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中醫(yī)說豆是腎之谷,豆類食物專門養(yǎng)腎。古人的五行、五色、五方位、五臟等,都是相配的。五色中的黑屬五行中的水,五行中的水走五臟中的腎,故黑豆最適合腎虛者食用。 腎掌管人的精氣神,人體里水的攝入和排出跟腎有關,骨髓的發(fā)生靠腎,大腦、耳朵、排泄的二陰、頭發(fā),這些都是由腎主管。 腎一旦虛損,會加速身體老化 腎一旦虛損,第一表現(xiàn)就是精神頭不足,很疲憊衰頹的狀態(tài)。發(fā)須會變白變稀薄,牙齒會松動逐漸脫落,耳朵也可能發(fā)背,腰膝酸痛使不上勁兒,尿頻尿急等問題出現(xiàn),慢慢地身體在加速老化。 90多歲中藥大師雷雨霖在《長壽有藥訣》里介紹了一位60歲左右的老翁,每天堅持吃黑豆,分量固定的每天一兩,也不過量。所以老翁雖已年過60歲,腎還強壯,頭發(fā)自然黑、不泛白,骨頭硬朗,牙齒倍硬,走路、說話都中氣充足有力量。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類似記載:“李守愚每晨吞黑豆二七枚,到老不衰?!笔钦f有個叫李守愚的人,每天早晨以水吞服黑豆72顆,老了人也不見衰頹。 他們都有一個相似的習慣——吃黑豆。 生老病死,受之于天,身體器官的衰老退化,都屬于自然現(xiàn)象,非人力可以扭轉(zhuǎn),但你平常注意保養(yǎng)的話,比如車子順著山坡往下滑,有一個阻力抗衡著,它下滑的速度相較慢一些。 人們無法徹底解決年齡增大出現(xiàn)的身體問題,心里有養(yǎng)生的意識,比如這黑豆,像《本草綱目拾遺》里說的:“服之能益精補髓,壯力潤膚,發(fā)白后黑,久而轉(zhuǎn)老為少,終其身無病?!?/p> 雖然后幾句“白發(fā)變黑發(fā)、久服老人轉(zhuǎn)少年、終身沒有病痛”有夸大嫌疑,但前邊兒幾句所講“補益精神、壯健骨髓、增強體力、潤滑肌膚”,這些功效肯定能達到。 常吃些黑豆,就是爭取讓頭發(fā)白得慢一點,牙齒松得緩一點,腿腳痛得輕一點,耳朵背得吃一點,是一種緩沖。 古法炮制黑豆 黑豆,既能用平常飲食方式吃,亦可遵古法炮制,簡稱“法制”黑豆,每種藥品的用量有固定的講究。法制黑豆的話,1斤豆子,7種配料各6克。 材料:黑豆、沙苑子、白蒺藜、菖蒲、炒杜仲、補骨脂等。 補骨脂,藥名說的就是性能,補骨髓。 沙苑子,《本草綱目》記載它“補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 杜仲,能補腎強腰,腰腿不好就用它入藥。 白蒺藜是明目的良藥。 這些藥基本上都是入腎經(jīng),有補益腎臟的作用,所以說這古方子科學,因為它能綜合各種藥材、食材的好處,給人體提供最大的幫助。 沙苑子等5種藥材,需要去往藥店抓。再加廚房有的核桃仁和大茴香兩樣食材,大茴香為藥名,實際就是燉肉的大料。 大茴香,開胃下氣、溫腎補陽。還有核桃仁,都知道能健腦。 最后還需要一點大青鹽,一種海鹽,青海湖產(chǎn)的,顆粒要大一些,不好買到的話用普通食鹽代替亦可。鹽是咸的,咸入腎,加鹽是要引藥入腎,充分發(fā)揮所有材料的藥性。 具體操作:把八種東西擺到案子上。大青鹽和核桃仁先放一邊,沙苑子、白蒺藜、菖蒲、杜仲、補骨脂、大茴香,6種藥熬汁兒,水沒過藥料就行,多了也沒事,熬上半小時,把藥汁兒潷出來。加水再熬兩回,所有藥汁倒一塊兒,用紗布把藥渣濾干凈。 接著是泡黑豆,讓黑豆在藥汁里泡到膨脹發(fā)軟,把藥力都“吃”進去,泡4個小時左右。 最后煮豆子,這時加進核桃仁和鹽,先大火,后小火,豆子煮爛沒有硬心為準,黏糊糊的上邊包著沁出來的藥汁兒,黑亮好看。 前前后后七八個小時,并不用一直盯著灶臺,時間松松活活,熬、泡、煮,3個步驟中間等待的時間可以去做其他很多事,費時但不費勁,全當給自己一天休息的空當。 古法炮制黑豆是雷老的秘方,東西雖好,但不能多吃,多食損脾腹脹,每天適宜三五十克左右。 身體不聽話,總有點小病小痛,但又不想跑醫(yī)院? 體檢報告出來了,數(shù)據(jù)一堆看不懂? 都把問題發(fā)給我們的萬名醫(yī)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