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學(xué)習(xí)筆記·盡心章句下·第二十四節(jié) (峻岫)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span lang="EN-US"> 孟子說:口舌對于昧道,眼睛對于顏色,耳朵對于聲音,鼻子對于嗅覺,四肢對于安逸,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運(yùn)決定,因此君子不稱它們?yōu)楸拘浴H蕫蹖τ诟缸?,大義對于君臣,禮儀規(guī)范對于賓主,知識對于賢能,圣人對于天道,也是命,這其中也有人的本性,但君子不稱它們是命運(yùn)。 對于人來說口舌當(dāng)然喜歡好的味道;眼睛當(dāng)然喜歡看好美景;耳朵也是一樣的,美妙的音樂人人都喜歡,刺耳的噪聲誰都不喜歡。鼻子是聞味道的,聞到好味道,心情舒暢,聞到不好的味道,心情煩躁。舒服不如倒著,四肢不勤,不用出汗,不會筋骨痛,多數(shù)人都喜歡,這些都是人性所決定的。“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則是命也?!?/span>[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人性對于人是相同的,吃好吃的,穿舒適的,聽好聽的,不勞而食,位高權(quán)重,前呼后擁,誰都不討厭,但是你的命好不好,有沒有那樣的福分,則是因人而異的,大不相同的。對于仁義、忠心、禮儀、智慧、天道等等,這些不在人性的范疇之內(nèi)。不吃飯就要餓死,不要仁義不會死,沒有忠心、智慧、天道都不會死,這些都是人賦予的,都是人類秩序的需要,人類進(jìn)步的需要,人類道德需要。“仁義禮智天道,在人則賦于命者,所稟有厚薄清濁,然而性善可學(xué)而盡,故不謂之命也。”[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孟子所說,是性與命的區(qū)別。“性”是本性、屬性、性質(zhì)?!懊笔恰疤烀?、“性命”、“生命”?!帮嬍衬信?,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禮記·禮運(yùn)》]性是必須用禮儀來節(jié)制的?!梆嚥粡拿突⑹?,暮不從野雀棲。”[《漢雜曲歌詞·猛虎行》]命則是必須順?biāo)斓?。你想吃好的、穿好的、看好的、聽好的,得有那個條件。你有了吃好的,穿好的,看好的,聽好的的條件,還必須有所節(jié)制,有所約束,要符合禮儀,符合規(guī)范,不違反法律。命運(yùn)是可以改變的,是這樣。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shí)際結(jié)合起來,加上毅力和犧牲精神,是能夠改變你的命運(yùn)的。 總之,性命相聯(lián)。聰明人把性和命結(jié)合起來,整天心情舒暢;不聰明的人,把性和命對立起來,不是自討苦吃,就是碰得頭破血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