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酬詩,以前是沒有的,直到漢代未期才出現(xiàn)。我們讀詩經(jīng),里面沒有一篇應酬詩,楚辭里就更沒有了。到了漢代的時候,開始寫詩的人是很少的,寫賦的人,卻很多。詩的興起,還是到了漢末,出現(xiàn)了一大批的詩人,首先出現(xiàn)的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東漢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除這七子之處,還有三曹。接下來,就是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在當時,戰(zhàn)爭紛亂,這里文人們好象沒有武將們的地位高。似乎只有治理國家時,文人才忙,到了戰(zhàn)爭年代,他們有空了。當他們有空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應酬詩。上戰(zhàn)場不行,動動筆還是可以的。他們喝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象我們現(xiàn)在玩微信一樣。于是,大家擬一個內容,一起來吟吟詩,或你吟一首,我和一首。自從有了這種應酬詩的出現(xiàn),后人更加喜歡了。 到了晉代的時候,有一流傳千古的雅事就產生了。某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等愛寫詩,書畫,琴棋的人聚在一起,搞了個聚會。相聚于蘭亭,每人寫一首詩,王羲之還做了序,蘭亭集里的詩,未必有幾篇好的,可《蘭亭集序》王羲之這篇書法,就絕了。棋琴書畫,詩詞歌舞,這些活動從來就沒分過家,棋琴書畫,詩詞歌舞,這些活動從來就沒分過家。這就是應酬詩的起源及發(fā)展。 下面,我來說說應酬詩有哪些? 我們常說的應酬詩,最常見的一種,就是限題做詩。 一次聚會,總得搞些活動,文人們聚會,就寫詩來作活動。于是擬定一個詩題,或一個內容,或一個事物,大家一起來吟唱。這就是唱和詩。 唱和詩,有集體唱和,也有單獨唱和,到了后來,詩友間的單獨唱和越來越多,我們在微群里,也??吹竭@種唱和現(xiàn)象。 集體唱和,是有限制的,一般限了詩題,內容,有時也限了用韻。而單獨唱和,由是因某人寫了一首詩,對這一首感興趣,于是自由發(fā)揮和上一首。 集體唱和,這個限題,限內容,或限韻的唱和詩,就按規(guī)定的限制來寫,我們看《紅樓夢》時,有出現(xiàn)過幾次集體唱和的。 這個只要按規(guī)定來做就行,而怎么發(fā)揮,那就看自己的才情了 具體來說說唱和詩,單獨唱和詩。 唱和詩,主要分以下幾種 一種叫次韻,次韻,就是按著原作的體裁,用韻順序來寫詩。也就是說,原作是什么體裁,那和詩,也用什么體裁,原作用什么韻,和作也用什么韻。這是主要要求,如果再講究一點,就是和作的內容與原作有深密的內在聯(lián)系。放寬一點,則中心主題也可以不一定,只要從中找到某一個相似點就可以了,這就是次韻。 總體要求:體裁相同,用韻相同,并且用韻的順序也相同。 用韻的順序相同,是指,原作第一個韻字是什么,則和作的第一個韻字是一樣,第二個和第二個韻字一樣,每個位置上的韻字都一樣。次韻,也稱步韻。我們常見一些詩,步某某韻?;虼文衬稠?,都是這種唱和形式。這里的某某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詩題。但我要在這里說一個嚴重的問題,其實次韻與步韻也有一定的區(qū)別。在以前是很有講究的 雖然次韻和步韻的形式是一模一樣的,有什么不同呢? 次韻,只要體裁和用韻順序相同的,都稱次韻 而步韻,是按著以故的前人的韻來寫作。也就是說,原作的作者已經(jīng)去世,后人來按他的體裁和用韻順序來寫,叫步韻。因為如今的網(wǎng)絡發(fā)展太快,有許多人見書上有的寫著步韻,有的寫著次韻,以為步韻和次韻是一樣的。所以,把步韻和次韻完全沒有分開了到了如今,已經(jīng)公認了步韻就是次韻,次韻就是步韻,也就不在乎原作者有沒有去世了。 再說第二種唱和 第二種:和韻 和韻,就是寫詩的韻,與原作者寫的韻,是同一韻部的,但用的韻字,不一定相同,例如:原作者的第一個韻字是“東”,而和韻的第一個字,只要是一東韻就行了。在內容上的講究也一樣,與原作的內容,有一定的密切關系,不要我說我的事,你說你的事,只是韻相同而已。 和韻,也稱用韻,無論是說和韻,用韻,都是同一道理。即用了與原作同一韻部的韻字就行,不要韻字也相同 第三種:和詩 和詩的講究就更寬,可以不用同一韻部的韻字。例如原作用的是一東韻,和詩可以用三江,也可以用四支。當然,用同一韻部的字也行 甚至可以體裁也不同,例如,原作是七絕,和詩可以是五絕,也可以是七律和五律,甚至是詞,這是第一大類里的唱和詩。 第二種應酬詩,就是答謝詩 答謝詩有幾種 第一種,就是別人寫了一首詩來慶賀某事,或別人贈一首詩給你,你要寫一首詩去答謝別人,這種詩,可以用唱和詩里的任一形式來答謝。 這樣的詩題常是:答某某贈,答某某賀之類的。 第二種:就是別人邀請你來參加某些活動,但請你的人沒有詩,為了感謝請你的人,所做的詩,這種詩是沒有原作的,詩的體裁,詩的用韻,自由安排。 例如任社長請邀請我來花都,我為了寫一首詩來答謝任社長,就可以寫一首《答任社長》。當然題中還可以加些內容,也可以集體答謝,例如《答花都眾師友》。形式是只在這兩種答謝。 第三種應酬詩:應制詩 應制詩,可以自由發(fā)揮,但帶有強制性。例如:在以前,皇帝請客,皇帝要求每人寫一首詩,有什么限制,也由皇帝來定,這樣做出來的詩,叫應制詩。象上次秀全街搞詩詞活動,有一部分人參加了,那這種詩,也是應制詩??箲?zhàn)勝利七十周年的詩,也是應制詩。這種限制,就是限制了內容,限制了時間,或其他限制。 第四種應酬詩:就是賀詩,贈詩,挽詩等特殊條件下的詩 如某某過生日,可以寫賀某某生日,某人搬新房,可以寫賀某某僑遷之喜,這種詩,沒有任何限制,完全由作者自己決定 應酬詩,主要分以上四種 我們寫應酬詩,還有一種講究。就是應什么,酬什么,要講求分寸。 例如唱和詩,當你唱和別人的詩的時候,不要改動別人的詩。對別人的詩要尊重,所以常稱原玉。再例如贈詩,要委婉的稱自己的詩為拙作,拙石等謹慎的話。 應酬詩就說這么多吧,大家有所了解就行了 應酬詩,是在一定的限制情況下所作的詩,那就不象平時寫作,可以即興即感。應酬必須對象,用寫詩的形式來表達某一種意境,讓應酬的對象認識感動,認可支持。 那常見的應酬詩有那幾種:第一種:比喻法 朱慶馀《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水部,即禮部侍郎,為什么寫一個新娘初嫁的形態(tài)給禮部侍郎來? 這其中有什么聯(lián)系?朱慶馀,在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詩人了,但也得科舉考試,然而自己所寫的文章,未必就合閱卷者的胃口。在當時,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以希求其稱揚和介紹于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 朱慶馀此詩投贈的對象,是管水部郎中的張籍。他于是寫了這一首詩 新娘子嫁人了,洞房之后,第二天要去拜見各位親戚,于是低聲的問老公,你看我這妝扮如何??? 這樣寫,是把自己比作一位新娘,把主考官比作丈夫,意思是說,主考官,你看我寫的那篇文章怎么樣?。亢貌缓冒?,會不會被錄取啊。 朱慶馀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寫了一首《酬朱慶馀》: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典菱歌敵萬金。 首句寫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這時,她剛剛打扮好,出現(xiàn)在鏡湖的湖心,邊采菱邊唱著歌。次句寫她的心情。她當然知道自己長得美艷,光彩照人。但因為愛好的心情過分了,卻又沉吟起來。 前二句是以這姑娘的心態(tài)來寫,后二句,用外人的眼光來寫 雖然有許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齊地(今山東?。┏霎a的貴重絲綢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們的看重,反之,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萬金哩。他將朱慶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贊賞,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用比喻之法來寫應酬詩,這是最有名的一個故事了。一唱一答,都用的是比喻 第二種:即事感懷之法 對所限制的事件進行描述,通過這種描述,而說出心中所有抒發(fā)的感情,這就是即事感懷之法 例如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于今有鳳毛。 詩一開頭,詩人就選擇了“報曉”和“進翠云裘”兩個細節(jié),顯示了宮廷中莊嚴、肅穆的特點,給早朝制造氣氛。中間四句正面寫早朝。詩人以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表現(xiàn)場面的宏偉莊嚴和帝王的尊貴。結尾兩句又關照賈至的原玉中的句子“共沐恩波鳳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辟Z至時任中書舍人,其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文件,所以說“朝朝染翰侍君王”,歸結到中書舍人的職責。用鳳毛來贊美他。 再如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號》 戶外昭容紫袖垂,雙瞻御座引朝儀。 香飄合殿春風轉,花覆千官淑景移。 晝漏希聞高閣報,天顏有喜近臣知。 宮中每出歸東省,會送夔龍集鳳池。 第一聯(lián)退朝時的情景,第二聯(lián)對環(huán)境和人物進行描述。第三聯(lián),寫了了一個臣子的心理,第四聯(lián),寫出了臣子的心愿。 再如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船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前二句,對送別進行描述,后二句,寫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第三種:今昔對比法 即把從前的事情進行回憶,再把現(xiàn)在的情況進行描述或感慨。 例如:杜甫的《至日遣興奉寄北省舊閣老兩院故人》 憶昨逍遙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龍顏。 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徐開扇影還。 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間。 孤城此日堪腸斷,愁對寒云雪滿山。 第一聯(lián),引出對過去的回憶,第二三聯(lián),對以前怎么侍龍顏進行詳細描述,尾聯(lián)寫了現(xiàn)在的感慨。 再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第一聯(lián),寫的是對二十三年的回憶,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qū),算來已經(jīng)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第二聯(lián),寫出作者當時的感慨的勸慰 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 第三聯(lián),繼續(xù)感慨:他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 尾聯(lián),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詩人也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 第四種:對某事或某人發(fā)表感慨,而以表達自己的情懷 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 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第三聯(lián),寫出了一種感慨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當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 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生羨慕之情。 古代俗語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痹娙私枇诉@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第五種,對別人的優(yōu)點進行描述和贊美,或某件特定的事情的描述和贊美之情 例如齊己的《賀孫支使郎中遷居》別認公侯禮上才,筑金何啻舊燕臺。 地連東閣橫頭買,門對西園正面開。 不隔紅塵趨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 應逢明月清霜夜,閑領笙歌宴此來。 文天祥的《賀秘書歐陽巽齋先生遷居》 先生挾冊當菑畬,不待辛勤有屋廬。 宅樣只還齊里舊,鄉(xiāng)風好似潁川居。 鏡湖今日賀外監(jiān),瀛館前年虞秘書。 天下經(jīng)綸猶一室,時人尚敢說吾迂。 這兩首詩,可以就是因為遷居這個事兒,先對這個事贊一番,再對這個地方贊一番,再對這個人贊一番,最后說出自己的所的感受。 今天且說這五種形式,所有的形式,都不是固定的,各種形式可以想到交叉,我只是對前人的應酬詩作一個大概的總結,又一時也記不起那么多應酬詩來,自然也有說漏的地方,我們讀詩的時候,可以自我去感受。 |
|
來自: 杏壇歸客 > 《網(wǎng)絡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