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古詩中用“次韻”的方式寫詩,“次韻”指的是什么呢? 有誰能更通俗的講解一下呢? 前言 前幾天專門寫過一篇文章《10分鐘搞明白詩詞唱和 什么是依韻、用韻、次韻、步韻? 2019-01-10 03:30:00》 次韻是古人唱和的一種,不過不見得一定是同時(shí)期同時(shí)代的人。 一、什么是唱和唱和,原意是歌唱時(shí)此唱彼和,一方歌唱一方和,例如詞牌《竹枝》中特別標(biāo)出了“和聲?!?/p> 芙蓉并蒂(竹枝),一心連(女兒)?!稹稹瘛瘢瘛稹?。 花侵槅子(竹枝),眼望穿(女兒)。○○●●,●○△。 從詞譜中看到,一共只有14個(gè)字有平仄符號的標(biāo)志,可見(竹枝)、(女兒)不是詞譜上的字。《欽定詞譜》中解釋道:所注竹枝、女兒,乃歌時(shí)群相隨和之聲。 電影《劉三姐》中劉三姐的山歌是這樣唱的: 唱山歌哎,這邊唱來那邊和 ........ 二、唱和不一定對押韻有要求早先的唱和對于押韻沒有特殊要求, 在詩意上有所呼應(yīng)即可,南宋詩論家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中有一段針對次韻的話說: 和韻(指次韻)最害人詩,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fēng)盛于元白,皮陸。” 下面柳宗元與劉禹錫之間的唱和就對押韻沒有要求。永貞革新十年以后,二人回京沒有多久又一次被貶,柳宗元與劉禹錫告別時(shí)做了一首七律,《衡陽與夢得分路贈(zèng)別 》: 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伏波故道風(fēng)煙在,翁仲遺墟草樹平。直以慵疏招物議,休將文字占時(shí)名。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 劉禹錫回了一首《再授連州至衡陽酬柳柳州贈(zèng)別》 去國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臨事異黃丞相,三黜名慚柳士師。歸目并隨回雁盡,愁腸正遇斷猿時(shí)。桂江東過連山下,相望長吟有所思。 這兩首都是七律, 柳宗元押青、庚韻,劉禹錫押支韻。 三、什么是依韻、用韻、次韻1、依韻 : 按照他人詩歌的韻部作詩。韻腳用字只要求與原詩同韻而不必同字;依韻比較簡單,就不舉例了 2、用韻: 指與原作韻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變化;
龍向洞中銜雨出,鳥從花里帶香飛。白云斷處見明月,黃葉落時(shí)聞?chuàng)v衣。
云生遠(yuǎn)岫風(fēng)行雨,石臥蒼苔翠點(diǎn)衣。僧打疏鐘花漸落,舟橫南浦雁孤飛。 兩首詩押韻:飛、衣,朱長文的詩和老街的詩都押韻這兩個(gè)字,但是次序不同。 3、次韻也叫做步韻: 指與原作韻字相同,次序也不變。 下面三首詞押韻是路、去、度、處、暮、句、許、雨,次序完全相同,這就是最難的次韻。
據(jù)說當(dāng)朝唱和的就有二三十首, 這里就不多例舉了,只選兩首。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弟兄華發(fā),遠(yuǎn)山修水,異日同歸處。樽罍飲散長亭暮。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水村山館,夜闌無寐,聽盡空階雨。
煙中一線來時(shí)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guān)云不度。山胡新囀,子規(guī)言語,正在人愁處。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dāng)年醉詩句,渡水穿云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 四、元白唱和 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大量地以次韻方式相互唱和,對后世的影響甚大 。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詩啟》中說: 居易雅能為詩,就中愛驅(qū)駕文字,窮極聲韻,或?yàn)榍а?,或?yàn)槲灏傺月稍?,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戲排舊韻,別創(chuàng)新詞,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耳?!?/block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