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練習(xí) 沈某,男,30歲。 因工作不慎致高位截癱。因護(hù)理不周,導(dǎo)致褥瘡,腐肉紫暗,膿血稀薄,沾染床褥,臭氣熏人,甚是可憐。 過午則發(fā)熱,體溫39℃,已7日余,無汗,惡寒,背心寒凜,蓋兩床被褥仍覺冷。 患者目不眩,口不苦,咽不干,舌紅潤,脈浮。 處方:____湯。一劑。(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藥后熱退。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柴胡桂枝干姜湯 上一期:國醫(yī)大師張燦玾:法據(jù)病定,非病隨法生【104】 上期原醫(yī)案 鄧鐵濤醫(yī)案 王某,男,54歲。2000年9月21日初診。 患肝硬化已4年余,近檢驗(yàn):乙肝兩對半示“大三陽”,肝功能示TLT: 16U/L,ALT: 70U/L,余正常。B超示肝硬化。癥見右肋下時(shí)有脹痛不適,下肢乏力,雙下肢脛前浮腫,肝掌,舌體胖嫩、舌邊尖布滿紅點(diǎn)、苔薄白,脈沉弱,形體豐,其他無不適。據(jù)舌苔脈癥,證屬膽熱脾寒,水濕內(nèi)停,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處方如下: 醋柴胡10g 黃芩6g 法半夏12g 桂枝10g 茯苓30g 生牡蠣30g(先煎) 白術(shù)12g 豬苓15g 澤蘭15g 香附10g 延胡索15g 太子參15g 囑先服7-10劑,如水腫好轉(zhuǎn),再換方。 2000年10月31日二診:按9月22日初診處方,各藥按比例加大劑量,制成蜜丸90粒,每丸約9g,每次1粒,日服3次。 服藥1個(gè)月,胚脹疼基本消失,近日因陰雨天氣,又開始腹脹,仍下肢乏力,畏寒,二便正常,苔薄白舌稍赤,尖邊紅點(diǎn)、邊有齒痕、舌體胖嫩,脈稍弦滑。前方桂枝加至12g,黃芩改為5g,加大腹皮10g,繼服。 按語 患者肝硬化已達(dá)4年余,鄧?yán)显敱嫫渥C,本倒為慢性肝炎遷延不愈發(fā)展而來,除脾氣虧虛外,病久已傷及肝腎,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氣血痰水淤積于腹內(nèi)而成。證屬膽熱脾寒,水濕內(nèi)停,予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和解少陽,溫脾利膽,宣化寒飲,達(dá)到邪去病安之效果。 (邱仕君.鄧鐵濤醫(yī)案與研究.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枝干姜湯是小柴胡湯的一個(gè)變方,治療邪傳少陽、樞機(jī)不利、三焦氣寒、津液不布。從本方的藥物組成來看,由于內(nèi)含小柴胡湯、甘草干姜湯、桂枝甘草湯三個(gè)基本方,所以常用于治療少陽氣郁而兼脾陽不足或心陽不足之病變。劉渡舟教授將此方的病機(jī)概括為“膽熱脾寒,飲停津虧”。方中柴胡、黃芩同用,能和解少陽之邪;瓜蔞根、牡蠣并用,能逐飲解結(jié);桂枝、干姜、炙甘草同用,能振奮中陽,溫化寒飲。因不嘔,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飲內(nèi)結(jié),故去人參、大棗之甘溫壅補(bǔ)。此是和解少陽、疏利樞機(jī),宣化寒飲之劑。故初服則正邪相爭,而見微煩,復(fù)服則陽氣通、表里和,故汗出而愈。 此方在《傷寒論》中主治傷寒少陽證,少陽病兼停飲,癥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瘧病,癥見寒多微有熱,或但熱不寒者;膽熱脾寒,癥見口苦、口渴、心煩、脅痛、便溏、腹脹、納差、脈弦而緩等。 [方藥]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 栝蔞根四兩 苦欠=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原文] 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fù)下之,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7) 轉(zhuǎn)載僅作觀點(diǎn)分享使用,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及時(shí)聯(lián)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