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腎小球腎炎 婦女在妊娠期間,出現(xiàn)浮腫、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等癥者,大多為并發(fā)腎小球腎炎(以下簡稱腎炎)。 要臨床一般區(qū)分為妊娠合并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前者在成年人中罹患較少,發(fā)病于妊娠期間就更為罕見。后者在臨床雖然較為常見,但據(jù)現(xiàn)代醫(yī)案報道也僅占分娩總數(shù)的0.027%一o。1%。二者的發(fā)病原因均與非妊娠婦女相同。前者是由于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及其他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應,抗原抗體復合物在腎小球內(nèi)沉積,而腎臟的腎小球發(fā)生彌漫性炎癥病變,后者是由于原有急性腎炎時或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原發(fā)腎小球一綱的免疫性炎癥性疾病。 1827年,Richard Bright首次對腎小球腎炎的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所見作了描述,指出本病與猩紅熱、急性扁桃體炎有關。
由于細菌學的發(fā)展,發(fā)現(xiàn)扁桃體炎、咽炎、副鼻竇炎、感冒以及猩紅熱、風濕熱、皮膚感染等都能誘發(fā)腎炎。特別是對甲種溶血性鏈球菌與本病的密切關系,有了進一步認識。 1917年,Esherich與Schick又提出了腎小球腎炎是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性疾患。 1928年,日本學者Masugi探討了動物實驗性腎炎的免疫學機理。Kay等在20世紀40年代進一步提出抗原、抗體的免疫學問題。 近20年,對腎炎發(fā)病機理的認識不斷深化,多數(shù)學者認為,腎炎的發(fā)病,不僅通過免疫反應,而且還有其他介質(zhì)的作用。它的發(fā)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另外還有通過非免疫因素,如汞、青霉素等藥物所引發(fā)的腎臟病變。妊娠合并腎炎,多是在妊娠前就已有腎炎病史,妊娠時期,婦女免疫功能等內(nèi)環(huán)境失去穩(wěn)態(tài),往往使腎炎復發(fā)或加重,這在臨床應引起特別注意。 妊娠合并腎炎,從中醫(yī)學的理論上認識,概屬于水腫、妊娠腫脹(子腫)范疇??蓞⒄账[、妊娠腫脹病證進行辨證論治。 關于水腫證,歷代文獻論述頗多,并經(jīng)長期臨床實踐,不斷充實、完善。 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病名為“水”的記載。如《素問.平人氣象論》:“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 《靈樞.水脹》根據(jù)不同證候特點,分別名之曰:“風水”、 “石水”、“涌水”。后來《中藏經(jīng)》在此基礎上,將水腫分為lO種。東漢張仲景對本病的論述與命名更切合臨床而實用,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又按五臟的證候,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這一命名與分類的理論,對后世治療水腫的影響很大。 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根據(jù)臟腑學說,將水腫病分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腎水、膽水、大腸水、膀胱水、胃水、小腸水等“十水”。由于分類繁多,很難在臨床上準確掌握。因此,元代朱丹溪提出了陰水、陽水的分類方法,有利于在臨證中提綱挈領,執(zhí)簡馭繁。 因水腫一病,以證為名,若妊娠期合并水腫,又往往列入妊娠腫脹之中。病證雖有別,治則實有互為借鑒之處。 [病因病機] 《內(nèi)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妊娠合并腎炎正是因為外邪侵襲,內(nèi)傷脾腎所致,其病機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使體內(nèi)水津輸布化生障礙,氣化不及,或孕后之血注沖任以養(yǎng)胎元而致母體陰血不足,臟腑失于濡養(yǎng),如外邪侵襲而使肺氣失宣,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以致風水相搏于肌膚。肝失血養(yǎng),體不足而用偏亢以致肝陽上亢,或木橫侮土、肝脾同病。冒雨涉水,久居濕地,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甘肥膩,以致脾為濕困,運化失司,水濕為聚,溢于肌膚,或皮膚瘡毒,反復感染,水濕阻遏,郁而化熱,濕毒壅盛而致腎失開闔,或外邪傷及日久,或房勞過度,勞倦內(nèi)傷,脾腎俱虛,脾陽不振則運化無力,腎陽衰敗,則氣化失常,故見本病。正如景岳云:“風水腫等癥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性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 本病在病程發(fā)展中,又可內(nèi)外因相互影響,因果轉(zhuǎn)化為患。外感風邪,可致脾腎兩虛;內(nèi)傷脾胃,臟腑虛損,又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加重。但其基本外因終不離風、濕、毒,而內(nèi)因又與肺脾腎關系密切;當風濕毒邪傷及肺、脾、腎三臟,首先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則氣機不升,脾失轉(zhuǎn)輸,則氣化不利,腎失開闔則關門不固,以及三焦水道失暢,膀胱氣化無權,水濕毒邪大量內(nèi)聚,水谷精微失于敷布而大量流失見本病諸證。 西醫(yī)學認為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病原因尚不很清楚,除感染是最常見的誘因外,尚與免疫、遺傳、代謝及中毒等因素有關。 感染后致病抗原進入體內(nèi)刺激免疫系統(tǒng),經(jīng)1—2周后,體內(nèi)產(chǎn)生相應抗體。若抗原多于抗體,即形成可溶性抗原一抗體復合物,免疫復合物易停滯在腎小球濾過膜、補體乃與之結合沉淀,并吸引吞噬細胞吞噬免疫復合物,繼之吞噬細胞破壞其溶酶體釋放出溶酶,引起腎小球炎癥性病變。免疫反應激活凝血系統(tǒng),導致腎小球毛細血管內(nèi)血液凝固。促使產(chǎn)生大量激肽,加劇腎小球損傷。在發(fā)病過程中,細胞免疫亦參與發(fā)病機制,但主要是體液免疫反應,因此是一種免疫復合物性腎炎。 妊娠期出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及局限性的血管內(nèi)彌散性凝血,可加重腎小球腎炎缺血性病理改變或引發(fā)腎功能障礙,致使病情向惡化發(fā)展。尤其是妊娠合并腎炎患者并發(fā)妊高征者,二者相互影響,使病情進一步加重,到了妊娠后期多易出現(xiàn)尿毒癥,甚則死亡,圍產(chǎn)兒死亡率也很高。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妊娠前有腎炎史或發(fā)病前1—4周有急性鏈球菌感染或其他感染史。急性腎炎起病急,病程短,慢性腎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2.臨床表現(xiàn) 妊娠期間以浮腫、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壓及慢性腎功能損害為其主要癥狀。 3.輔助檢查 (1)尿液檢查 尿蛋白陽性,且有紅細胞、白細胞,尿離心可見顆粒管型及上皮細胞。24小時尿蛋白定量增加。 (2)血液檢查 血沉增快,血紅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下降。 (3)腎功能測定 慢性腎炎晚期,腎功能明顯減退。 (4)細菌培養(yǎng)及血清素檢查 細菌培養(yǎng)可部分陽性??规溓蚓苎亍?”增高。 (5)眼底檢查 重者視網(wǎng)膜有出血,及蛋白尿性視網(wǎng)膜炎。 二、鑒別 1.妊娠小便淋痛 本病與妊娠小便淋痛(子淋)均有腰痛、少尿及血尿。但子淋以妊娠而兼小便淋漓澀痛為其特征,或伴有發(fā)熱及尿細菌培養(yǎng)陽性;而妊娠合并腎炎則有腎炎史或鏈球菌感染史,并以浮腫、蛋白尿、高血壓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2.子癇 二者都有浮腫、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壓及腎功能不全的臨床表現(xiàn)。但子癇無腎炎及感染史,以上癥候一般在妊娠20周后方會出現(xiàn),妊娠結束后癥狀、體征則很快消失,另外咽培養(yǎng)及血清檢查可助鑒別。子癇發(fā)作期抽搐征象易于鑒識。 3.子腫 妊娠合并腎炎臨床以水腫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要與子腫相鑒別。子腫是因孕而發(fā),孕終自退,且浮腫一般從踝部逐漸向上延及全身,無高血壓、蛋白尿等癥候。而本病一般在妊娠前即有腎炎史,且浮腫首發(fā)于眼瞼部并有尿液、血液、腎功能及眼底等病理改變。 4.妊娠合并腎病綜合征 二者均有高血壓、蛋白尿、血尿、浮腫,尤其是妊娠合并慢性腎炎有腎功能不全的表現(xiàn)者,但妊娠合并腎病綜合征是以高度水腫、高蛋白尿、高脂血癥、低蛋白血癥為特征. [辨證論治] 妊娠合并腎炎,臨床上應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 一、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當首辨虛實。一般妊娠合并急性腎炎為新感外邪,多屬實證,妊娠合并慢性腎炎,外邪傷及日久,正氣必虛,但水邪內(nèi)停為實,故多本虛標實。其次辨陰陽,辨陰水和陽水。陽水起病急聚,且水腫首發(fā)于面部以腰以上較甚,膚色光亮面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復,多因風邪外襲,濕邪浸漬病及肺脾,正盛邪實所致,此證屬妊娠合并急性腎炎。而陰水起病緩慢,且水腫好發(fā)于下肢先腫,腫勢以腰以下較甚,膚色萎黃或灰黯,按之凹陷恢復較慢,多因勞傷脾虛,脾腎虧虛,正虛邪盛所致,此證屬妊娠合并慢性腎炎。陽水日久不愈可轉(zhuǎn)為陰水,而妊娠合并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時,又當從陽水辨證。若伴關節(jié)酸重,小便短赤,形寒發(fā)熱或咽紅腫痛,苔薄黃,脈浮數(shù)之候,當辨為風邪外襲。若兼有皮膚瘡毒,咽喉腫痛,尿少而赤,便干,舌苔黃,脈數(shù),此屬濕毒壅盛。如兼有浮腫反復不愈,身體沉重困倦,脘悶腹脹便溏,面色薄黃,舌苔白膩,脈沉緩,當屬水濕浸漬。兼見腰膝酸痛,腹脹尿少色清,精神疲乏,面色咣白,四肢不溫.食欲不振,舌胖嫩邊齒痕,脈沉細無力者,病因脾腎陽虛。若兼有頭痛,耳鳴,手足心熱,虛煩盜汗,甚則胸脅脹痛,肢體麻木振顫,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之候,屬陰虛肝旺。臨床根據(jù)以上情況結合病史及身體狀況而辨證施治。 二、治療原則 對妊娠合并腎炎的治療多從“發(fā)汗、瀉下、利小便”3個方面人手。凡風邪外襲或上半身腫以汗法為主,汗出、小便利、腫消而病漸好轉(zhuǎn)。利水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方法;但臨床應分別其虛、實、寒、熱結合應用。實證應擬以通陽利水,清熱利水,虛證則應溫補脾腎,化濕利水,但必須要考慮到妊娠期間陰血偏虛的特點而利水重傷其陰,且過度的通利恐有墜胎之弊,應重在發(fā)表宣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以達到利水消腫,而不傷胎之目的,并應佐益氣補腎,固安胎元之法。 三、分證論治 1.風邪侵襲證 (1)臨床見證:妊娠期突發(fā)眼瞼浮腫,漸及面部、四肢及全身,小便短赤不利,伴有惡風發(fā)熱,四肢酸痛,咽紅腫痛,咳嗽,氣急,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浮或浮數(shù)。 (2)辨證依據(jù): ①起病急驟,水腫突發(fā),自上而起。 ②惡風發(fā)熱,小便短赤,四肢酸痛。 ?、凵嗉t,苔薄,脈浮。 風邪侵襲,肺氣束縛為之郁閉,肺失宣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液輸布,排泄失常,則水濕停滯。風為陽邪,其性上行,風水相搏故水腫自上而起,邪在肌表,故惡寒發(fā)熱,四肢酸痛,肺氣不降,則咳嗽氣急,舌紅苔薄脈浮,均為風邪侵襲之象。 (3)治法與方藥: 治法:祛風行水,佐以安胎。 ?、?span id="zsmy3x7" class=STYLE53>越婢湯(《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 原方主治由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 若熱重咽痛可加金銀花、黃芩、連翹,無內(nèi)熱可去石膏。 ?、诮?jīng)驗方 組成:金銀花20g,黃芩lOg,山梔子lOg,蘇葉lOg,荊芥lOg,桔梗lOg,板藍根20g,云苓15g,綠豆衣6g,生甘草6g,鮮蘆根30g。 適用于風熱外感,肺有蘊熱,以致肺失宣降,水道不得通調(diào),水濕內(nèi)停之水腫。金銀花、蘇葉、荊芥疏解風熱;黃芩、梔子、板藍根、蘆根清肺熱;云苓、綠豆衣淡滲水濕;桔梗開提肺氣,通調(diào)水道;甘草清熱潤肺,調(diào)和諸藥??杉悠r麻根,以助安胎利尿之功。 咳嗽加枇杷葉、杏仁;泛惡納呆者加川黃連、竹茹。 2.濕毒壅盛證 (1)臨床見證:妊娠期間皮膚濕瘡、反復發(fā)作或瘡生成膿,乳蛾咽喉紅腫疼痛。繼而肢體浮腫,發(fā)熱口渴,尿短赤,血尿,頭痛身熱,便結,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濕熱瘡毒內(nèi)陷,濕毒浸淫肌膚則發(fā)濕瘡,上犯則見乳蛾,累及脾肺,水濕不運,水道失于通調(diào),則全身浮腫,侵犯下焦,熱傷胞絡,故尿短赤,血尿,頭痛身熱便結,舌苔膩脈濡數(shù),均為濕毒壅盛之征。 (2)辨證依據(jù): ①皮膚瘡瘍反復發(fā)作,肢體浮腫。 ?、谌槎暄始t腫痛,發(fā)熱,尿短赤,血尿。 ?、凵嗵S膩,脈濡數(shù)。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佐以安胎。 ①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大棗、桑白皮、生姜、炙甘草。 原方主治濕熱發(fā)黃而兼表證。 方中麻黃、杏仁、生姜以辛溫宣發(fā),解表散邪;連翹、赤小豆、桑白皮等苦寒清熱除濕;炙甘草、大棗甘平和中,本方為表里雙解之劑。表證一罷,麻黃、生姜等辛溫藥即須去掉。 若尿血,可加小薊、藕節(jié)涼血止血。加黃芩可清三焦之熱,安胎。白芍可斂陰安胎。若瘡瘍紅腫甚可加金銀花、板藍根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②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卜科心法要訣》)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本方原有清熱解毒,消散療瘡功能。加用茯苓、冬瓜皮、赤小豆、白茅根清熱利濕消腫。 3.水濕浸漬證 (1)臨床見證:妊娠期間肢體浮腫日劇,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身體沉重困倦,胸悶納呆便溏,面色浮黃,苔白膩,脈沉緩。 水濕之邪,浸漬肌膚,壅阻不行,以致肢體浮腫不退,水濕內(nèi)聚,三焦決瀆失職,膀胱氣化失常,故小便短少。水濕日增,腫熱日劇,故按之凹陷不起,脾為濕困,陽氣不能舒展,而見身重困倦,胸悶納呆便溏,苔黃膩,脈沉緩,亦為濕勝脾弱之象。 (2)辨證依據(jù): ?、僦w浮腫日劇,按之凹陷不起。 ②身體困倦,胸悶便溏,小便短少,苔白膩脈沉緩。 ?、燮鸩【徛〕涕L。 (3)治法與方藥: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①五皮飲(《華氏中藏經(jīng)》)合五苓散(《傷寒論》) 五皮飲:生姜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 原方治療皮飲由脾虛濕盛,泛溢肌膚所致。 方中的茯苓皮利水滲濕兼以補脾助運化,生姜皮辛散水飲,桑白皮肅降肺氣,以通調(diào)水道;大腹皮行水氣消脹滿,陳皮和胃氣化濕濁。五藥合用,共奏理氣健脾、利濕消腫之效。 五苓散: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 原方治療外有表證,內(nèi)停水濕,水飲停蓄為患。 兩方合用共奏健脾通陽,消腫利水之功。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傳統(tǒng)中醫(yī)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