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寧波虎咬人”事件的反思 秋遠 春節(jié)剛過,一只寧波老虎咬死游客的事件成為了輿論的熱點。時下,死人似乎已經(jīng)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了,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達,人們每時每刻都能知道天下事,所謂天災人禍早已是“屢見不鮮”了。人們也早已習慣于把那些血淋淋觸目驚心的視聽咨詢作為談資,這也許應該說是一種“本能的麻木”吧! 老虎咬死人的事件已經(jīng)不是一次兩次了,去年就有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咬人事件,之后人們的反思就是:要遵守規(guī)則。作為社會人,不能輕易觸犯社會規(guī)則,否則就可能承擔極為嚴重的后果。甚至有人說,“老虎”到處都在,大有一種要做皇城根下虔誠順民的意味兒! 此次“寧波虎咬人”事件引發(fā)了更廣泛的討論。我認為,這種社會大討論特別有助于“民智”的提高,是難能可貴的理性、情感、法制、道德、人性的大碰撞!人們在認同、反駁——再認同、再反駁的思辨過程中,提升了認識水平,增長了識見,這在某種程度上有利于社會文化的趨同。盡管如此,我還是要說,不要急著討論,在生命隕滅之時首先應該學會沉默。 我認為,對于“寧波虎咬人”事件,首先應對逝者給予同情。 人是普通人,時間是春節(jié),死亡是意外而悲慘的——這樣一場死亡又有誰想要看到?!生命的隕滅、家庭的破碎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愿意經(jīng)歷的。我們應該對死者懷有深深的憐憫和同情。有些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立刻疾言厲色地去“追責”去“聲討”,這似乎有悖常理而又顯出浮躁的市井小民心態(tài)。一個人缺乏同情心,他也許就不會有所謂“道德底線”;一個社會缺乏同情心,那么它就會催生出冷漠麻木的病態(tài)文化。所以,那些急頭白臉的吐槽者會讓遭難的家人更加心痛和寒心。生命是可貴的,大眾能保持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漠視生命,荼毒生命的,則必將成為大眾所唾棄和斗爭的對象。 其次,我們應該反思:如果規(guī)避類似的危及生命的兇險事件。 網(wǎng)上消息說,寧波雅戈爾動物園票價為130元,它曾經(jīng)歷過多次漲價,3年里票價漲了50元;漲價遭到了當?shù)厝说姆磳?,其中,逃票作為反對高票價的“手段”之一,悄然在民間推廣流行。有人說:“翻墻進動物園的傳統(tǒng)很早就有了?!倍鴮Υ?,寧波雅戈爾動物園沒有采取有效措施,因“翻墻”而潛在的危及生命的險情一直存在。(比較而言,北京動物園的15元門票則基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事實上,現(xiàn)今社會中,很多行業(yè)很多領域都存在著這樣的“險情”,如何避免危險的發(fā)生可從幾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施事方要有人文關懷,盡量減少引發(fā)危險的因素;二是健全安全法,分行業(yè)分領域制定生產(chǎn)生活的安全標尺;三是強化大眾的安全意識,讓每個人都成為維護社會安全秩序的一份子。 最后,要處理好“善后”,包括遭難者家庭,包括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的游客,包括網(wǎng)絡上各種觀點和聲音。 在網(wǎng)上有一篇題為《紀念一頭老虎》的文章。文章痛陳人類的貪婪、虛偽、偽善、殘忍,贏得了很多網(wǎng)友的認同,作者的公眾號也收獲了頗多贊賞。而另一篇文章《“同情老虎”,掩飾不住的冷血邏輯》則似乎針鋒相對,聲稱要對這種冷血邏輯保持警惕,并說,“一個社會的混亂,首先是從文明與價值崩潰開始。”兩篇文章,兩種觀點,其言辭都可謂擲地有聲、言之鑿鑿。 《紀念一頭老虎》之所以引起共鳴,是因為其所揭示的人類劣根真實而鮮活,人們都切實地感受到在文明進步之中人性的丑鄙的一面。然而,游客罹難之時作者卻在“紀念老虎”,他無疑是把事件當成了噱頭,這是一種卑劣的自我標榜和炒作。竟然還有應和者說:“為了一個該死的中國人,就擊斃一只老虎,實在是大不該?!边@不是卑劣的問題,而是喪失了人性。而當公眾在見聞了太多的“丑鄙”和“黑暗”之后,則極容易被這種煽動蒙蔽,從而喪失對社會進步的信心。人性中包涵殘忍和丑陋,不是說人性就是殘忍和丑陋的;人性中包涵虛偽和貪婪,也不是說人性就是虛偽和貪婪的。因為人性中存在的污點而否定人性,就會走向反文明、反人類的扭曲軌跡上去! “冰川觀察”所說要對“漠視生命的冷血邏輯保持警惕”,我個人比較贊同。人們面對他人遭難之時還是要保持人性的溫度,惟其如此,人才不至于失去理性而墮落。有些人認為肇事者不遵守“規(guī)則”,是“自蹈死地”,這種看似維護社會規(guī)則的觀點同樣是冷漠的。遵守規(guī)則當然是需要的。但人們不該在罹難者死后去譴責其所謂的不遵守規(guī)則。人們應該反思的是他為什么會這么做,還會不會有人這么做,能不能改變這樣的情況等等。另一方面,但倘若因為老虎咬死人而將一切“規(guī)則”變成“猛虎”,對公眾進行恫嚇,也實在是一種弱智的行為。所謂“你不遵守它,它就會成為老虎”,不守規(guī)則就該死嗎?何況“規(guī)則”也有合理不合理之分,規(guī)則也是人定的,規(guī)則是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的。不合理、不科學的規(guī)則就應該被質(zhì)疑,甚至被打破。國家與國家之間尚且如此,何況人乎?! 罹難者已逝,留下的不應該是抱怨,是譴責,是爭吵,而應該是警醒,是責任,是行動! 長江高考語文 hebscj2015 請隨我走進語文人生! |
|