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不喜歡讀書,更不喜歡讀書人,當年酈食其(yì jī)來的時候,屬下說是讀書人,劉邦非常惱火,最后自稱是高陽酒徒,才把他請進來??梢?,劉邦對諸讀書人很不客氣,可能是吃過讀書人的虧,以至后來的讀書人寫到他的時候,多少會帶有偏見。唯一的例外就是對張良格外的器重。幾次生死關(guān)頭,都是張良的妙算,使劉備轉(zhuǎn)危為安,反敗為勝。 劉邦剛起兵之時,兵不過萬,將才幾人,西征時為秦兵所阻。張良意識到處境的危險,向劉邦建議:“目前秦兵據(jù)險固守,我軍急切難下,身后卻是宛城。宛城守軍從背后襲來,前面又有秦兵阻攔,我軍的處境太危險了,不如先取宛城。”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先取宛城南陽,兵力得到補充,然后揮師西取咸陽。 楚漢相爭時,楚強漢弱,酈食其勸漢王分封六國的后代為王,借以分散項羽的兵力。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劉邦不知其中利害,未加思索即命人著手辦理。張良外出歸來,聞知此事大吃一驚,對劉邦說:“出這個混蛋主意的人可殺?!眲畈欢渲袏W妙。張良解釋說,“六國復(fù)立,他們只能為自己保家守土而戰(zhàn),誰肯助你攻楚啊?這分明是自我孤立”劉邦聽了張良的分析,恍然大悟,氣得吐掉口中的食物,大罵道,混蛋的讀書人險些壞我大事。立刻下令銷毀已刻好的六國印璽。 韓信吞并齊國后,派人向劉邦書面請示說,齊國人詭詐多變,反復(fù)無常,南面與楚地相鄰,如不以假王的名義鎮(zhèn)守,其形勢不易控制,請求給予假王的封號。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打開韓信的書信一看,破口大罵:“我久困于此,朝夕盼他來救,他卻要自立為王。”韓信遠在齊國,即使自立為王劉邦也鞭長莫及,此時的韓信,對戰(zhàn)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于是張良在案下輕踩劉邦的腳。劉邦反應(yīng)很快,馬上明白自己失言,于是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個真王,做什么假王?當年二月,劉邦就派張良拿著印綬去封韓信為齊王,并征調(diào)韓信的軍隊馳援劉邦,使劉邦轉(zhuǎn)危為安。 張良拜師 漢高祖四年。漢對楚形成合圍之勢,楚軍兵疲糧竭,項羽送回被扣的劉邦家人,與劉邦講和,企圖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東歸楚西歸漢。張良展現(xiàn)出了真正謀略家的眼光,認為當此時機,漢軍占有優(yōu)勢,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否則放虎歸山,后患無窮。最終,命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用十面埋伏之計圍項羽于垓下,最終打敗項羽。 洛陽所在地 關(guān)中所在地 漢六年,劉邦在洛陽南宮大宴群臣,在總結(jié)楚亡漢興的原因時,盛贊張良:“夫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睗h國初定,國都應(yīng)該選在哪里呢?剛開始,劉邦和多數(shù)大臣想定都洛陽,但張良仔細分析了洛陽和關(guān)中的利弊。認為洛陽,雖然有天然的險要,但是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shù)百里,而且,土地貧瘠容易四面受敵。而關(guān)中左有肴函之固,右有隴蜀叢山,南有巴蜀富饒,北有遼闊草原。北西南都有險可守,東面可控制諸侯。張良分析全面深得劉邦信賴,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guān)中,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最后,得以善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