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步態(tài)是四肢關節(jié)、肌肉及軀干共同參與的有節(jié)律的活動,指足部運動的姿態(tài),走或跑的方式。步態(tài)分析可以提供患者步行時的客觀資料,如步長、關節(jié)角度、肌肉力量等,揭示有無步態(tài)異常及步態(tài)異常的性質和程度;幫助做出決定治療或矯正異常步態(tài)的方案;通過隨診復查,評估治療前后的變化。步態(tài)分析是康復評定的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臨床與康復實踐,成為評估患者步行能力、步行狀態(tài)及步行預后的重要手段。 (一)步態(tài)的基本測量 1.步長:又稱步幅,指行走時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著地兩點之間的距離。正常人約為50-80cm。 2跨步長:又稱跨距。是同側足跟(或足尖)前后兩次著地點間的距離。正常人跨步長是步長的兩倍,約為100-160cm。 3.步寬:是一足的縱線至另一足的縱線之間的距離,正常人約為5-11cm。 4.足角: 是足的長軸和縱線形成的夾角,正常約為6.7度左右。 5.步頻:單位時間內行走的步數(shù)。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頻約為95-135步/min左右。 6.步行速度:單位時間內行走的距離稱為步行速度,與跨步長和步頻有關,測量方法為令患者步行10m 所需時間,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約為65-100m/min左右。 以上步態(tài)要素與年齡、性別、身高均有相關性,可呈不同程度變異,形成各人的步態(tài)特點。因病理因素使步態(tài)變異,超出一定范圍時則構成異常步態(tài)。 (二)步行周期 行走時,從一側足跟著地起到該側足跟再次著地為止所用的時間稱為一個步行周期。一個步行周期人為分為兩個時期,即是與地面接觸并負重的支撐期和離地騰空向前挪動的擺動期。正常人的站立期約占整個步行周期的60%-65%,擺動期占35%-40%。每個時期又根據(jù)經歷過程細分為若干個時期。有傳統(tǒng)的劃分法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RLA)醫(yī)學中心提出的RLA劃分法,以后者為常用. (三)步行周期中的骨盆和下肢各關節(jié)的角度變化及主要肌群活動 正常步態(tài)的維持應有軀干、骨盆、髖膝踝關節(jié)、下肢肌肉以及上肢的共同參與,是復雜的協(xié)調運動。同時步行活動是三維的空間活動,因此步態(tài)分析應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矢狀面觀察,由側面觀察步態(tài),按RLA對步態(tài)的劃分,取八個畫面進行分析,分析不同階段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所取的角度。軀干上部應正直,速度加快時稍有前傾,上肢擺動方向與下肢運動相反,可減少軀干的擺動以維持平衡。肩關節(jié)自由擺動32度,屈曲8度,伸展24度。冠狀面觀察,從前面或后面觀察步態(tài),分析重心的上、下移動。步行時身體重心并非維持在同一水平面,單足支撐重心升高,雙足支撐重心下降,為減少重心上下移動過度,骨盆配合一定的運動。水平面觀察,從上面觀察,分析骨盆及軀干上部的旋轉運動。擺動期骨盆做前后的旋轉運動,伴隨骨盆的旋轉,軀干上部做輕微的與骨盆旋轉方向相反的轉動,以減少身體的扭轉。 當正常人以舒適的速度行走時,效率最高,單位距離能耗最少,肌肉做功不大,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重心的慣性前移及反復的失平衡和恢復平衡過程向前推進。此時下肢自然擺動周期達到最佳狀態(tài),下肢肌電活動也最少,步行周期中各段時間內將身體向前移動所做的功,實際上主要是由重力和慣性提供,而不是依靠肌肉收縮所產生的推進力。然而,下肢各肌群參與短暫的工作,有節(jié)奏地收縮與松弛,以便于血液灌流和新陳代謝,保證行走活動能夠長時間進行。其中臀大肌、股四頭肌和足背屈肌主要是在站立相早期參與工作,并分別起到伸髖、控制屈膝程度和控制足平放速度的作用,避免人體向前傾斜。腓腸肌等小腿后肌群主要在蹬離期參與工作,以推動身體重心向上和向前。臀中肌和臀小肌等外展肌群主要在站立相早期工作,以穩(wěn)定向對側傾斜5度的骨盆。繩肌則主要在擺動期后期發(fā)揮屈膝伸髖作用以減速,接著在足跟著地后與股四頭肌協(xié)同工作使膝屈曲程度控制在15度以內范圍。 二、步態(tài)分析方法 (一)目測分析法 由受過訓練和有經驗的醫(yī)務人員通過觀察患者行走過程,作出步態(tài)分析的結論。此方法屬于定性分析性質,不能定量,主觀成分較多,難以準確比較。但此方法不需器械儀器,簡便易行,一般能鑒別出步態(tài)正常與否,并初步確定異常性質,因此臨床應用廣泛。進行檢查時,囑患者以習慣自然的姿勢和速度來回步行數(shù)次,檢查者從前方、后方和側方反復觀察,然后根據(jù)需要,讓患者做快速和慢速行走、上下樓梯、轉彎、立停及繞過障礙物的行走,必要時閉眼站立與行走。對使用助行器者,宜在使用與不用這些輔助具的情況下分別進行步態(tài)觀察,了解使用情況及使用效果。 (二)定量分析法 此類方法借助器械或專用設備來觀察步態(tài),可得到較好的定量分析資料。所用設備可以非常簡單,如卷尺、秒表、量角器等測量工具,以及能留下足印的物品;也可以為較復雜的,如動態(tài)肌電圖、錄像或高速攝 影等設備;還可用專門設備如電子量角器、測力板或測力臺,甚至用步態(tài)分析儀來進行此項工作。定量分析法所用分析參數(sh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時間距離參數(shù)、運動學參數(shù)、力學參數(shù)、步行周期參數(shù)、肌電活動參數(shù)和能量代謝參數(shù)。時間距離參數(shù)分析跨步長、步長、步寬、足角、步速及步頻等項目,在一般機構都能進行,因而應用廣泛。 三、病理步態(tài) 造成異常步態(tài)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是肌肉骨骼疾病,也可以是中樞或周圍神經系統(tǒng)疾患。其中包括:關節(jié)活動受限、活動或承重時疼痛、肌力下降、感覺障礙、平衡和協(xié)調障礙、截肢后等。 (一)短腿步態(tài) 患肢縮短達2.5cm以上者,該腿著地時同側骨盆下降,導致同側肩傾斜下降;對側腿擺動時,髖膝關節(jié)屈曲與踝關節(jié)背屈加大,出現(xiàn)斜肩步。如縮短超過4cm,則步態(tài)特點可改變?yōu)榛贾米慵庵匦凶摺?/span> (二)關節(jié)攣縮或強直步態(tài) 髖關節(jié)屈曲攣縮患者,站立時腰椎常過伸,骨盆前傾,行走時步幅縮短。 膝關節(jié)屈曲攣縮,如攣縮小于30度,僅在快速行走時才出現(xiàn)異常步態(tài);如超過30度,則慢速行走也不正常,其表現(xiàn)與下肢縮短相同。 膝關節(jié)伸直攣縮者,由于患腿變得過長,該腿擺動時須髖外展及同側骨盆上提。 踝跖屈攣縮和馬蹄足畸形者,行走時患腿足跟始終不能著地,且擺動時膝髖過度屈曲,以防足趾拖地,呈現(xiàn)跨越步態(tài)。 (三)蹣跚步態(tài)或關節(jié)不穩(wěn)步態(tài) 行走時左右搖擺如鴨步,見于先天性髖關節(jié)脫位、佝僂病、大骨節(jié)病、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等病癥。 (四)減痛步態(tài) 患肢站立相時間縮短以減少患肢負重,步幅變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現(xiàn)可有差別。髖關節(jié)疼痛者,患肢負重時同側肩下降,軀干稍傾斜,患側下肢外旋、屈曲位,盡量避免足跟擊地。膝關節(jié)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著地行走。 (五)肌無力步態(tài) 脛前肌無力者,因足下垂,擺動期增加髖及膝屈曲度以防足拖地,形成跨越步。 股四頭肌無力,患者站立相不能主動維持伸膝的穩(wěn)定,故足跟著地后,臀大肌為代償股四頭肌的功能而使髖關節(jié)伸展,膝關節(jié)被動伸直,造成膝反張,若同時有伸髖肌無力,患者常須俯身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見于小兒麻痹后遺癥、股神經損傷等病癥患者。 臀中肌無力時,無力提起、外展和旋轉大腿,不能維持髖的側向穩(wěn)定,表現(xiàn)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時,軀干向患側側彎,防止髖部下沉并帶動對側下肢提起及向前擺動。雙側臀中肌受損時,行走時左右搖擺,稱臀中肌步態(tài)或鴨步。 臀大肌無力時,伸髖障礙,軀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線落在髖關節(jié)后方,以維持髖關節(jié)被動伸展,站立中期時膝關節(jié)繃直,形成仰胸凸腹的臀大肌步態(tài)。 (六)偏癱步態(tài) 指一側肢體正常,而另一側肢體因各種疾病造成癱瘓所形成的步態(tài)。其典型特征為:患側小腿三頭肌痙攣、踝關節(jié)跖屈,足尖先著地后全足底著地形成足下垂內翻,為了將癱瘓側下肢向前邁進,擺動期患側代償性骨盆上提、髖關節(jié)外展、外旋,使患側下肢經外側劃一個半圓弧,而將患側下肢回旋向前邁出,故又稱劃圈步態(tài)。 (七)共濟失調步態(tài) 小腦功能障礙時,患者行走時不能走直線,呈曲線或9 形前進,兩上肢外展以保持平衡。因步行搖晃不穩(wěn),狀如醉漢,故又稱酩酊或醉漢步態(tài)。 (八)剪刀步態(tài) 由于髖關節(jié)內收肌痙攣,行走時擺動相下肢向前內側邁出,雙膝內側常互相碰撞,下肢呈交叉狀態(tài)步行,交叉嚴重時步行困難。是痙攣性腦性癱瘓的典型步態(tài)。 (九)慌張步態(tài) 帕金森病或其他基底核病變時,是一種極為刻板的步態(tài),表現(xiàn)為步行啟動困難,行走時步態(tài)短而快,有陣發(fā)性加速,不能隨意立停或轉向,手臂擺動縮小或停止。 (十)截癱步態(tài) 脊髓損傷的患者,因損傷節(jié)段不同、治療是否及時、方法是否得當、其步行能力有很大差別,步行時常用腋拐,通過擺至步、擺過步或四點步行走。 |
|
來自: 夫大 > 《體態(tài)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