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千里 中國語言之復雜,不僅在方言眾多,更在于漫長的歷史演進中,語音的整體大變遷。所以我們讀唐宋詩,會發(fā)現(xiàn)有時押韻、有時不押韻,再讀《詩經(jīng)》,就往往不押韻。 先秦語音和漢宋不同,元明語音又和當今不同。這么一說,讀書的時候偶爾碰到倆怪音漢字不是很正常么~ 這還是個人名,如果提伍員你沒感覺的話,我說伍子胥總該聽說過了吧? 伍子胥嘛,愛聽戲的肯定了解:本來是楚國人,親爹被昏庸的楚王殺害以后,逃到吳國去,抱著兵圣孫武的大腿打回楚國,刨開楚王的墳墓,親自鞭尸! 說起來伍先生也真是夠狠的! 但他這個員,特別有迷惑性。如果有人說“員只有yuán這個讀音”,你就能拿伍子胥的名字打他的臉:這個就念yún。 再舉例子:勛、塤、隕、損、殞、鄖,你看哪個韻母是發(fā)an的音的?都是un音,多好的旁證。 典型的西北地理題,又是地名,又是少數(shù)民族語言,所以人家讀音怪一點,不也是很能理解的么~ 吐谷渾是個國名,鮮卑人慕容部族建立的(對,就是《天龍八部》里慕容復的那個慕容部……)西北國家,后來日漸沒落,今天青海一帶的土族就是他們的后代。 大宛也是個國名,位置大約在今天烏茲別克斯坦中。漢代時候,武帝派張騫鑿空西域,第一站就到了這里。 大宛很容易錯讀成wǎn,大宛又產(chǎn)馬,所以動不動就有人說“大碗馬”“大碗馬”……你家碗大得能裝馬嗎?~ 大月氏是一個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名、國名,恰在大宛國西南位置。 /張騫出使大月氏/ 大月氏在中亞是個挺慘的角色,一開始被匈奴一再擠兌,搬了好幾次家,連國王的人頭都被匈奴摘走,當了酒杯用。 后來又被烏孫復仇,于是國家一再南遷。但不是有句話,叫做否極泰來嗎?老走背運,總能扳回一局來。那么,請大家自行搜索名震東南亞的“貴霜帝國”…… /貴霜帝國軍隊/ 這里面,月的本字其實是肉字的古體,今天漢字里的月字旁,都表示的肉嘛。氏在古代,就讀作支,所以古代也有人把月氏,翻譯成月支的。 /要開心,還是要吃肉/ 費又是個地名,約在今天山東濟寧市內(nèi),在春秋時期是魯國的地盤。《論語》里提到過孔子的弟子有在這里做過費邑宰的。 /費邑宰閔子/ 這個費的讀音很有意思,前面我們說過,古人講話和后代不同,但是有多不同,怎么不同?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里“家在蝦(há)蟆陵下住”,今天就讀xiā。 再比如:《周易》里的伏(fú)羲氏,你翻書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有包(bāo)羲氏,還有個庖(páo)犧氏,就是找不到伏羲氏…… 這書寫錯了嗎?其實在古代,伏就是包,伏就是庖,是同音。所以,今天的費fèi,就是古代的bì。 這個字估計沒幾個人不認識,但恐怕知道它是個多音字的,不多。祭仲是春秋時鄭國的一位名臣,輔佐當時大名鼎鼎的鄭莊公。 /鄭莊公(左)和祭仲(右)/ 我們總說春秋五霸,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但其實鄭莊公當時也有過風頭正盛的輝煌時刻,后世稱為“莊公小霸”。 祭zhài,其實是個國家名,后來后代就用國名作為氏族的姓氏,才有了“祭仲”這樣的稱呼。 蓋作為姓氏是比較少見的,所以一般人發(fā)不準這個音,而且我遇到過自稱姓蓋(gài)的人……大概也是自家錯讀已久了吧…… 蓋公的意思就是姓蓋的老頭子~聽著好像是個挺普通的稱呼,但歷史上特指的一位學術泰斗,那真不是一般人。 漢朝初年,大丞相蕭何去世,曹參繼任后就請齊國精通黃老之術的大師蓋公出山,拜他為老師。如此一路奉行清凈自治的國策,發(fā)展到后來,就是極為著名的“文景之治”。 這是個人名,而且還是個讀音非常詭異的人名。 金日磾是漢武帝身邊、非常受信任的匈奴降臣,曾經(jīng)阻止叛臣刺殺漢武帝,并受遺詔,和霍光一起輔佐幼年的漢昭帝。以一個敵國之臣的身份,能做到這一步,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 /影視劇里的金日磾/ 這名字里,最惹眼的就是日字的讀音了,你連查字典都查不到。而且,不僅大家搞不清,連學者都一團糊涂。 有人認為,這就是一種變音,打漢代就這么讀。也有人說,古代日字就讀作mi,比如汨羅江……而且好多像寧波、定海方言,包括粵語,都把日讀作密的音……但幾種說法都缺乏確鑿的證據(jù)。 現(xiàn)在有個成語叫大方之家,或者形容某某人牛,就叫他“大家”。不管怎么說,家都沒有念作gū的。但在這個表示特定人名的地方,用的是古音,就是讀gū。 /《越劇》中的班昭/ 曹大家其實就是班昭,班昭就是班固的妹妹?!稘h書》大家肯定聽說過,我們今天都說班固寫了《漢書》,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班固/ 《漢書》的原型來自于父親班彪,他爹生前就已經(jīng)寫了《史記后傳》65篇,他是子承父業(yè),后來他61歲死在獄中,就是他這個才女妹妹——班昭,接著寫《漢書》。 曹大家可惜是女兒身,否則在當時,憑借她的學識,輕輕松松聲名遠揚海外。 也不知道秦漢時候人們是咋起名的,估計是不講四柱八卦之類的吧,所以名字都怪怪的,比如這個“食其”,為啥給孩子起這個名呢? 其實,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外國人有點像:外國人的兒子可以取父親的名,是體現(xiàn)一種繼承;中國人雖不會這樣,但會把自己偶像的名字拿來用,表示標榜和追隨。 比如前面的金日磾,后人就有叫馬日磾?shù)?;先秦有藺相如,漢代就有文學家叫司馬相如,都是慕名。 /藺相如/ 秦漢之際的審食其,還有同時代的著名游說之士酈食其,名字都是從戰(zhàn)國名士司馬食其處學來的。 食讀作yì,是只用在人名中才會有的讀音。 句芒是古代神話里的東方木神。中國哲學思想史中,有一大特產(chǎn)就是五行說。 東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酸甜苦辣咸,這些都能對應起來。這個句芒對應的就是東方、春天、青色……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句是勾的本字,在早時候是沒有“勾”這個字形的,所以句就是gou。而后世,兩個字在一些情況下仍可以互用。比如勾踐,就經(jīng)常被寫成句踐;鈎,就等于鉤。 今天的“奇葩”讀音,你學到了多少呢?有更怪的,也可以在底部評論分享給大家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