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不利”系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可見于多種疾病,涉及面廣。張仲景雖未對此專篇立論,但《傷寒論》中對小便不利的論述頗多。其闡述病因病機頗為精湛,六經(jīng)中無論表里寒熱虛實諸證皆可見到小便不利。在臨床上“小便不利”能真實反映病人體內(nèi)的病情變化,其或虛、或?qū)崱⒒蚝?、或熱、或陰、或陽,以及病變部位之所在,有利于在疾病的診治中,判斷病性、預后,準確地辨證施治,于臨床頗有指導意義。近年來,筆者反復研習《傷寒論》條文,感悟頗多,茲就“小便不利”的臨床意義分析如下,以供同道指正。 1.用于鑒別診斷 1.1水停部位“太陽病,小便不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條)。太陽病,飲水過多,若小便利者,病在中焦;小便不利,又苦小腹部急迫脹滿,病在下焦。因為水停中焦,是由于脾胃運化功能失健所致,病未及膀胱,故小便利;由于水蓄下焦,膀胱氣化功能失職,水蓄于內(nèi)而不行,故有小便少一癥。所以“小便利否”是辨別水停中焦還是下焦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在臨床上,小便不利與是否心下悸、口渴等癥狀互參才能作出準確的診斷,決不可將其視為辨證的唯一依據(jù)。 1.2蓄水蓄血 蓄水證,是水蓄膀胱,氣化不行,兼見表邪不解之證;蓄血證,是熱與血結(jié),蓄于下焦之證。同為太陽病之兼變證,皆屬下焦病變,癥狀頗為相似,都有煩躁、少腹脹滿里急之癥,臨床上如何區(qū)別呢?《傷寒論》有明確的闡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jié),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125條)。“傷寒有熱,少腹?jié)M,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126條)?!疤柌?,發(fā)汗后……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條)。蓄血證當小便利,蓄水證當小便不利。 可見“小便利否”是區(qū)別蓄血證與蓄水證的關鍵。究其機理,蓄水證為太陽表邪不解,循經(jīng)入里,邪與水結(jié),膀胱氣化失常,水液內(nèi)結(jié)所致,膀胱氣化失常,則必然小便不利。而蓄血證是由于太陽病不解,表邪隨經(jīng)內(nèi)傳,邪熱與瘀血結(jié)于下焦所致,因病未及膀胱,其氣化功能正常,故小便通利。臨證若能掌握這一特點,分清蓄水與蓄血,有的放矢,則治必無誤矣。 1.3津液存亡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是構成人體正?;顒铀仨毜奈镔|(zhì)基礎,尿液為津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小便的通利與否直接關系著臟腑功能的盛衰、津液的存亡。若津液虧乏則會影響人體各臟腑正常的功能活動,若津虧已極,則會導致陽隨液脫而亡陽,從而危及生命。小便為人體津液代謝之終產(chǎn)物,故津液不足則會使化源枯竭而導致小便不利。 在臨床治療中,如果火劫、過汗、峻下、誤吐之后則往往會導致小便不利。“大下之后,復發(fā)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59條)。“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被火氣劫故也,小便必難,以強責少陰汗也”(284條)?!疤幉?,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6條)。皆言津液不足而致小便不利。喻嘉言高度評價曰:“仲景以小便利一端辨真陰之亡與未亡最細,蓋水出高源,小便利則津液不枯,肺氣不逆可知也,腎以膀胱為府,小便利則膀胱之氣化行,腎水不枯可知也。” 1.4發(fā)黃與否 濕阻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失職,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而導致膽汁不循常道滲入血液,溢于肌膚而發(fā)生黃疸。若濕與熱結(jié)則表現(xiàn)為陽黃,若濕與寒結(jié)則表現(xiàn)為陰黃。并非濕阻中焦都會發(fā)生黃疸,只有在“小便不利”時才可能發(fā)黃?!皞}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fā)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278條)。 “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自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領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必發(fā)黃”(236條)。闡釋寒濕阻滯、濕熱內(nèi)蘊,均可阻遏氣機,水道不調(diào),濕不得去而發(fā)為黃疸;若小便通利,則濕邪可從小便而去,故不會發(fā)黃?!瓣柮鞑?,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惱者,身必發(fā)黃”(199條),“……若不結(jié)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134條),同樣說明了這一道理。黃疸的形成,總由濕熱蘊結(jié)所致,又有熱重于濕,濕重于熱之分,其形成與否,可從小便測知。故小便之利與不利,對黃疸的形成及診治是很有意義的?!秱摗吠ㄟ^辨小便而察發(fā)黃與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貴的思路,值得臨床借鑒。 1.5腹瀉便秘 臨床上常因脾失健運,水濕偏滲于大腸,清濁不分,水道不利,而出現(xiàn)下利兼小便不利之癥,當須仔細辨別?!皞?,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利益勝。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馀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159條)。闡釋下利之治,一誤再誤,利仍不止,又見小便不利者,是下焦氣化失職,清濁不分,水濕偏滲大腸之故。治以“利小便”而“實大便”。 便秘多為熱盛津虧,腸道失濡所致。此時膀胱氣化功能當屬正常,小便當利;若小便不利,大便先硬后溏,則非熱勝津虧,乃水停膀胱,不還腸中所引起的?!叭舨淮蟊懔?、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今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251條),即為論述這一道理。臨證治療如果不辨小便,不明原因,妄用攻下,必然損傷脾胃之陽氣而造成大便稀溏之變證,不可不引以為戒。 2.用于確定病性病位 2.1確定表里 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淺的綱領?!皭汉l(fā)熱、頭項強痛、脈浮”為表證的主候,也是區(qū)別表證與里證的主要依據(jù)。臨床上則常常出現(xiàn)表里證同見或表里證有疑似的時候,此時,辨觀察患者小便通利與否對確定疾病的表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如第28條所云:“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p> 從條文“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之癥來看,該證仍屬表證,而表證當小便利,小便不利是為膀胱氣化失司所致,當屬里證。此處“小便不利”則為辨證之關鍵??马嵅屧?“病根在心下,而病機在膀胱?!比粜”憷?,病位在表,仍當發(fā)汗,若小便不利,病位在里。臨床當細心審查小便,若該汗誤下,當下誤汗,則會使變證叢生,延誤病情。 2.2確定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zhì)的綱領。《傷寒論》中通過觀察小便的通利與否為辨別疾病的寒熱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如《傷寒論》第191條“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戢然汗出……”,則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陽明本屬熱證,多胃陽素旺,若中陽虛寒,影響三焦氣化功能,導致小便不利。臨床上往往出現(xiàn)陰陽格拒、真寒假熱之局,此時從外表來看為一派熱證,然而到底是熱證還是真寒假熱之證,詢問患者小便情況最有參考價值,如果不顧真假,妄投寒涼之劑,無異于雪上加霜,后果不堪設想。 你是不是自學中醫(yī)多年,到現(xiàn)在還沒進入中醫(yī)大門?你是不是從醫(yī)多年了,還是療效平平?機會難逢,袁遇秋正在收中醫(yī)經(jīng)方學徒,適合想學好中醫(yī)的愛好者和想提高臨床療效的醫(yī)生,遠程教學,學習時間自由,不耽誤工作生活,一對一終身實戰(zhàn)指導,包學會治病,名額有限,報名從速,想學習中醫(yī)的請回復“收徒”。歡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進行私下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