市小吃的種類算不上非常的多,但是卻都是別具風味的。 莆田熗肉好吃!哪家最正宗? 豆?jié){炒很妙!去哪里吃? 插粉很有味道!應該去哪家店? …… 那么問題來了,莆田美食多,但是!莆田小吃到底哪家強?哪家最正宗? 下面就為那些愛莆田小吃的城友們小總一下,沒吃過的趕緊嘗試下,不過只能來莆田才能吃到正宗的呢! 天久王熗肉 熗肉是福建莆田民間特有一道特色傳統(tǒng)名肴。做法雖說簡單方便,但有不少奧妙藏在其中。如果不是得其真?zhèn)鳎龀鐾瑯拥钠焚|和味道很難的。要做好這道菜,可要拿出四樣功夫來。其一是選好肉料、其二是腌漬佳味、其三是沾糊淀粉、其四是掌握火候;而真正能做好這四道工序的人太少了。
一家百年老字號天久王熗肉。外在的一切都很簡陋,該省的錢多一分都不投資,把成本節(jié)約在食品上,用最新鮮的食材,加上自己獨特的祖?zhèn)骼鲜炙嚕米羁煽诘牡氐赖募亦l(xiāng)味和菜品及最優(yōu)惠的價格勾引著顧客。至于服務好不好,人們也沒辦法計較了,就這樣,愛來不來!好這一口的吃貨們吃過之后回味無窮、一再光顧,沒吃過的垂涎欲滴,心生憧憬。(注意了,每天飯點的時候都會排很長的隊伍,想吃的城友們要起早哦) 有人問天久王熗肉的創(chuàng)始人林志勇,近兩年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下行,餐飲業(yè)本身又競爭激烈,且盜版的又如此之多,為什么天久王熗肉店卻越做越紅火?林志勇很鄭重的說了兩個字:“正宗!”這正宗的意義可不是僅僅在于,其父親用的祖?zhèn)鞯呐淞霞笆炙囘@么簡單。更有多重的含義,比如,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品質”!就如同林志勇所說的,“只有把品質做好了,才會讓顧客認同。不管競爭多激烈,大浪淘沙怎么樣也淘不到你頭上來。 ”林志勇的母親每天凌晨3點多就會到加工廠里把關質量,幾十年來一直如此。母親跟著父親做了幾十年的熗肉,對各種材料的要求相當嚴格。母親非常自豪的說“這就是以前走街串賣熗肉,自家的總會比別人家生意好的原因!”比如說做熗肉不可缺少的“豆腐丸”,用的都是好材料。做熗肉、豆腐丸用的地瓜粉,也是到農村收購質量上乘的地瓜,再到自己的加工廠加工。精選質地柔嫩的豬肉,槌打后再切成片,再用祖?zhèn)鞯恼{料腌漬入味。把腌好的肉片放入翻滾的湯水中,再加入豆腐丸和蔬菜……每一道工序都為了“正宗”的口味,在做著地道的努力,如此的毅力與精神又如何是別人所學的來的?并且天久王熗肉敢承諾絕不使用味精!這是許多餐飲類商家無法做到的一點。 值得廣大天久王粉絲們欣喜的是,4月2號,天久王熗肉分店又有兩家“正宗”新店要開業(yè)了,在自家的門前吃正宗的天久王熗肉,真是莫大的福氣了! 福建經(jīng)濟頻道《今日八閩》走進莆田天久王熗肉 鹵面 莆田鹵面是福建莆田的一道傳統(tǒng)美食,更是莆田歷來款待親朋給好友,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鹵面之城”的美譽。莆田鹵面的關鍵在于面筋,打出來的面要韌性,下鍋后不易糊掉。熬高湯也是重要的程序,挑選豬骨頭里最好的骨段,熬出來的高湯白花花的,香噴噴的,配料上,瘦肉、香菇,蝦干,干貝,牡蠣,蟶、韭菜是必備的。放在文火中慢慢燉出來的,讓高湯和配料的味道滲透到面條里。
江口鹵面最初起源于江口名廚陳侯英,其最早在江口須街開一家叫雙龍香飯店,以獨特的鹵面烹調技藝而名揚江口、橋尾一帶。解放后,因江口地處福廈路交通要沖,水陸交通便利,外地人頻繁出入,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餐飲業(yè)也不斷發(fā)展,許多客商在雙龍香餐館吃過鹵面后,都贊不絕口,因它色香味俱全又物美價廉,一時間客如賓至、名揚遐邇。現(xiàn)在,隨著江口鹵面幾代師傅的傳承,許多江口乃至外地的廚師大體上能掌握這個烹飪技藝,江口鹵面的分店已遍及莆田各地,甚至省內外。但唯有江口當?shù)刂蟪龅柠u面和吳文兵掌握的鹵面功夫才可算最正宗的技藝。2010年,“江口吳氏鹵面”被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煎包 莆田煎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漢族名點,屬于閩菜系。以其皮薄餡美、多滋多味而出名。餡料用瘦肉丁、蝦仁米、香菇末、蘿卜絲、蔥花碎揉合而成,先用煎好的雞蛋薄片包裹核桃一般大的餡心,再用經(jīng)過發(fā)酵的面粉為皮,捏出菊花瓣形狀的封口,然后放入平鍋里熾熱的花生油上煎約10分鐘。出鍋時,小煎包略呈焦黃色,冒著吱吱熱氣,飄出陣陣清香,香脆可口,使人食欲大增。
如今,這種煎包店非常普遍,幾乎各個鬧市都有。在莆田,煎包店更是遍地開花。最出名的煎包店那必須屬城廂區(qū)十字街23號求生煎包店,有些城友為了買個煎包排隊1個小時的都有。要是你到莆田,有時間一定要去嘗嘗正宗的莆田煎包,色香味俱全。再來碗熱熱的扁食湯或瘦肉湯搭配,絕對好味。包菜搓碎煮熟、冬粉燙熟洗凈、五花肉切絲,將這些原料混在一起,加入調料腌制十分鐘;外皮使用面粉自然發(fā)酵,發(fā)酵時加入老面頭;包子包好后放入鍋中,使用中火煎,加入適量混有面粉的清水,水快燒干時往鍋中澆上花生油。 豆?jié){炒米粉 在莆田有句順口溜:“巴豆飽,筆恩道料炒;巴豆吆,筆恩特道料?!保ㄒ馑迹憾亲语枺追鄱?jié){炒;肚子餓,米粉燙豆?jié){。)說的是“豆?jié){炒”這份美食。豆?jié){炒兼有米香和豆香,卻沒有翻炒的油膩感,原本只作為點心或早餐,現(xiàn)在已成了許多人喜愛的主食。
口福和阿婆的豆?jié){炒一直是涵江小伙伴喜歡的味道,和莆田豆?jié){炒不太一樣,莆田的豆?jié){炒偏干??诟5南鄬駶櫼恍瑥纳珴删涂梢钥闯瞿欠N溫潤感,而且沒有加醬油,清清爽爽的口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拌泗粉,是莆田豆?jié){炒店很少能看到的特色,樣式和豆?jié){炒類似,只是把米粉換成了泗粉,口感更柔滑,配上蔥花煎蛋和花生米,簡單卻不失風味。熊貓一般會再滴幾滴。 熗粉 在莆田街頭,熗字隨處可見,不少小飯館門前都有斗大的招牌——熗粉。這是莆田的鄉(xiāng)土名菜,做法獨特。熗粉有460多年歷史,相傳明代嘉靖41年,莆田百姓正準備過年,倭寇突然來犯,大伙來不及做年夜飯,只得把備好的菜胡亂攪在一起,吃完就逃難了。此后,為紀念那段苦難歲月,春節(jié)前吃熗粉成為莆田的傳統(tǒng)習俗,大多選在農歷臘月廿四或大年三十的中午吃熗粉。莆田生意人還習慣在農歷二月二做“頭牙”那天吃熗粉,紀念宋代富商陳米牙。
說道熗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山里的熗粉,正宗的熗粉選料也是非??季康?,比如:采用什么樣的地瓜粉,米粉一定要手工制作的,同時輔料還有海蠣,豬血,香菇,豆腐,五花肉,蟶干之類。熗粉具有天然、營養(yǎng)的美食特色,它口感順滑,配料足,味道鮮美,具有特殊的海鮮風味。但是今天我介紹的這家熗粉他是仙游人做的,那味道只有吃過的人才知道,最關鍵這家店只有下午6點到晚上2點左右才開。一碗才4塊錢,配上獨特的油條,6塊錢就讓你吃一頓人間美味。(據(jù)說一個晚上就可以賣出五百碗) 煎粿 煎粿是福建莆田廣為流傳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閩南地區(qū)地道的賀年食品。煎粿香甜有彈性,非常有嚼頭。米薄如蟬翼,點點的花生微粒襯著碧綠的蔥花,緊緊地粘在米粿上面,味道香噴噴的。
莆田人民素來就有“沒吃煎粿等于沒上石室?guī)r”之說,可以說石室?guī)r寺的出名不僅是因為山中風景優(yōu)美空氣清新,也有部分是因為石室?guī)r的素菜聞名。石室?guī)r素菜館的煎粿跟我們平時吃到的煎粿是不一樣的,它不似普通的煎粿那么厚實。石室?guī)r的煎粿是薄如蟬翼的,薄薄的面皮有點透明,包裹著少許的南瓜、芝麻和芹菜。煎粿的邊緣煎得酥脆,中心部分卻是有點綿軟,帶著些許的咸味黏而不膩。 扁食 扁食工藝久負盛名,自有其傳承發(fā)展的歷史。據(jù)境內老者相傳,大約在三十至四十年代時,城西龍橋村有一小商販名叫阿照,其母子兩人最早在前街“元春”打銀店隔壁,開小吃店,專營扁食燙米粉,服務態(tài)度良好,且價廉物美,深受境內顧客贊賞。阿照善于吸取福、泉地區(qū)燕皮扁食的制作技藝優(yōu)點,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其清湯另加豬骨燉煮,并選用西洪村上等興化米粉燙軟后加調料蒜泥、醬、醋、蔥花等,使扁食米粉別具風味,清爽可口,固而遠近馳名,生意興旺。
西天尾扁食是莆田著名的招牌美食之一:以瘦肉制成的外皮,也就是莆田人俗稱的宴皮,包裹上精致豐富的餡料,制成一只只小而可口的宴皮扁食,再搭配特制美味的西天尾炸排骨,加進香蔥末、香菜等佐料,然后再依個人口味添加鹵豬大腸、鹵豬肝、鹵豬肺等點綴,餓得慌再點選泗粉或線面或米粉或面條作主食……就神奇地糅合成一碗令你口水直流、胃口大開的西天尾扁食了。 鍋邊糊 “拐傘”這是莆田話的發(fā)音,只有莆田人才知道其含義,其實就是鍋邊糊。福州話“鼎邊糊(又稱鍋邊糊),這是福建著名佳點,其發(fā)源點是福州,由于風味獨特又親民,逐漸向周邊地區(qū)傳播,一直流傳到臺灣地區(qū)。到了莆田,莆田人將其發(fā)揚光大,雖然配料不多,卻風味獨特,成為當?shù)氐奶厣〕灾弧?/p>
如果想要吃到地道的鍋邊糊,可以來這家店。雖說地方不是特別的高大上,可來的人照樣絡繹不絕??粗习迨炀毜膶⑾愎轿r米肉絲等配料倒入鐵鍋內熬成清湯,再將米漿繞貼鍋沿,半熟后鏟入湯中沸煮慢慢變成白條塊狀,再調以味精蔥花芹菜,一碗地道的鍋邊糊就做好了。湯色“白白的”,吃口鮮香、爽滑,還是以前的味道,很好吃。要是再配上一根油條,那更是絕配。 燜豆腐 莆田燜豆腐屬于閩菜系。莆田盛產制作豆腐的黃豆,特別是一種稱為“九月珠”的皮色鴨蛋綠的黃豆有名,其豆粒個大象花生,每逢秋天刮起九月風時,“九月珠”也就成熟了,曬干后成為加工豆腐的上等原料。鄉(xiāng)下人用“九月珠”加鹽鹵做的豆腐,細嫩好吃。豆腐營養(yǎng)豐富,莆田人愛吃燜豆腐,特別是那些離鄉(xiāng)游子,回鄉(xiāng)時對這道傳統(tǒng)名菜更是情有獨鐘。
地址不詳,但是又到處都存在。因為莆田的燜豆腐最好吃最正宗的就是在酒席上的第一道燜豆腐。特別是莆田鄉(xiāng)下村上的酒席,廚師都是當?shù)刈钣忻?。在鄉(xiāng)下要看一個廚師行不行,除了鹵面以外,燜豆腐也是非常關鍵。燜豆腐這道菜是家宴或酒席上的第一道主菜,鄉(xiāng)下過節(jié)辦酒席或者結婚時候,都必須上燜豆腐,因為它是酒席首道菜,又便于老人食用,慢慢地就成了晚輩孝敬長輩的一種方式,有了敬老之意。也有人說燜豆腐的來由還有說頭。以前人生活條件不好,好不容易辦次酒席,為了避免浪費,會把好多菜的邊角料包括豬油集中起來,加上雞蛋讓它成形,燜豆腐這道菜就誕生了。這幾乎是莆田人酒席必備的一個菜品,一般在第一道。燜豆腐這道菜存在的意義,也是為了讓大家不忘過去的苦難,不要浪費。 荔枝肉 莆田因盛產荔枝而別名“荔城”。莆田的風味小吃中的荔枝肉,則是把豬瘦肉切成荔枝大小,表皮用刀刻出功殼狀,拌以蛋黃等經(jīng)油炸之后,形似荔枝。再把荔枝肉混入備好的多味鹵料中煮至入味,裝盤時把鮮荔枝作為裝飾圍邊,送上餐桌,會讓人分不清是荔枝還是荔枝肉在誘你垂涎三尺。
塘頭荔枝肉,深藏在涵江塘頭村古厝里,從爺爺輩傳下來的老店,只營業(yè)中午,每天要排隊等!不用點菜,只要告訴幾個人就行,沒有打包外賣。全店只有:咸肉白米飯、荔枝肉、蘿卜豬腳湯、炒芥蘭、豆腐排骨湯!僅此而已,非常經(jīng)典。不要看環(huán)境簡陋,吃的人非常多。招牌的荔枝肉和肉飯讓你有種家的感覺,全部是用柴火灶煮的。也不貴,雙人的話大概五十左右,有荔枝肉,青菜炒蛋,豬腳或者排骨湯。四個人的話 一百一左右。很值得嘗一下。 魚丸 魚丸又稱“魚包肉”,用鰻魚、鯊魚或者淡水魚剁蓉,加甘薯粉(淀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制成的丸狀食物,富有沿海特色風味小吃之一。并且魚丸是福州、閩南、廣州、臺灣、江西撫州一帶經(jīng)常烹制的特色傳統(tǒng)名點,屬于粵菜或閩菜系。亦名“水丸”,古時稱“氽魚丸”。因為它味道鮮美,多吃不膩,可作點心配料,又可作湯,是沿海人們不可少的海味佳肴。雖然不算是莆田的特色小吃,但是莆田人自己特制的魚丸也是非常不錯,今天就推薦一家在莆田人中印象比較深刻的魚丸老店。
秋鳳魚丸是在莆田開了很久的一家老店了,生意一直火爆,在市內還開了幾家連鎖店,賣的是魚丸和線面,只是小店環(huán)境比較一般。白膩滾燙的魚丸,輕咬一口,又濃又香的湯汁就順著嘴流下去,那股嚼勁讓人有種說不出的舒服,面上的蔥花也飄得人沉醉,還有那韌勁十足,口感上佳的魚片總是讓人愛不釋口 魚飯 燜魚飯的來歷,據(jù)介紹,漁民出海打魚時,不方便攜帶其他食材,只有米和新鮮打撈的魚,為方便食用,才將魚和米放在一起煮食,發(fā)現(xiàn)既能填飽肚子,又美味營養(yǎng),便成了沿海百姓家家必做的食物。后來燜魚飯的做法不斷創(chuàng)新,便成了今天地道且鮮美的招牌菜??亢5钠翁锸凶怨疟懔鱾髦坏里埵场獱F魚飯,這是打魚人家最愛也最常吃的一種飯食。因其做法簡單、食之美味,而且營養(yǎng)豐富,而今,這道飯食也是莆田人日常生活的最愛之一,每逢重大節(jié)慶,都會擺上桌。
記得數(shù)年前,埭頭鎮(zhèn)石城村路旁有家海鮮飯店,以黃瓜魚飯出名,吸引遠近食客。外地的達官貴人遠道而來,就點黃瓜魚飯。作為“平原人”,我小時候吃溪河里的鯽魚、鯉魚、大頭鰱等魚,深知不小心被魚刺卡喉,是非常棘手而痛苦的事情,所以第一次吃到這個飯時,心存畏懼且詫異,魚有刺兒,卻能和飯混和在一起燜煮,成就一道好飯菜,確實是大膽而有創(chuàng)意的。黃瓜魚飯的做法,是先按煮干飯的通常做法,把普通米加些糯米及適量水,放進高壓鍋中,然后把事先油煎好的黃瓜魚切成數(shù)小段,加上泡軟、切碎的蟶干、干貝、蝦肉等一并放進高壓鍋,壓成干飯即可。經(jīng)過高壓鍋壓煮,黃瓜魚的香味打進米飯中,連飯也變成黃橙橙的,好看且可口。石城一“飯”之后,有“除卻巫山不是云”之感,以后雖偶爾也吃到黃瓜魚飯,不是稀啦啦的,就是缺少黃瓜魚香(有人說,那是因為采用養(yǎng)殖的黃瓜魚燜煮所致)。 燜飯 燜魚飯的來歷,據(jù)介紹,漁民出海打魚時,不方便攜帶其他食材,只有米和新鮮打撈的魚,為方便食用,才將魚和米放在一起煮食,發(fā)現(xiàn)既能填飽肚子,又美味營養(yǎng),便成了沿海百姓家家必做的食物。后來燜魚飯的做法不斷創(chuàng)新,便成了今天地道且鮮美的招牌菜。
在莆田類似湄洲紫菜燜飯的還有石城黃瓜魚飯,包菜飯,肉飯等這種燜飯,他們的燜飯原理都是一樣的,湄洲紫菜燜飯:用紫菜與米飯相拌,配上蟶干和海蠣干,無需添加多余的調味品,就別有一番滋味。紫菜燜飯是由莆田傳統(tǒng)月子飯改良而來的。以前在鄉(xiāng)下,孩子滿月時就要制作這種紫菜飯團,以示孩子健康成長。紫菜代表紫袍加身,寓意孩子長大之后加官進爵、紫袍加身。而且莆田的這種燜飯在外地也比較少,且只有在莆田才有吃這種燜飯的習慣。 泗粉 唐時興化東甲海堤初成,擋住滔滔海濤,始有莆田南北洋芻形。灘涂地鹽份多,一般農作物不易種活,惟有黃豆耐堿,興化大地多有收獲。莆仙先民對黃豆情有獨鐘,將其加工成各類美食,豆丸便是其中一種,江彩萍進宮后思家鄉(xiāng)風味小吃,其兄便譴人往長安專做莆仙小吃豆丸進貢,皇上嘗后贊不絕口。因而,在黃石江東東華一帶豆丸也稱貢丸。賜粉系皇宮小吃。類似黃土高原涼面,唐明皇嘗莆仙豆丸后,感其味鮮柔嫩,便將其宮中小點泗粉賜予梅妃父母品嘗,因莆仙盛產地瓜,淀粉甚多。各家必備。邑人將其制作泗粉原料給予改進,再佐以家鄉(xiāng)海鮮,便成今日之泗粉式索粉,黃涵一帶尤其是梅妃故里稱泗粉為賜粉。意為皇上賜賞之意。
小店坐落在少年宮對面巷子的最深處,一間小屋,外頭的屋檐下就算是露天廚房。泗粉進入口腔的時候,那種滑溜溜的感覺讓人覺得十分的舒坦,而且即使加了好些的材料,它本身的香味也沒有被掩蓋。小腸、豆腐丸都會比較容易出油,但是整份泗粉吃下來,你一點也不會覺得油膩,反而十分的清爽。 莆田其它美味小吃 最好吃的豆丸: ——紅柱子豆腐丸 最好吃的烤鰻: ——東源烤鰻 最好吃的白切肉: ——步行街阿胖鹵肉店 ——玉英鹵肉店 ——仙游田芩底的白蜜小吃 最好喝的奶茶: ——莆田學院宿舍區(qū)的果果屋 最好吃的刀削面: ——建設路川味小吃店 最好吃的瓦罐湯: ——涵江保尾前街 ——楓亭中學對面那家 ——仙游拱橋頭 ——蘭友街角頭彎 ——蓋尾供銷社邊上 ——楓亭蘭友生果市場對面 ——仙游大蜚山腳的狗肉店 ——仙游八二五 ——學園路龍脊山對面 ——建設路的第八日 ——梅園路東方紅、頂務巷 ——高樓東北餃子店 ——仙游嘉瑞餐廳
仙游風味小吃 1.仙游蓼花和麻筒:仙游縣生產蓼花與麻筒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清康熙年間,蓼花和麻筒就成為逢年過節(jié)、婚慶送禮的必備佳品。 2.壩下“餛飩”(俗稱扁食):用料考究,以精豬肉切碎為餡,拌以蝦仁、蔥米、味精、五香、胡椒、精鹽等。餡皮多用精粉打成,因而薄而透明。湯多用肉骨湯,且拌以蒜、油芝麻、蔥等香味佐料,吃來香味撲鼻,別有風味。
4.度尾“草粿”,又稱“清明龜”:每當清明季節(jié)麥田里盛長一種花黃、葉黃且葉面有絨毛的黃花曲草,采回洗凈、曬干、磨成粉,加上糯米粉,蒸成龜背形的草粿,香味濃郁,柔韌可口,是度尾、大濟一帶特有的曲粿。
10.嶺頭坪“鍋邊”:用米磨成漿,加上硼砂等原料,放在平鍋(一般用鐵皮盤)中蒸熟,越薄越好,食用時切成條狀,可以制成湯鍋邊和炒鍋邊,質優(yōu)價廉。
。
16.下徐“仁丹糕”:以糯米粉為原料,拌以白糖、精鹽、酸汁,蒸熟后壓平切成方形小粒,趁熱撒上白砂糖讓其附著,吃來甜、咸、酸味道齊全,適宜病人和老幼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