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的產生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一支奇葩。它發(fā)展至今一直承擔著漢民族思維和交際最重要的書面符號的角色。作為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自源文字,它的產生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需要。并且在歷史長河的發(fā)展中順應時代的要求,更新?lián)Q代使其源遠流長。 關鍵詞:漢文字 起源 發(fā)展 文化 時代需求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只有有了成熟的評論家,光輝燦爛的文化典籍才能流傳下來。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早而且成批漢字是商代后期(約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它們離現在已經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從記錄漢語的情況來看,甲骨文和金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50年代在山東省莒縣發(fā)掘出來的陶器上發(fā)現了一些象形符號,它們屬于大漢口原始文化。不少人認為,它們很可能是原始漢字中使用的象形符號。如果這種意見屬實的話,那么,漢字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90年代初,在山東省鄒平縣苑城鄉(xiāng)丁公村發(fā)現了龍山文化時期的一塊陶片,上面刻有5行11字。專家們認為,可能是一種記事文字。如果這個結論能夠成立的話,我國成熟的漢字歷史又要比甲骨文提前八九百年,至少已經有4300年左右。① 而文字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關于它的起源有哪些說法呢? 在我國歷史上,早就對漢字起源問題有過種種傳聞推測,其中影響較大,流傳較廣的是結繩說、八卦說、倉頡造字說等。 在倉頡造字的傳說中(倉頡作書而天雨、栗鬼哭?!痘茨献印ぞ衿罚?。漢民族寄托了對漢字文化功能的禮贊和所感受到的心靈震懾。 而實質,文字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候才出現的。漢字的產生是一個“觀物取象”的結構化過程。 漢字的結構方式就是漢字造字的方式方法。漢字是怎么造的呢?它是勞動人民造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在社會里,倉頡不止一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的需要就要把語言記錄焉,以便流傳遠方,流傳后世。漢字的構造,自古就有所謂的“六書”說。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到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六種。 象形的方法是漢字最上的造字法。所謂象形,就是用線條畫出物體的形狀,人們一看就知指的是什么。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可以猜測:文字起源于圖畫。最初是整幅畫,這種畫雖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應該怎么樣理解取決于環(huán)境。例如畫在什么地方,畫給誰看等等。這種圖畫一般比較復雜。 圖畫發(fā)展為文字,就必須具備這樣一些特點:1、把整幅畫的拆散成個別的圖形,一個圖形跟語言里的一個詞相當。2、這些圖形必得作線性排列,按照語言里的語序。3、有抽象的意思,語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畫出來,得用拐彎抹角的方法來表示。 到了這個階段以后,為了便于書寫,圖形可以大大簡化(圖案化、線條化、筆畫化)絲毫不損害原來的意思。從漢字的形體變化的歷史來看,甲骨文是最富于象形的味道,小纂已不太象,隸書、楷書就更不用說了。從形狀上看,第二階段的零碎圖形和第一人階段的整幅畫相似,第三階段的筆畫化圖形和第二階段的象形圖形可以差別很大。但從本質上看,象形文字和表意畫有原則上的區(qū)別,而象形文字和后來的筆畫化的文字則純粹是字形上的變化,實質完全相等。② 如果上面所提到的屬實的話,我們可以了解到:漢字由繁入趨簡的演化,主要表現在從“隨體詰詘”的圖畫變成線條,再由線條變?yōu)榇植诘墓P畫。 三千多年來,漢字形體變化很大。就現在了解的情況來看,漢字形體的演變,大致經歷三大階段:1、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籀文發(fā)展為秦代的小篆;2、由秦代的小篆發(fā)展為漢代的隸書;3、由漢代的隸書發(fā)展為魏晉以后的草書、楷書和行書。漢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可統(tǒng)稱為古文字。從隸書到草書、楷書和行書可以統(tǒng)稱為今文字。③ 漢字的發(fā)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我們可以觀察到漢字的字數的不斷增多,是文字為適應語言和社會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造新字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的發(fā)展必須與時俱進,才不致于被淘汰。 在世界上還有很多語言是沒有文字的。而我們古老的國家在無數倉頡廣泛吸收,使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起獨立的漢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之所以能源遠流長,文字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有了文字的載體,我們看到異彩紛呈的文化典籍,了解到各個時代的國家的歷史發(fā)展,體會到不同文化的薰陶……很顯然,文字的起源與發(fā)展是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我們收以為豪的資本。 文字使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個嶄新的水平,猶如在人類的雙目之上又增加了一對眼睛,可以鑒往知來,觀照四方并修養(yǎng)睿智,使鬼魅無所遁身。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①《漢語知道新編》張志公、莊文中主編
06年8月北京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