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派龍門派簡介:龍門派,道教宗派全真道主流支派,承襲全真教法 。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 。開派祖師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陜西咸陽人。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童年時即向往修煉成“仙”。棲身村北之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 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時年十九歲,他悟世空華,棄家學道,潛居昆崳山,次年,得知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chuàng)全真庵,便前往拜師求道,待 重陽祖師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陜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龍門(今陜西省寶雞隴縣龍門洞)修道七載,道功日增。 龍門派在闡發(fā)內(nèi)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龍門派全面而深刻的 繼承了傳統(tǒng)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箓、丹藥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 邊遠地區(qū)廣泛傳播。 龍門派簡介:宗派教義龍門派的教義總體來說,在煉養(yǎng)上承鐘呂的思想。此外,還提倡三教平等,但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實行出家制 度。龍門派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符箓、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nèi)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修持以丹功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后修命。認為修真養(yǎng)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guī)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元 明之際龍門派得到大發(fā)展。 龍門派簡介:龍門信仰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區(qū)別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標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舊道派有很大的不同,舊道派大都認為,經(jīng)過修煉,形、神皆 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體與精神一起長存,即所謂“白日飛升”。全真道則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脫和“陽神”升天。 他們認為,人的肉體是要死滅的,人的真性或陽神則可以長存。王嚞謂:“修行須借色身修,莫滯凡軀做本求。假合四般終是壞,真靈一性要開收。”又謂“唯一靈 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評肉體長生的追求者,曰:“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裰擞啦凰蓝x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劉處玄的 《至真語錄》亦稱:“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庇郑骸罢嫖艺撸酥砸?,……無形之道也?!薄盁o形之道則真也。”“偽我,則養(yǎng)身之道,則假 也?!币虼嗽趦?nèi)丹修煉理論上,主張性命雙修。以澄心遣欲為真功,以明心見性為基礎。而不在全真明心見性只是入門,最終目的是為了識道。全真識道的境界要比 明心見性之后的最高層次高或平等。龍門派簡介:龍門發(fā)祥金皇統(tǒng)八年(1148年),在山東登州棲霞,便出了一位為后世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祖師丘處機。他自幼失去雙親,嘗遍人間辛苦。從童年時就向往修煉成“仙”, 少年時棲身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傳說,他為了磨煉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年十九 出家寧海昆崳山,(今牟平境內(nèi))。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4人西游,途中得道飛升于汴梁城,囑咐:“處機所學,一任丹陽?!弊源?,丘處機在馬丹陽教誨下,知識和道業(yè)迅速長進。和其他師兄弟 合稱“全真七子”他們是:丹陽子馬鈺、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寧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馬鈺之妻)。全真七子隨 王重陽一起弘揚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仙化后入磻溪穴居,歷時六年,行攜蓑笠,人稱“蓑笠先生”。后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 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大定八年至大定十年間,丘處機跟隨王重陽在山東和河南傳教。大定十年春,王重陽在河南汴梁升天后,丘處機跟隨同門馬鈺、譚處端和劉處玄 到陜西終南山拜會王重陽的朋友,及后于1172年將王重陽靈骨遷葬終南山。 大定十四年八月,丘處機隱居磻溪(今陜西寶雞境內(nèi))潛修七年,又到隴州龍門山潛修六年。這期間,他“煙火俱無,簞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獨坐”,生活 極為清苦,但“靜思忘念,密考丹經(jīng)”,潛心于養(yǎng)生學和道學的研究,并廣交當?shù)匚娜藢W士,獲得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大定二十八年三月,丘處機應金世宗 召,從王重陽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陽、馬丹陽(時已去世)像于官觀,并職“高功”,主持了“萬春節(jié)”醮事。對皇帝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誡。 此時丘處機已名聲大振。 正大四年,成吉思汗下詔將天長觀改名長春宮(今北京白云觀),并贈“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處置”,即詔請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正大四年七月 初九日,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將他安葬在長春宮內(nèi)的處順堂。元世祖時,追尊其 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jié),歲歲慶祝至今,現(xiàn)已成為京津地區(qū)的著名風俗之一。 從開創(chuàng)龍門派的祖師丘處機的事跡看來,如果推開神仙的道業(yè)而不談,另從國家民族興亡的角度,來看衰亂時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會使人發(fā)生無限的感慨。這些 偉大的人們,生當其時,沒有哪一個不是遭逢時世的衰亂,由于政治、社會衰敗的反應,而另覓人生究竟的道路而來的。至于借此而寄情物外,將一片悲天憫人的血 淚,灑向虛空的,其心尤可令人肅然起敬。 清乾隆皇帝對丘處機勸成吉思汗“止殺”一事十分佩服,為其撰聯(lián)曰:“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這一段的評語里,他言下對于長春真人徒的推崇備至,也就是對于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勝遺憾之嘆! 龍門派簡介:龍門中興清初,經(jīng)王常月闡揚后,全真教龍門派在康、雍、乾時期出現(xiàn)中興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龍門派第十一代閔一得,憑借教理及著作的顯赫成就,最為著名。閔一得(1758-1836)修道經(jīng)歷豐富,歷吳楚燕趙,足跡半天下?!叭掏蕖?,“以儒釋之精華詮道家之元妙”。輯撰《古書隱樓藏書》,以內(nèi)丹為主,收道書三十余種。他被尊為啟龍門方便法門全真龍門嗣派之祖,在江浙一帶影響頗大。 龍門派簡介:宗派發(fā)展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觀,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當山等地傳戒收徒以后,龍門派確有很大的發(fā)展。發(fā)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國許多省區(qū)。尤以順治、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為最盛。其間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傳至近現(xiàn)代。 因此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別,幾乎成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況與佛教 禪宗五家中的臨濟宗相類似,故世有“臨濟、龍門半天下”之說。龍門派以第一代趙道堅為上托的開教祖師,第二代張德純活到元末,其事跡難以全部憑信,第三代以后進入明代。據(jù)此,明代實為龍門派的肇建時期。在那個時期 中,徒眾甚 少,還未形成獨立道派。如第四代宗師周玄樸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傳記曰: “是時玄門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師隱青城,不履塵世五十余年,面壁內(nèi)觀, 不以教相有為之事累心,弟子數(shù)人,皆不以闡教為事,律門幾致湮沒?!钡谖宕趲熒蜢o圓于明天順三年(1459)至金蓋山,掛單于書隱樓,亦發(fā)出:“慨仙蹤 之不振,吊逸緒之無承”的浩嘆,而“有終焉志”其后,終明之世,不見起色。 明至清初,形勢有所變化。清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漢人,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實行較為寬松的宗教政策,為道教的發(fā)展提供了較好的政治條件。加上當時民族矛盾尖 銳,使一批懷著國破家亡之痛,又恥于剃發(fā)易服的明遺民,不愿事清,而愿隱居山林或遁入佛道,為道教的復興擴大了道士來源。在上述情況下,龍門派第七代宗師 王常月從華山北上京師,掛單于靈佑宮,不久移住白云觀,在那里傳戒收徒,方使龍門派一度獲得復興, 一改明代衰落的舊觀。 王常月,號昆陽子,潞安府長治(今屬山西)人。兩遇趙真嵩傳道,居華山多年。 清順治二十年(1655)離華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講白云觀,賜 紫衣凡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風大振”??滴跄觊g,王常月又率弟子詹 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隱仙庵、杭州宗陽宮、湖州金蓋山、湖北武當山等地 傳戒收徒。二十余年間,度弟子甚眾,使久衰的全真道頓呈中興之象。王常月被譽為龍門“中興之臣”。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開山授徒,形成許多龍門小支 派。如黃虛堂(派名守正)啟蘇州滸墅關太微律院支派,門下有孫碧陽。陶靖庵啟湖州金蓋山云巢支派,門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巖遞相嗣傳。金筑老人盛 宗師啟余杭金筑坪天柱觀支派,門下有潘牧心——王洞陽——潘天厓遞相嗣傳。黃赤陽(派名守圓),住持杭州大德觀,下傳周明陽,啟杭州金鼓洞支派。呂云隱 (派名守璞),啟蘇州冠山支派,門下有呂全陽、鮑三陽、樊初陽、翁朝陽、金玉衡,徐艮陽、邱寅陽、錢函陽、孫則陽、歸南陽、 邵悟真、徐鶴嶺、潘無盡等,十分興盛。其中邱寅陽又啟嘉善長春宮支派,錢函陽又啟無錫長春宮支派。另外王常月還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傳道,或隱居一地修 煉。譚守誠(?~1689)則得王常月衣缽,住持京師白云觀。后來呂云隱門下鮑三陽繼任該觀住 持。 與王常月同輩的沈常敬一系,門庭亦盛。沈常敬門下有孫玉陽、黃赤陽,黃赤陽又從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傳承于一。孫玉陽住持茅山乾元觀、下傳閻曉峰、周 明陽(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周明陽又從黃赤陽受戒,開杭州棲霞嶺金鼓洞支 派,一時影響頗大,從學者千余人。其中高東籬(1621~1768)晚年繼范青云主持天臺 桐柏觀,門下有方镕陽、沈輕云、閔懶云(派名一得),門庭最盛。 紀念物以上是龍門派傳衍繁盛之區(qū),集中于江、浙一帶,是為龍門派傳播的中心。除此之 外,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qū),皆有龍門派的傳播。如東北遼陽道士郭守貞(?~1673),隱于本溪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修煉三十余 年,為關東全真道始祖??滴醭酰⒕④姙鯉靷愑堉潦⒕?,尊為師長,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擴建,改名太清宮,即今沈陽太清宮。據(jù)《太清宮叢林歷史法略》 載,從道光三年至光緒五年,該宮就傳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遞增,前后凡數(shù)百人。 后有陳清覺(1606~1705),道號寒松,又號煙霞,湖北武昌人。辭官去武當山太 子坡,禮龍門第九代詹太林(名守椿)為師??滴醢四辏?669),入川至青城山,后去 成都青羊?qū)m??滴跞哪辏?695),成都府臬憲趙良壁見而異之,捐銀命建二仙庵, 請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見,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號碧洞真人。從此開龍門派 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為龍門派著名叢林。從清初傳至如今已歷二十四代,成為近代四 川道教的主要派別。 據(jù)《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載,有龍門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貫,于康熙間入廣東羅浮山。 任沖虛觀住持。其徒柯陽桂(1693~1745),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陳銘珪(1824~?)嗣其傳,派名教友,住持羅浮山酥醪觀。撰有《長春道 教源流》八卷,收集全 真道史料頗富,為研究全真道史的重要資料。其卷七云:“今粵東羅浮及會城諸道觀, 詢其派,又皆全真也?!贝竽_仙在西北地區(qū),有龍門派第十一代劉一明(1734~1821),號悟元子,山西曲沃(今 聞喜縣東北)人。出家后,云游晉、陜、川、甘一帶,遇龕谷老人傳丹術以后,隱甘肅榆中縣棲云山修煉,并著書立說,所寫丹書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 廣,成為清代內(nèi)丹學一大家。 在云南,還有被稱為“龍門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據(jù)《金蓋心燈》所述,該派祖 師雞足道者,自云月支國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來華,居雞足山修煉。順治十六年 (1659),赴京師謁王常月,受其戒法,贈名黃守中,為龍門第八代。該派以雞足山為 活動中心,下傳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腳仙(王太原)。再傳金懷懷(王清楚)、白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長春觀,在清末,“著屋千間,道友萬數(shù)”,與西安八仙庵、成 都二仙庵等并稱天下龍門大叢林。山東福山縣道士張宗璿,為龍門派第二十三代,于光 緒十年(1884)赴白云觀傳法,開霍山派。又有龍門派第八代徐守誠(1632~1692),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zhèn)鲀裘鞯溃蔀楫敃r凈明道的重要傳 人。 龍門派簡介:龍門字輩全真龍門派百代譜道德通玄靜, 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 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 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 希微衍自寧。 惟修正仁義, 超升云會登。大妙中黃貴, 圣體全用功。 虛空乾坤秀, 金木姓相逢。山海龍虎交, 蓮開現(xiàn)寶新。 行滿丹書詔, 月盈祥光生。萬古續(xù)仙號, 三界都是親。 貴陽風水大師lmtaoist.com |
|
來自: joemiyazaki > 《lmtaoi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