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婦科學--經行感冒是指每值經行前后或正值經期,出現(xiàn)感冒癥狀,經后逐漸緩解者,稱之經行感冒。 診斷依據(jù) (1) 臨經或經期出現(xiàn)感冒癥狀,如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經后漸愈。 (2) 隨月經而周期性反復發(fā)作。 (3) 咽部可有充血。 病證鑒別 1. 感冒:為內科病,病位在肌表,以表證為主。月經期雖可偶患感冒,但病機不同,無經行感冒的伴隨月經周期發(fā)病之規(guī)律。 2. 經行頭痛、身痛:雖有經行期間頭痛或身痛的癥狀,但無發(fā)熱惡寒的表證,可與經行感冒鑒別。 證治分類 1. 風寒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痰稀,頭痛身痛,舌質紅,苔薄白,脈緊浮。經血凈后,諸證漸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調經。 代表方:荊穗四物湯。 方藥:處方】 當歸、川芎、 白芍、熟 地黃、 荊芥穗。 2. 風熱證 主要證候:每至經行期間,發(fā)熱身痛,微惡風,頭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飲,舌紅,苔黃,脈浮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和血調經。 代表方:桑菊飲加當歸、川芎。 方藥: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桔梗、杏仁、蘆根、甘草。 用量 杏仁6克,連翹4.5克,薄荷2.4克,桑葉7.5克,菊花3克,苦梗6克,甘草2.4克,葦根6克。
3. 邪入少陽證 主要證候:每于經期即出現(xiàn)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心煩欲嘔,頭暈目眩,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 治法:和解表里。 代表方:小柴胡湯《傷寒論》。 方藥:柴胡、黃芩、人參、法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用量 柴胡30g,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棗(擘)4枚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一)體針 取穴:風池、風門、上星、尺澤、外關。 隨證配穴:①頭痛:太陽點刺出血,攢竹。②鼻塞流涕:迎香、上星。③咽痛:魚際瀉法或少商點刺出血。④咳嗽:天突、列缺,痰多加豐隆。⑤肢楚:曲池、委中。 操作:每次選擇4—5個穴,隨證配穴,針刺瀉法。風門可拔罐,風熱者可點刺出血,風寒者酌情應用灸法。 (二)耳針 取穴:肺、內鼻、下屏尖、額、屏間。 (三)灸法 風寒者可在上述穴位中選擇2—4個穴間接灸治?;蚋粢越蛩庯灮虬?,待稍有灼熱感時即移去,如此反復5—7壯。 操作:針刺中、強刺激,留針20分鐘。咽喉腫痛者,取下屏尖點刺出血。 拔罐法 大椎、身柱、大杼、風門、肺俞等穴拔罐,每日1—2次。 經前l(fā)周起每天清晨用冷水洗臉后按摩迎香穴,有一定預防作用。 轉歸預后 本病若正氣較強,早期治療,外感諸癥可全部消除才,停藥后三個月周期無復發(fā),預后較好。若正氣較弱,病情較重者,外感諸癥可全部消除,停藥后屆經期是有復發(fā),但癥狀明顯輕于既往。 預防調護 1. 適寒溫 經前及經期注意保暖,經期身體衛(wèi)生能力差,應盡量避免受寒、淋雨、接觸涼水等,以防血為寒濕所凝,導致月經病的發(fā)生。 2. 節(jié)飲食 經期不宜過食寒涼冰冷之物,以免經脈壅澀,血行受阻 3. 調情志 經期情緒穩(wěn)定,心境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