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熱方興未艾,姓氏聯(lián)誼、姓氏產業(yè)、姓氏商品、姓氏社交、姓氏旅游、姓氏網站等的出現(xiàn),讓人們對姓氏文化的興趣越來越濃,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參與姓氏文化活動中,卻經常遇到一些問題無法解讀,比如“為何家譜上都寫著《李氏家譜》,卻從來沒見過《李姓家譜》?”“孔子姓孔,老子為何不姓老?”“為什么古代同姓不結婚,而現(xiàn)代卻沒有這個規(guī)定?”“姓與氏,到底有什么區(qū)別?”等等。 人類是從母系社會進入到父系社會的。在母系社會,女性占主導地位,“只知其母而不知其親”,子女都是隨母姓,所以古老的姓氏中多是女字旁,“姬”、“姒”、“媯”、“姜”和“嬴”等。 后來進入父系社會,子女開始隨父姓。但那時候人們對姓氏不像現(xiàn)在這么嚴格,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以父親的名為姓,或者以父親的官職為姓,封地為姓。 古代人口幾乎沒有什么流動性,都是隨家族居住,所以同姓的人同血源的可能性及大,人們發(fā)現(xiàn)同血源者結婚,生育的后代質量沒有保障,就慢慢演化為“同姓不通婚”。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同一祖先的子孫后代增多,一個家族往往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處,有些分支富貴了,有些分支貧窮了,富貴的分支為了區(qū)別貧窮的分支,在保留姓之外,又給自已這一支取一個稱號做為標記,這就是氏,先秦時代,人們往往更重視氏。比如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他自稱趙政,嬴政這個名字當時的史料上是沒有的,是后人對他的稱呼。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大家族共同的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 這就是姓氏學說中的“姓,辨婚姻,氏,明貴賤”。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整個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革,姓氏制度也出現(xiàn)混亂,秦漢開始,慢慢地姓與氏統(tǒng)一為姓氏,有些家族保留原姓氏,有些家族以氏為姓氏。所以不同的姓氏,可能是同一個祖先。因為氏作為分支的稱號,是隨意取的,所以不同的家族可能取了同一個字為氏,后來以氏為姓氏后,就可能雖為同一個姓氏,卻沒有任何血源關系。 古代很多王子或者王侯,他們的后代以“王”為姓氏的很多。古代尤其是漢朝唐朝,賜姓現(xiàn)象普遍,“劉”“李”做為當時的國姓,很多功臣被賜姓劉姓李,特別是李姓,在中國歷史上先后出現(xiàn)過6個李姓政權,因此到現(xiàn)代,李王劉三姓人口最多,占全國人口將近20%。 值得一說的是張姓,雖然歷史上只出現(xiàn)過一個“前涼”小國張姓政權,但現(xiàn)代張姓人口卻在全國排名第三,比劉姓還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漢朝,張姓人才輩出,如漢初三杰的張良、外交牛人張騫、天文學家張衡、醫(yī)圣張仲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黃巾起義”首領張角張寶等等,張姓形成眾多的名門望族,使張姓人口驟增,這就是人口學上的“馬太效應”。 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主要信息及觀點不代表本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