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詩意。 心中有詩的人,縱然不逞口舌之強,也會用行動寫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我們跟隨中國詩詞大會“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也讓詩詞從紙上走入生活,走進我們心里: “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武亦姝, 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似乎成了每個人的向往。 患淋巴癌卻在病床上熟背萬首詩詞的白茹云,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從她口中說出來是何等的剛勁有力! 用這15本好書激活詩心, 方能置身詩詞中的美好生活。 1.《詩的八堂課》:中國人的世界是舌尖上的世界,中國人的詩也是舌尖上的詩 —— 中國人與生俱來地能夠品味詩的味道。 中酒在中秋, 杯中有湛湛古典。 夜月如夢游, 流光流水呀流年。 ——《中秋》 通往學詩入門與詩學進階的八堂課: (1)博弈:寫詩就是下棋? 下棋是理性上的競爭,奕棋型的詩人必須是精算師,要耐心地從眾多的可能性中追求最佳。比如卞之琳。 (2)滋味:詩歌也許能給我們這個時代元素的甜,本來的美。 (3)聲文:語音與某種特定的心情、特定的物性掛鉤,這是公開的秘密。 (4)肌理:詩是活的有機體,可以全方位地感知,從滋味到味覺,到聲音的聽覺,再到肌理的觸覺。 (5)玄思:“哲理詩”文本基本上跟包裝紙一樣,一打開就有一個干干凈凈的哲理放在里面。 (6)情色:碩人其頎,衣錦褧衣……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鄉(xiāng)愁:哲學是一種鄉(xiāng)愁,是一種無論身在何處都想回家的沖動。 (8)死亡:死亡是接近巔峰時刻的生命,“得到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p> 2.《談藝錄》:中國第一部集傳統(tǒng)詩話之大成的書,也是第一部廣采西方人文、社科新學來詮評中國古典詩學詩藝的書。 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現(xiàn)相無相,立說無說。 《談藝錄》出而詩話亡。 —— 錢學專家陸文虎 唐詩以豐情神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 —— 錢鐘書 《談藝錄》
3.《冠英說詩》:收錄了十余篇余冠英先生的文章,或考據(jù),或分析,或講解,或品讀,有短有長,其主旨皆離不開一個“詩”字。 五十絲弦記逝年,莊生曉夢已如煙。詩人比興容多義,無事紛紜議鄭箋。 —— 余冠英
4.《詩言志辨 經(jīng)典常談》:研究《詩經(jīng)》和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經(jīng)典之作。 詩原是應(yīng)試的玩意兒,詩又是供給樂工歌妓唱了去伺候?qū)m廷及貴人的玩意兒。天下事物窮則變,變則通,詩也是如此。 因為這本書(《經(jīng)典常談》)的引導,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 —— 葉圣陶
5. 《詞譜律析》(全兩冊) :從格式到風格解讀詞譜之美,譜書專著中的全新體例嘗試。 精選最為常用、最具特色之135調(diào)。 究詞律詞譜之變,體會詞語之美。 既是一部常用調(diào)譜書,又是其律理論析。 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辨、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問何人、會解連環(huán)?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 辛棄疾詞 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p> 對孤芳、分付他誰??兆砸小⑶逑阄礈p,風流不在人知。 —— 晁沖之詞
《詩律詳解》《詞律綜述》 6.《李清照詩詞選》:近半個世紀研究“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集成”之作。 烏江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古代詩詞典藏本(袁行霈主編) “古代詩詞典藏本”叢書以“闡釋經(jīng)典本身也要成為經(jīng)典”為追求,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袁行霈先生擔任主編,眾多國內(nèi)一流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擔任副主編、編委。 目前已出: 《詩經(jīng)選》《王維詩選》《李白詩選》《白居易詩選》《晚唐五代詞選》《柳永詞選》 (2)國學經(jīng)典學生讀本·今注今譯系列 《詩經(jīng)譯注》(精編本)《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宋詞三百首》(精編本)《元曲三百首》(精編本) 《千家詩·神童詩·名賢集·增廣賢文》 7.《唐詩綜論》:中國的文化就是以詩歌傳統(tǒng)為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為詩的國度。 盛唐氣象是飽滿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發(fā)三千丈”不覺得夸大,細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覺細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的說明了整個春天的世界。 —— 林庚 在新詩當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都要重些。 —— 現(xiàn)代詩人廢名 《唐詩綜論》分三組:唐詩高潮、唐詩遠音和談詩稿。 后兩組文章所談詩篇和詩人,唐之前溯源《詩經(jīng)》及屈原,唐之后涉及宋代詞賦和蘇軾,以此經(jīng)之緯之,縱橫交錯,從而更凸顯唐詩的立體形象。本書雖是文章的組合,卻有專著的效果。 |
|
來自: 誠實k5p4su29p4 > 《春生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